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学会礼仪
38007000000010

第10章 谈话礼仪须知(1)

当你要向他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是最重要的一种传达工具。但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说话是既要讲究技术,又要讲究艺术的。同时,还得注意礼仪。

如何说“不”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要面对朋友、同事、客户的许多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可以满足,但有些却是不能满足的。不能满足,就需要拒绝,而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没有人喜欢听“不”。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说“不”的艺术,做到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1.听完之后再说“不”。

在拒绝对方之前,你要认真地听完对方的诉说。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以便你更了解他的情况;其次,向对方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接下来,你才能委婉地表达自己拒绝他的立场。

这样,你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认真倾听对方说话就是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再说“不”,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会让他产生你在应付的错觉。

2.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你在拒绝对方时,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议。如建议对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公司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隔一段时间,你还要主动地去关心对方的情况。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地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心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则可以减少拒绝带来的尴尬与负面影响。

3.态度要温和而坚定。

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地表达拒绝比直接说“不”让人更容易接受。

当对方的要求有悖于公司或部门规定时,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权限;在自己工作已经排满而爱莫能助时,要让对方清楚你的处境,说明耽误工作的不利后果。

若是对方因为你的拒绝而表现出愤怒或作出威胁时,你也不需要立刻响应,而要多用同情心来缓和他的不满与挫折感。

总之,拒绝别人,切不可急切、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直接拒绝别人,轻则让人觉得你不够大方,重则影响双方往后的合作与相处。

另外,拒绝别人,需要发自内心的耐性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不可忽视的寒暄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点决定终点”。寒暄开场,作为谈话的“开端”和“起点”,是决定谈话成败的关键。寒暄开场做得好,会很容易地获得对方的好感;做得不好,接下来的谈话就不会太顺利。

毛主席就善于在寒暄中发挥出他独特的魅力,缩短与谈判对手的心理距离,并让对方自然产生一种受到尊重的快感。1949年4月国共和谈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刘斐先生。刘斐开始时非常紧张。见面后,毛主席和刘斐寒暄起来:“你是湖南人吧?”刘斐答道:“我是醴陵人,醴陵与毛主席的家乡是邻县,是老乡。”毛主席高兴地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哩。”听了这话,刘斐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下来,拘束感完全消失了。

寒暄不仅可以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而且也是在说话之始观察对方情绪和个性特征,获取有用信息的好方法。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刚“出道”的时候,就曾被对手以寒暄的形式探测到了自己的底细,因而使自己产品的销售大受损失。

当松下幸之助第一次到东京找批发商谈判时,刚一见面,批发商就友善地对他寒暄说:“我们是第一次打交道吧?以前我好像没见过您。”批发商想用寒暄托词,来探测对手究意是生意场上的老手还是新手。松下幸之助缺乏经验,恭敬地回答:“我是第一次来东京,什么都不懂,请多多关照。”正是这番极为平常的寒暄答复却使批发商获得了重要的信息——对方原来是一个新手。批发商接着问:“你打算以什么价格出卖你的产品?”松下幸之助又如实地告知对方:“我的产品每件成本是20元,我准备卖25元。”

批发商了解到松下幸之助在东京人地两生,又暴露出急于要为产品打开销路的愿望,因此趁机杀价:“你首次来东京做生意,刚开张应该卖得更便宜些,每件20元如何?”没有经验的松下幸之助在这次交易中吃了亏。

究其原因,是那位老练的批发商通过表面上的寒暄探测到他的虚实,在谈判中赢得了主动。而松下幸之助由于在寒暄之中暴露了自身的底细,从而导致了被动与失利。因此,在双方寒暄之时就要避免无意之中自身关键信息的泄露。当然,可以利用相互寒暄时的那些应酬话,去掌握说话对象的背景材料:他的性格爱好、处事方式、沟通习惯等,进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为相互间的心理沟通做好准备。

注意的是,寒暄时要有主动、热情、开朗、友善的态度,要用明朗的表情和对方交谈,努力发挥个人的魅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即使自己心情不好或身体不适,也应努力克制,不要让对方有所察觉。那种不动感情、例行公事式的寒暄达不到给对方好感的目的。

此外,寒暄的时间不宜过长。高明的沟通者往往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及时导入主题,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入预定的轨道。

聊天也要讲究技巧

聊天,即闲谈,东北话说就是“唠嗑”。它是说话中一种没有功利性的交谈形式。紧张工作之余,节假日之际,人们凑到一起,几盏清茶,一碟瓜子,不为利害,只为“闲聊”。人们充分放松,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无拘无束地“侃”出来,从而使精神松弛,心情愉悦,得到有益的消闲和休息。所以,聊天成为人们极喜爱的一种谈话方式。

聊天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没有既定的话题。但人们会在聊天中交流看法、沟通情感、传播和获取信息。会聊天的人会把聊天变成人亲近他的法宝,而不会聊天的人则可能把聊天变成生气的方式,或者争斗的起源、是非的传播途径,等等。因此,聊天也是要讲技巧的。

1.找到可聊的话题。

聊天时,开头同样很难,它犹如源头,话题有兴趣,则加入的人就多,谈得才尽兴;若话题只三言两语,不能深入,则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会聊天的人,首先不在于他说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出了个什么话题,使参加者能全神投入,聊得畅快。

这应从分析聊天的对象入手。一般来说,同窗故友,忆旧便是最好的话题;中年朋友,家庭、事业是最有体会的话题;对老年人,健康活动是较适宜的话题;情趣高雅者,墙上的字画、桌上的读物,便是最好的话题;涉世未深者,事业、功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而最能适应所有对象的话题,便是新闻。

2.轻松语言轻松聊。

有了好的话题,但聊天过程中语言过于正统,过于严肃,往往使人听而却步,一本正经地聊则是最乏味的。善于聊天的人,经常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听起来话语随意,多取譬喻,幽默风趣,创造出宽松愉快的交谈气氛,使大家在交谈中得到松弛和愉快。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往往是聊天的主角。

3.“听”话亦助“聊”。

许多人认为聊天必得开口,甚至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独霸聊坛。其实,聊天要能顺利进行,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以听助聊。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话题,给发话者以呼应,或赞成,助其深入;或反对,引起思考。听是聊的一种辅助,听后的简短呼应反馈也能表现一定的说话水平。

4.善于“断”话题。

聊天,也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聊天能给人以有用的信息、口才的锻炼,有助于身心的健康。而低俗的聊天却无异于浪费时光、谋财害命。但聊者形形色色,可能会涌出荒诞不经甚至粗俗下流的话题,这时,你若能适时巧妙地让大家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可以说你掌握了聊天中适时截断无益话题,使聊天健康进行的语言艺术。

如当人们聊凶杀、****话题时,你若能说:“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上。反之,你若用生硬的话说:“你们谈这些真无聊,还不如谈谈肉价……”那么你将会打断人们的谈兴,破坏聊天的气氛。避之巧妙,才称得上水平和艺术。

此外,还有一个聊天技巧也是爱聊之人应该掌握的,即记住别人的话。这样,以后再提起,别人就会觉得你那时有认真听他讲,会对你加一分好感!

应该避免的说话小毛病

有些人说话有“毛病”,比如有口头禅、脸红、不自觉地摸耳朵等,这些毛病不仅令人厌烦,而且有损自己的形象。如果你是男士,说话小毛病会让你的能力、形象、权威及说服力大大受损;如果你是女士,说话小毛病会使你失去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在初次听到你的声音时“退避三舍”。下面的说话小毛病,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的。

1.口头禅。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与人谈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词语,如果你在说话中反复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现代实用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

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这一毛病。一旦弄清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谈话中,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人烦躁,多么单调乏味。

2.使用鼻音说话。

这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你就会发出鼻音。如果你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因此,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

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当你第一次与人见面时,就不可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你的谈话让人听起来像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

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荡神移,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

3.小动作过多。

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说话时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蹙眉、扬眉、扭鼻、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些都是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小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可笑的动作,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

有一位公司老总,当他在公共场合讲话时,总是让秘书与观众站在一起,如果他的手势太多,秘书就会将一支铅笔夹在耳朵之上以示提醒。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如此,但在你讲话时,完全可以自我提示,一旦意识到自己出现多余的动作,立即改正。

以上说话小毛病是应该控制、克服的。如此,你才能提高说话的魅力。

保持适当的谈话距离

“距离产生美”,是一句至理名言。不过,人们对于距离的把握往往拿捏不准。因为当距离超过一定度时,它产生的就可能是疏离。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距离的保持能影响谈话的效果。比如,一位心理学家发现,老师与学生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1.7米)。实际上,不少老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有的老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

其实,不只是有的老师不注意与学生的谈话距离,在生活和工作中,还有很多人不会把握与别人的谈话距离。比如,一位朋友这样讲述她的经历:

我有一个女同事,总是喜欢把脸贴得很近和我说话,差不多快离我的脸只有一个拳头的距离。早上起来还好,因为都是刷过牙的。但是等吃过午饭或者下午,她再离我这么近说话我就有点崩溃了。而我也不敢大喘气,回答她也是支支吾吾。

还有,我们有时一起吃饭,她很喜欢说话。但每次都是把脸扭过来,对着我脸一个拳头的距离口若悬河地说着,每次我都不敢扭头看她,因为我怕看见她嘴里咀嚼的情况。赶上她不想让别人听的话,更恐怖,就是搂着我的脖子把鼻子贴在我耳朵上说,如果她高兴了,还会亲我一口。其实,她人挺好的,而且很热心。不过,我就是受不了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与人谈话,如果距离过近,会导致别人拘谨。这位朋友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距离过远,别人又可能会误认为你讨厌他,特别是对于那些较敏感的人。那么,与人谈话,应保持怎样的距离呢?

一般来说,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比较合适。当然,具体可视谈话内容、对象等情况来作调整。如谈的内容比较严肃,距离可远些,如果谈的话题比较轻松,则可以稍近些。如与性格内向的人谈话,距离可远些;而与开朗活泼的人谈话,则可近些……总之,与别人谈话应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适当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