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36496400000021

第21章 抱怨不如争气——强者生存法则(3)

有一天伯乐真的来了,他在马场转了半天,来到了这匹千里马面前。千里马高兴极了,心想,这下机会来了。伯乐拍了拍马背,要它跑跑看。千里马见伯乐如此举动,心里很是不快,如果是伯乐,肯定一眼就会相中我,为什么还不相信我,还要我跑给他看呢?这个人一定不是真伯乐!于是千里马拒绝奔跑。伯乐失望地摇摇头,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马场的马只剩下千里马了。老板见它可怜,本想骑着它回老家去,好好饲养它,可千里马就是不走。无奈之下,老板只好把千里马杀了,拿到街上去卖马肉。

千里马至死也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

千里马的一生非常悲惨,“怀才不遇”,终年混迹于平庸之辈中,普通人不能看出它的不凡之处,伯乐也错过了提拔它的机会。但是,造成这悲剧的究竟是谁呢?是马场主吗?是伯乐吗?都不是。千里马应该反省自身,假如它抓住机会,站出来,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假如它能让自己比那些平庸的凡马显得更高贵、更光彩,假如在伯乐面前它能够不顾一切地奔跑起来,用速度与激情证明自己的实力,恐怕它早就可以离开马场这个狭窄的空间,到属于自己的广阔领域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了。

战国时,齐王受秦国和楚国谗言的欺骗,认为孟尝君的名望高过他自己,而且在齐国专权,就罢免了孟尝君。孟尝君的门客知道这个消息,纷纷散去,只有冯谖一个人留了下来。

冯谖对孟尝君说:“请借给我一辆车,让我到魏国去,我一定让你重新受到齐王的重用,增加封地,你愿意吗?”

孟尝君于是准备了车子和礼物,派他去魏国。

冯谖对魏国梁惠王说:“天下的游士驱车入魏,都想使魏国强盛,使齐国削弱;而驱车入齐的却都想使齐国强盛,使魏国削弱。这是因为魏、齐两国势不两立,谁能称雄谁就能拥有天下。”

梁惠王听了,单膝跪地请教说:“怎样才能使魏国称雄呢?”

冯谖反问道:“大王知道齐国罢免孟尝君的事吗?”

梁惠王答:“知道。”

冯谖说:“辅佐齐国使之在天下举足轻重,都是孟尝君的功劳。现在齐王听信别人的诽谤,罢免孟尝君。孟尝君心中怨恨,一定会背叛齐国。如果他能投奔魏国,齐国的人心自然随之倒向魏国,齐国的国土就在魏王掌握之中了,岂止是称雄而已?大王应该赶快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迎聘孟尝君,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否则,如果齐国醒悟过来,再次重用孟尝君,那么魏、齐两国谁能称雄天下,就未可预料了。”

梁惠王听了很高兴,当即派出十辆车,载着百镒黄金去齐国迎聘孟尝君。

冯谖辞别梁惠王,先行赶回齐国,游说齐王:“天下的游士驱车入齐的,都想使齐国强盛,使魏国削弱;驱车入魏的,则想使魏国强盛,使齐国削弱。这是因为齐、魏两国势不两立,一旦魏国强盛,齐国就会因此削弱。现在我听说魏国派遣专使,带十辆车,载着黄金百镒来迎聘孟尝君。孟尝君不去魏国就罢了,一旦他去辅佐魏王,天下人都会去归附他。到那时魏国强盛,齐国削弱,齐国的临淄、即墨地区就危险了。大王何不在魏国使者到来之前,恢复孟尝君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向他表示道歉呢?这样做,孟尝君一定会欣然接受。魏国再强大,又怎么能强请别国臣子去当丞相呢?”

齐王说:“好。”

当即召见孟尝君,恢复他原来的相国职位和封地,还增加1000户封邑。魏国使者恰好在这时来到齐国,听说此事,只好返回。

门客冯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魏王派出十辆车,又载百镒黄金去迎聘刚刚被齐王解除相国权位的孟尝君;之后,冯谖又去面见齐王,报告魏王要重用孟尝君的事情,同时劝说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位。孟尝君就这样在门客冯谖的奔走下重新获得官位,等于孟尝君不用自己宣传自己,借冯谖之嘴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然而有些人似乎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宣传的作用,他们不擅长推销自己,总是期待别人来发现他的才干,如此,也许一辈子都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了。

有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不知误了多少英雄。要有多么浓郁的芳香才能从深巷里传入人们的鼻端呢,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寻找这芳香的源头呢?只怕最终也不过是“长在深巷无人识”。那些慨叹怀才不遇的人,不知何时才会醒悟,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本事就得发挥出来,不吭声,不动作,不作为,谁会知道你胸中的万千丘壑,谁会将你这颗钻石从沙砾中拣择出来呢?

中国人是富有谦虚精神的民族,羞于启齿,不擅长表现自己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特点。我们总是满怀希望地等着,等着伯乐从远方来发现我们、提拔我们。只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并不是所有领导、上司都独具慧眼,将机会拱手送上。在你做白日梦的时候,别的千里马,甚至九百里马、八百里马们早就迎风疾驰,令众人瞩目,获得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切靠你自己主动,美好的东西不会主动跑到你面前来,就算天上掉下馅饼,也要你主动去捡,而且你还必须抢先别人一步。金子如果被埋在土里就永远不会闪光。如果要闪光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矿工侥幸发掘,而这种几乎等于不可能;另外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如果你努力,如果你是真金,这种可能几乎等于必然。

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人生的第一步是必须学会醒目地亮出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

人们总是根据外表来评判一个事物,那些为人们所看不见的事物因此就什么意义也没有。千万不要将你自己淹没在人群中,或者躲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站出来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自己闪耀夺目。把你自己装扮得比那些乏味的人和胆小的人看上去更加大气、更加光彩照人,然后出现在公众面前,像磁铁一样吸引各方的注意。把自己推销出去,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的意思,最深层次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信仰与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能被摧垮的。我们小的时候就学习过这样的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什么要“先擒王”呢?就是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一个部队的士气、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一个将帅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另外和行军打仗相同的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东西都掏空了,那么你也就很快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大到一个民族而言,它要有自己的民族信仰与信念,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那么这个国度也就危险了。所以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占领他人国家与家园的人,他们总是想法设法要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对方,目的就是要让弱小方的文化微弱、消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任何外来的文化不但没有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夺走,反而都被我们的文化同化。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罢,三军打仗也好,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信念。

拿破仑曾经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这种说法似有夸张,但不无道理。士气是构成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一支军队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把挫伤敌人的锐气,激励己方的士气,作为运筹决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