九曲方阵的正面开两个门,用柏枝、彩花等装饰而成,两边悬挂对联。一般由右门进,左门出,进去以后先到中宫,再转两侧,也可以先转两侧,最后转中间。转九曲开始,鼓乐齐呜,唢呐队在前引导,阳歌队紧随其后,观众跟着阳歌队鱼贯而入,有些人手中还拿香烛纸马,一应供品,显然是有求而来。人流依照路线,依次行进,每到一道城门前,伞头都要唱一首祈福求财,消灭免难的阳歌,如:“阳歌转到八道城,八洞神仙显神灵。人间心想事又成,食丰衣足贺太平。“阳歌进了九曲门,九曲星君来观灯,十分灾星祛九分,还剩一分抛空中。”在九方城中,中方城最为重要。城中央,太上玄元天尊或玄武祖师的牌位高置桌上,桌后又立一木杆,装饰着翠柏枝叶,地位特别显着。这里也最为热闹,有祈福求财的,有烧香还愿的,还有招魂医病的,灯盏和供品堆满神坛,香烟缭绕,人头攒动,摩肩擦臂,如临仙境。这时登高远眺,数百盏明灯若星光闪烁,五光十色,万紫千红。辉煌的灯光中,人流蜿蜒不息,曲折迂迥,状似雏凤翔空,势比游龙闹海,灯映人影,蔚为壮观。赞曰:烁烁灯千盏,圆圆月一轮,灯月交辉映,灯明月正新。月观灯富贵,灯映月精神,月夜灯影星,尽是有缘人。
送神
阳歌队引导众人轺完九曲,从出口秩序井然地撤出,聚集在神堂前,又祁保平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正大光明是一番烧香吊表,礼送众神归庙。几通锣鼓响罢,伞头朗声高唱:“转罢灯场送诸神,各路神灵都起身。一切灾难送出门,保佑人间得安宁。随着众神灵的离去,这场以娱神为目的,庄严神圣而又喧腾热闹的祭祀活动,将徐徐落下帷幕。
祭鬼魂
送罢神后,阳歌队和众人开始祭鬼魂。也是烧香叩拜,请祖先亡灵来观灯。先由会首取碗小米饭,用手撒开,再取米汤一罐,用条帚眉儿蘸起往空中和地上撒,边撒边唱:“停下锣鼓落了音,三代祖灵绕在空,仙桃鲜果摆几层,奉请列祖来观灯。”看来神鬼是不能同乐的,只好分开侍奉了。
偷灯
转九曲活动中间,还穿插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偷灯习俗。一般在送神完毕以后,那些缺儿少女的婆姨,就纷纷的往那些做得俊样、燃得火旺的灯盏动手了。据说,偷了红灯生小子,偷得绿灯生女子。说是偷,其实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她们公然拿走中意的灯盏,但还要故意作出掖在暗处或衣襟下的动作。拿到灯后,径直朝家里走去,一路上灯光不能熄,也不与人讲话。否则便不灵了。到家后,将灯盏放在锅台上或灶君龛前,再增添灯油,使灯通夜明亮。第二天一早,将灯吹熄藏起,等下一年观灯时,再送回灯阵中。如果生了一男两女,便要酬神还愿。出于同样之目的,有些未生育的夫妇,在天黑以后,灯阵未点亮之前,即进入方阵中转九曲求子,谓之转黑灯。黑夜进宅,非偷即盗。转黑灯其实也隐含了偷灯的意思,不过有些隐秘罢了。在陕北一些地方,这些转黑灯的夫妇,还真的偷一个灯回去,在家里点燃,暗暗地祷告,下年还愿时,却是公开进行的。
阳歌表演
阳歌是转九曲活动中沟通人和神之间的重要媒介,要经过精心准备,以示虔诚。除了大阳歌外,还有腰鼓、水船、跑驴、二人台、耍狮子、二鬼洌跤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在转九曲祭神过程中,通道与场地比较狭窄,阳歌表演无施展之地,只能顺着规定路线走一圈,聊表敬神之意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阳歌表演,是在送走众神灵,祭拜鬼魂之后,在九曲方阵外的场地上进行。届时鼓乐齐鸣,密密层层的人群,把表演者围在中间,尽情地观赏那些争奇斗妍,别出心裁的民间艺术。如其说,这些阳歌是娱神的,那只是仪式性的过程。而情示才艺,娱乐世人,才真正展示了这些民间艺术的诱人魅力。围观者热情高涨,表演者逾显精神,往往通霄达旦,彻夜不息。
这个时候,九曲方阵中显得冷静多了。意犹未尽的观灯者,可以悠闲地在九曲十八弯的灯阵中,仔细地观赏那些造型各异,巧夺天工的十二生肖灯、白菜灯、莲花灯,龙凤灯……也可以信步在连环阵中,慢慢地品味琢磨那些迷宫的无穷奥妙。偶尔,还会看见一对年轻夫妇,偷偷地把一盏红色灯盏掖在衣襟下,然后急急地离去。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中,但那点希望之·光,却在远处一闪一闪,最后与满街的灯光融在了一起。
二、转九曲的缘起
关于转九曲活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根据《封神演义》里的黄河阵设计的。
九曲黄河,故名九曲。这种说法甚为流行,多被人所采用。《封神演义》约成书于明代中晚期,是熔怫道儒诸教神灵为一炉的神魔小说之类,书中人物和故事,多为作者的艺术虚构和丰富想象,与史乘文献和佛道经典相去甚远。这部小说确实对中国的民间信仰发生了深刻影响。如着名的财神赵公明、登坛封神的姜太公等。被封为厕神的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执掌的浑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为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见《封神演义》)三霄姐妹与姜子牙斗法时摆出的“黄河阵”是小说家的想像虚构,并未见于任何兵法阵法之类的典籍,到底是什么样子无从知晓。有趣的是,据着名学者张政烺先生考证,推测这个所谓的“九曲黄河阵”,不过是华北一带农家的大粪坑!(详见《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把这样一种污秽的东西附会到转九曲上,不光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甚至是亵渎神灵。·
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交兵布阵。
一说为模仿战国时的孙膑庞涓斗智故事,一说为模仿诸葛亮摆的八阵图。此说流行于河北井径一带。虽然故事的背景有一点历史的影子,但所谓的八阵图,也和所谓的九曲黄河阵一样,纯属子虚乌有,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第三种说法是,九曲应是阴阳太极图的变体形式。
一个大的太极图,当中包括九个小太极图。九个小太极图,分别代表九种神祗的势力范围。转九曲和陕北的闹老教几乎同出一辙,关系最为密切。或者说,闹老教就是转九曲的古老叫法,是转九曲的原始形态。刘劲挺先生力挺此说(详见《延安风土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确有真知灼见,揭示了转九曲背后的文化真谛。可惜这个说法并不敌那些牵强附会、望文生义的流行说法,至今仍未被大多数人所釆信。我们不妨把刘先生的高见生发开来,给予进一步的阐释。
道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无穷。三的倍数九,是阳数中的极数,故有九天、九阳之说。九曲黄河之说亦出自道家,形容黄河的弯曲很多,非指黄河只有九道弯。转九曲出自九曲黄河之说误矣。道家又谓太极生两仪,即阴与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亦变化无穷。所谓的八阵图、黄河阵等,也是人们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而想象或创造的一种东西。转九曲出自八阵图、黄河阵之说亦误矣。再从转九曲中九座城的命名来看,也是人们以阴阳五行配五方,再加上太阴、太阳、罗候、计都配四维,道家色彩十分浓厚。
陕北人也把转九曲直呼“闹老教”,顾名思义,是一种祭祀道教始祖老子的活动。过去的闹老教,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祀圈内进行。每个社祀圈内又有若干会社,每社由一个或几个村组成。会社的头目由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称之为纠首。这几个会社每年轮流主办闹老教活动。通过求神问卦确定曰期以后,主办本次活动的会社,还要到上次承办者的那里举行隆重的接教仪式。届时双方各组织一个阳歌队,一家唱送,一家唱迎,把神位和各种法器迎接到新会场,然后才能摆扎九曲阵图的工作。这也可以看出转九曲的原始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庄严神圣的道教祭祀活动。
如果我们追溯得更具体一些,转九曲是受道教斋醮仪式的影响而形成的民间道教祭祀活动。如有的九曲阵图,第一排是风神、牛王、山神神位;第二排是太上玄元祖师、风师、人皇神位;第三排是玉皇大帝、黑龙城、故魂城。有的阵图布置中虽然没有故魂城,却设有祭鬼魂的仪式。斋醮布施,救拔济食的味道很浓,与道家斋醮道场的脉承关系是明显的。后来的转九曲活动,醮斋祭祀的气氛越来越淡薄,娱乐的味道逾来逾强烈,几乎演变为一种民间的岁时娱乐活动了。
三、转九曲的功能
大凡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如果不能满足民众某些功利需求,便难以为继,难以传播。转九曲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功能,满足了民众以趋吉避凶为中心的各种功利目的,因而受到陕北民众的普遍喜爱和热情参与,数百年来盛传不衰,并影响到周边晋、冀地区,成为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