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36496400000011

第11章 行走在“治世”与“乱世”的官场——为官的哲学(6)

子路有一次问孔子怎么“事君”,南老说“事”就是服侍和辅佐的意思,那也就是说子路想去当一个国家的高级干部去啦。他问老师说:“老师你说我要是做一个臣子,该怎么样对待我的国君才算合格呢?”孔子是这样回答他的:“既然你是别人臣子,那么就不要欺骗你的君主,不要干欺上瞒下的事。他如果做错事了或者有看不到的地方你要提醒他,绝对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危而装作不知道、不懂。”

话很直白,可是要做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既然他是你的领导,你就要对他恭敬,但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只喜欢听好话,对于忠言哪怕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想听。没准你的领导还觉得你是多管闲事,甚至认为你在低估他的能力——你能预见到的难道我一个领导会想不到吗?所以说真的做起来很难很难。从另一方面来讲,做领导的对自己下属所提的忠告必须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这个气度,不要害怕下属的反对意见,就像唐朝的魏征与唐太宗一样。魏征虽然敢于直谏,那也还要有这样的好上司。万一下属有这个心也有这个力,但是上司的肚量小,那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敢提任何建议了——因为人为了自保就会选择沉默。

春秋时吴越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沦为阶下囚。但吴王夫差是个胸无玄机、智力平庸的人。他拒绝听从谋臣伍子胥的忠告,而被谄媚、贿赂所惑,把自己的宿敌越王勾践释放回国。

越王回国后,马上把越国最漂亮的女子西施进献给夫差。夫差得到西施后,整天沉溺于酒色当中,日甚一日。每逢西施胃病发作、手抚胸前的时候,那种病态美让夫差销魂落魄,一切军国大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对外,夫差贪图武功,北伐齐国,忠言劝谏的伍子胥被他责令自杀。夫差的种种行为使太子友深感忧虑。为了让父王回心转意,他决心设计使夫差觉悟。

一天,太子友手拿弹弓,浑身透湿,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跑来见夫差。吴王见状惊诧非常,急忙询问原因。太子友说:“清晨我到后花园,听秋蝉在树枝上得意地鸣叫,正当蝉鸣高兴的时候,一只螳螂却聚精会神地拉开架式,准备捕捉秋蝉。而此时,螳螂压根也没想到,一只机灵的黄雀正在林中徘徊,它屏心静气,轻巧极了,两只闪亮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螳螂。黄雀专心致志地想吃到螳螂,正好我在一旁,马上拉开弹弓,集中精力瞄准。因为只顾黄雀,没提防脚下,结果一下子跌到大水坑里,弄成现在这副样子。”

夫差听完太子友的叙述,似有所悟,他说:“看来这是因为你贪图近利,不考虑后患,瞻前而不顾后是天下最愚蠢的行为。”太子友连忙接住吴王的话说:“天下最愚蠢的事,恐怕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吧?当初齐国无缘无故地攻打鲁国,集中军队倾巢而出,自以为可以占有鲁国,没想到我们吴国正动员所有兵力,长途远征齐国,齐军惨败。眼看吴国可以吞并齐国了,岂料越国正在整顿军队,挑选那些愿战死沙场的勇士,由三江杀入五湖,挥师北上,一心要捣毁我们吴国,报当年越王受辱之仇。”听到此处,吴王全明白了,太子友所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规谏他打消北上伐齐的念头。吴王哪里再能听进半句,大怒道:“这全都是伍子胥的那一套,妄想阻挠我的计划,伍子胥已经自杀,你再多嘴,我就废掉你!”太子友悻悻然地退了出去。

果然,几年之后,吴王夫差为了扬盟主之威,率领大军北上远征。可是,由于大队人马连续二十天的急行军已经疲惫不堪,成强弩之末,根本不能再战了。而此时,那位忍耐力极强的越王勾践,不再忍耐,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向吴国发动突袭。夫差本土危急,赶忙回军救援,结果,被以逸待劳的越军包围,吴军不堪一击,一战即败。最终,吴国都城沦陷,吴王无路可逃,只好自杀。

也许,吴王死前才后悔,不该不听伍子胥的规谏,而让他自杀;也才真正理解了太子友所讲的故事。所以临死之际,他用布把自己的脸蒙了起来,表示他在九泉之下无脸再见伍子胥了。可惜,悔之晚矣!

做人家领导的就是要有接纳批评和反对意见的胸怀,毕竟你不是万能的玉皇大帝。可现实中一旦做了领导的人又多半自信满满、刚愎自用,而不肯听取任何反对意见,往往一场悲剧就此酿就。

培养后辈人才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提到过一个男子,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他坐怀不乱的典故,他就是柳下惠。不过今天有人竟然拿他开玩笑,说他没准是同性恋或性无能者,这个玩笑恶毒得很。柳下惠是孔子母国——鲁国的一个很有德行的人。

孔子这里是在骂臧文仲,就是那个养玳瑁的鲁国大夫,孔子说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但是这里说他根本不配在那么高的位置上,依据南怀瑾先生的解释,“窃位”就是俗语说“占住茅坑不拉屎”的人,在高官大位上,不晓得提拔青年,也不晓得提拔贤人,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而没有起用他。讲到这里有点像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意思,像这个臧文仲虽然还算不上“窃国”,但是“窃位”。孔子说他不称职就是指他不推举贤良。我们从经验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人多半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不会推荐良才,因为他们惧怕贤良之人夺取了他们的位置。但是,一个真正有度量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因为发现了一个良才而感到兴奋。比如,我们今天能看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要归功于他的前辈提拔。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学工程专业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编辑格利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时分开始看这篇稿子,他们看了十多页后,打算再看十多页,然后又打算再看十多页,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一直到晨光微露。他们再也无法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休息,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紧紧把他抱住,眼泪不禁流了下来。涅克拉索夫性格孤僻内向,此刻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是那么出色,让他不要放弃文学创作。之后,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罗维奇又把《穷人》拿给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喊着:“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然:“你以为果戈理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呀!”但他读完以后也激动得语无伦次,瞪着陌生的年轻人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平静下来以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出了反应:“我一定要无愧于这种赞扬,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人!这是些了不起的人,我要勤奋,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有才华的人!”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成为俄国19世纪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格利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赢得人们的尊敬,但同样令人们尊敬的是他们“腾出一只手”托举一个陌生人的行动。而且从最初他们就预料到这个年轻人的光芒将盖过自己,但圣洁的他们连想也没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腾出一只手”给别人肯定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别林斯基等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后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抢了光芒,但毕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举世皆知。生活中更多的“腾出一只手”者默默无闻,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成为“不再重放的花朵”。然而“腾出一只手”给别人,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无论被托举者最后是否平凡,无论能否得到回报,都不影响推举的价值。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上有跳梁小丑,也有胸怀伟大的人物。

1831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只身流亡至法国巴黎定居。年轻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空有大志而无施展之地,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鼎鼎大名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闻名遐迩的骄子,可他对虽然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肖邦却大为赞赏。他想:绝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一天,巴黎街头广告登出了钢琴大师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剧场门口人头攒动,门票一售而空。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光下,风度翩翩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台下掌声雷动,李斯特朝观众行礼后,便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人们屏息静气,闭上眼睛,准备享受美好的音乐声。

琴声响了,咚咚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

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人们大为惊愕!原来,那时有个规矩,演奏钢琴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便利用这个空子,灯一熄,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立即变惊愕为惊喜。剧场内,掌声四起,鲜花一束束地朝台上“飞去”。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瞩目于世。

如果你也在一个管理者的位置上,请记得关键时刻腾出一只手给别人,也许一匹千里马就会因为你的赏识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推举出人才也是你的一双慧眼所致,君子不用忧惧被后辈所替代。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规律与人类的自然法则,能培养出出色的后辈人才是你的功劳与伟大人格的见证,甚至你要学会给德才兼备的人适时让路。当然这很难做到,所以才要有很高的人生修养。已故著名企业家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就曾谈过这个问题:“我不会因为发现一个比我年轻的人才华胜过我而嫉妒,相反我很欣慰有人比我能干。我会想方设法培养这样的后生。”时过境迁,今天我们再来看王选院士有没有因为提拔、培养新人而被人们所忘记呢?没有。他反而因此获得更多人的崇敬。这样的管理者在孔子的眼中才是合格的,才不算是“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