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36496400000019

第19章 抱怨不如争气——强者生存法则(1)

“怀才不遇”与“怀才晚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常听闻有谁怀才不遇,自感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值得怀疑,真有怀才不遇的人吗?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说不要整天忧虑别人不了解你(别忧虑没有你名满天下的机会),最怕你不了解人(也可以说最怕你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人家来了解你的),这个问题就大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涉世不深,总抱着自己很有才学的想法,一旦在社会上受到点挫折和阻力就承受不了。认为这个世道难容我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就没有伯乐来相中我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静下心来深思、反省自己的“才华”,也许我们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不是这个世界要和我作对,而是我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个才能去担当一些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事发生,只会有“怀才晚遇”的事情。就是说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他不会一直遇不到欣赏他的伯乐——时间,时间老人是世上最无情的法官,它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命令,它是绝对公正和无私的。有没有真材实料到了它那里就会给你一个答案。只要你真的有才华,那么迟早都会让时间这个法官向你点头微笑的。

有一个公司要招聘经理助理,经过三轮淘汰,还剩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人。因此,第四轮总裁亲自面试,将会出现十分“残酷”的场面。可奇怪的是,面试现场出现了12个考生。

总裁问:“谁不是来应聘的?”

坐在最后一排的男子一下子站了起来:“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老头子。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连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又有什么意义呢?”

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我本人即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开心,觉得此人不是太狂妄,就是脑子有毛病。

男子接着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

总裁打断他:“你学历、职称都算不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倒霉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努力挽救那些公司,虽然不成功,但我从那些公司的错误与失败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而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的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去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成功的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来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和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为何失败。”

南老认为是真金就不怕火炼,是珍珠就会耀眼!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忧虑会不会有伯乐看上你,每个人首先要忧虑的是你现在是否已经修炼成“夜明珠”。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早遇”和“晚遇”的问题。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做人做事就不会强求、苛责他人,就不会怨天尤人,而学会反求诸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南怀瑾先生说古人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南老觉得它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不是很顺。他认为用现代的观念来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一件事时,如果你希望能有个好结果,那么你就要有个好的开始。正如老百姓最爱说的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这样的观念。这样我们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就能避免少一点后悔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

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做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当他的老板你也不能干,因为将来倒霉的也会是你,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因此我们这些“凡夫”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好从一开始就要想到将来的后果,从源头上就要保证以后没有恶果。在这一点上宋朝的宰相吕夷简就做得不错。

宋真宗时,后宫李妃生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当时正得宠的刘皇后无子,宋真宗便命刘皇后认仁宗为子。

仁宗长大后,以为自己是皇后亲生。宫中人畏于皇后威严,没人敢对他说明真相,仁宗对刘皇后也极为孝顺。

宋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大家更没人敢对仁宗讲明,李妃身处真宗的众多嫔妃中,对仁宗也不敢露出与众不同之处。

后来李妃病死,刘太后想把葬礼办得简单些,以免引起别人的疑心,万一传到仁宗耳中,就拆穿这副西洋镜了。

宰相吕夷简却反对,在帘前争执说:“李妃应该厚葬。”

当时仁宗正在太后身边,刘太后吓了一跳。她忙令人把仁宗领出去,然后厉声问吕夷简:“李妃不过是先帝的普通嫔妃,为何要厚葬?况且这是宫里的事务,你身为宰相,多什么嘴?”

吕夷简平淡地说:“臣身为宰相,所有的事都该管。如果太后为刘氏宗族着想,李妃就应厚葬;如果您不为刘氏着想,臣就无话可说了。”刘太后沉思许久,明白了吕夷简的用心,下旨厚葬了李妃。

吕夷简出宫后,找到总管罗崇勋,告诉他:“李妃一定要用太后的礼仪厚葬,丝毫不能有缺。棺木一定要用水银实棺,可别说我没告诉你。”

罗崇勋见宰相少有的庄重与严厉,唯有听命,于葬礼用物丝毫不敢轻视。

刘太后死后,燕王为了讨好皇上,便告诉仁宗:“陛下不是太后所生,而是李妃所生,可怜李妃遭刘氏一族陷害,死于非命。”

仁宗大惊,忙传讯老宫人。刘太后已死,无人再隐瞒此事,便如实禀告。

仁宗知道后,痛不欲生。他在宫中痛哭多日,也不上朝,一想到亲生母亲朝夕在左右,自己却不知道。母亲在世之时,自己从未孝养过一日,最后竟然不得善终。他越思越痛,自己下诏宣布自己为子不孝的大罪,改封母亲为皇太后,并准备为母亲以太后之礼改葬。待改葬后再查实、清算刘太后一族的罪过。

然而宫闱秘事本来就是无法查实,也无法说明。刘氏宗族的人知道后惶惶不可终日,无法申辩,只能坐待灭族大祸了。大臣们见皇上已激愤到极点,便没人敢为刘太后一族说上一句话。

改葬李妃时,仁宗抚棺痛哭,却见李妃因有水银保护,面目如生,肌体完好,所用的葬器都严格遵照皇后的礼仪。

仁宗大喜过望,哀痛也减少许多,他对左右侍臣说:“小人的话真是不能信啊!”改葬完后,仁宗非但不追究刘氏一族的罪过,反而待之更为优厚。

有些人做事情不会考虑到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凭借一股冲劲,这样做事情哪能不失败呢?一件事只有从一开始我们就思考到它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才好在宏观上把握它们。否则自己明明种了豆子的种子却还希望能收获一个“瓜”,这不是从根本上犯错了吗?

不患无位,患无以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无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不患无位,患无以立”,南怀瑾先生说孔子的这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要自己做有点难度。人类的毛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很了不起,自信过了头也就容易骄傲自大。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大发感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孔子就是要提醒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努力做起。那些抱怨没有伯乐的人多半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不怕自己没地位——他是说不要忧虑自己将来没有用武之地,而要忧虑人家拿什么来立你呢?这问话一针见血,你不要老说人家不赏识你,你自己有没有真本事呢?是千里马就会有伯乐,是珍珠就会发光。

范雎是战国末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魏国,原想在魏国求职,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打通关节,连魏王的影子也见不到,只好投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一次,范雎随须贾一道出使齐国。齐王见他能言善辩,才华过人,就派人送给他十斤金子和一些牛肉。范雎坚持谢绝而不敢接受。须贾听说此事,以为范雎把机密泄露给齐国了。回国后,不由分辩就把范雎抓来毒打。范雎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落,血肉模糊,似乎已经死去。于是,须贾让手下人用芦席把他的尸体包着丢在厕所的坑里,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也可能是尿刺激了范雎,他居然苏醒过来,并轻轻地对看守他的人说:“请你把我运出去,我一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同情范雎,向须贾等人谎称已经把尸体扔到山里去了。范雎就这样奇迹般地脱险了。

范雎躲进朋友家里,并且改名为张禄。不久,经讨几番周折,被秦国使者带到秦国。当时,秦君主昭王在位,大权被亲贵控制。范雎了解到国王同太后之间的矛盾,看准机会上书自白,果然被昭王诏见。秦王还很恭敬地再三向他求教。看到昭王诚恳的态度,范雎畅所欲言,尽陈己见。在谈到秦国的外交政策时,范雎着重分析连横策略已经过时,远攻齐国尤其大错特错,指出秦国的外交方针应该是远交近攻。他对秦王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则王之寸也,得到一尺土地亦王之尺也。”昭王采纳了他的政策,拜范雎为相。

范雎做了秦的相国,还是叫张禄。魏国人不知道,还以为范雎老早就死了。魏国听说秦国远交近攻的方针,准备攻打韩、魏两国,急忙商议对策。第一步就是派人去对秦国的决策人张禄行贿,请求停止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位使者正是当年迫害范雎的须贾。范雎听说须贾来了,庆幸自己有了报仇的机会。他换上破旧不堪的衣裳,到须贾下榻的地方。须贾看见范雎,吃了一惊。但眼前的范雎寒酸、潦倒,也就没有紧张的必要了。

范雎的穷酸样子一点破绽也没露出来,反倒引起须贾的怜悯和同情,范雎还替须贾找来四匹马驾的高大车子,亲自为须贾执辔赶车,一直把车赶进相国公馆。当守门人告诉须贾,张禄就是范雎时,须贾吓得魂不附体,膝盖一软跪在地上,边叩头边求饶命。戏弄须贾一番后,范雎决定不杀他,打发他返回魏国。

范雎相秦期间,大举进攻三晋。在攻打赵国时范雎派间谍带黄金万两到赵国进行离间,放出谣言说:“秦国最担心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老了很容易对付。”我们都知道赵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的主角,根本不会领兵打仗。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正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不满,一气之下就做出决定,派赵括接替廉颇为将与秦国交战,赵王落入范雎的圈套。秦国秘密命令白起为将,开始佯作撤退,出其不意地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食供应线,迫使赵军断粮四十六天。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人投降。

范雎在秦国十余年,纵横捭阖,百千谋略信手拈来,一直受到尊重,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谋略家。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很多,比如淮阴侯韩信,起初在项羽部下得不到重用,后来投靠刘邦得以发挥他的才智。

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有你展现才华的机会,你的智慧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画地为限是一道看不见的陷阱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冉求是孔子弟子当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个,后来和子路一起在鲁国权臣季氏家里做事。南怀瑾先生认为冉求有一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才子”。有一次,大概是孔子说他不努力,他对老师提出抗议:“老师,不是我们不用心,您所说的仁义道德我们觉得实在太高深了,心有余力不足啊!”孔子听了这样的话大概也不会很高兴,就回答他说:“如果你努力去做了,结果还是做不到,那才是力量不足的缘故。如今你做都不肯做,就说做不到,你这不是找借口吗?冉求啊,你这是在自我设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