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就像玻璃珠
38168600000013

第13章 地理探索(4)

已经无处可逃了。他决定孤注一掷,使尽浑身力气,向着公路纵身一跃。老天保佑!落地时他虽双膝陷到沙里,但幸好身躯向前倾倒,慌乱中,他抓住了公路旁的野草。这些草是长在结实的地面上的,这真是抓到了救命的“稻草”。在草的帮助下,他终于挣扎着爬出了这吓人的陷阱。当他定下神来,再回头看他的汽车时,已是踪影全无。

猜测

为什么有些沙地无论是人畜、车辆都能平安通过,而另一些却会成为可怕的陷阱呢?

起初人们认为这两种沙地的区别,在于构成沙地的沙粒特征不同,普通的沙地是由棱角状的沙子构成的,而流沙则是由滚圆度良好的圆粒沙组成。棱角状的沙子会互相嵌合,因此便形成了坚实的地面;而圆粒沙则不同,它犹如细微的球形滚珠,能互相辗转滚动,一旦有人畜等重物落于其上,滚动的沙粒便纷纷转动着让开,导致重物下沉,其情景就像是我们踩在布满滚球的地面上,滚球会很快让出一个空间一样。

但是,这一理论却找不到任何事实根据,当人们在显微镜下仔细对比各地的沙粒时,可以发现流沙和其他的沙子一样,也通常主要由棱角状的沙粒构成。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流沙的形成是由于沙粒的表面蒙有一层润滑剂或润滑液之类的东西。因为润滑液的存在,沙粒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减低,重物一旦落在上面,沙粒会迅速滑开,致使重物下陷。

然而,这种润滑剂究竟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有人猜想可能是一层水膜,但是却无法解答为什么那些水下的沙洲,以及一般湿润的沙地并不成为吸人的陷阱?

史密斯的实验

有趣的流沙现象引起了地质学教授史密斯博士的注意。他来到一个有流沙分布的地区。这里的流沙沿着小溪分布,沙上长着斑驳的黄绿色苔藻,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并无任何不同。他拾起一块石头,抛了上去。沙立刻颤动起来,好像活的一样,顷刻,石头被吞没了。

史密斯谨慎地铲了一桶流沙,带回去做实验。他把一些沙粒放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些沙粒确实是圆的,但大多数是棱角状的。他让桶里的沙继续保持潮湿,苔藻照旧生长,但奇怪的是,桶里的沙再也没有活性了,放上去的石头也不再沉没。这是为什么呢?

史密斯又重新回到了那块沙地,他从附近的农民那儿了解到,这块地有点“邪门”,有时流动,有时又很坚实。如果是8月份,就可放心在上面跳舞。

8月是干旱的季节,史密斯想,这样看来还是水在作怪了。可是普通湿沙和干沙一样是能承载重量的,那么,问题会不会不是水量大小,而在水流。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想,史密斯和他的助手们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让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沙内流过。他用一只大桶盛满了沙,再在桶边装置几个水管。水可以从上面注入,由桶底流出;也能从下面注入,上面流出。他又找来一个塑料娃娃,在它体内灌入铅,使它的比重和人体相仿。

这时发现,当沙桶干燥时,玩偶能在沙上站立或躺卧,仅留下极浅的凹痕;若水从上面注入,玩偶也不下沉;但当水从下面注入,向上透过沙层流出时,玩偶会一直沉没,直到沙淹没了它的颈部,就和在水中的情形一样。若让它再背上一些重物,则会出现如前面所说的匹凯特一样的下场。

据此,史密斯认为流沙的形成,与上涌的水流有关。这时水流的上冲力会使沙粒互相膨散开来,沙粒不再互相叠接,而是被水托着,呈半漂浮状态。因此,一旦有比重大于水的物体落在流沙上,便会像在水中一样往下沉。沙粒越细,上涌的水流越大,所形成的流沙也越危险;反之,沙粒粗大,水流微弱,则形成的流沙危险性较小,叫慢流沙,万一遭遇,还可能逃脱。

现在的问题是万一遇到流沙怎么办?

首先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惊慌,如果遇到的是慢流沙,只要动作迅速是可以来得及跑出来的;如果误入比较危险的流沙地,头脑要十分冷静,因为,流沙的形成是水在作怪,人是有可能浮在水上的,你可以迅速躺下来,并尽量减轻负重,以增加浮力,不要举起双手,更不要抬腿脚,以免削减浮力。如有人救援,最好是安地躺着,等待帮助;倘若无人救助,你可以用慢慢滚动的方式滚向坚实的地方,或是全身伏地,缓缓爬行,争取脱离险境。

琢磨不透的石狮与石球

在湖北省钟祥县客店乡元台村五组退休干部高涛家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厢房中,长出了一头石狮。

60多岁的高涛说,这间房屋是他的前四辈老人修造的。由于当时感到很费力,没有把地基上一块小的石头挖掉。350多年来,这块石头逐渐长成为长约360厘米、宽约230厘米、高约210厘米的大石狮,并且这具石狮仍在继续长大。

这头石狮还是当地的“义务天气预报员”。一旦石狮身上“发汗”,就会下起雨来;如果“汗珠”滚流,则将有大暴风雨来临。

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长大呢?并且还会预报天气呢?人们未弄清原因。

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瓢村布依族村民罗大荣家,珍藏着一块石头。在其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竞能上下增减2公斤。

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体状,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18.2厘米,周长88厘米。在罗大荣家当场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重为24.825公斤;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两次称重均为22.825公斤;12时28分重量又升为23.875公斤。这块石头呈古铜色,其表面有一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大的图案,七只如同手掌但大小不一的图案也明晰可见,还有两个像马蹄形的图案相对称。

这个石球的重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神农架山顶的“鬼市”

巍巍神农,雄伟奇丽。在这里,不知隐藏着多少神奇诱人的自然奥秘,令人神往,令人惊叹。“鬼市”便是其中一道瑰丽的风景。

“鬼市”又叫“山市”、“山中蜃景”。清代的《兴山县志》对神农架的“鬼市”有生动的记载:“神农山……为三邑(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界山,一名神农架。高塞,为三邑最幽深险阻,多猛兽,产白药。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邑(兴山县)凛生陈宏庆经彩旗(今神农架林区本名镇彩旗村),远望神农积雪,询之,土人云: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明年六月始清;又常六月飞霜。久雨初霁,峰峦隐现,有如城郭村落,相传为山市;每岁元宵,中秋夜、除夕,时闻爆竹鼓角声;又常见大人迹。”

在这段话里,“神农山”即神农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农顶峰;“大人迹”即传说中的“野人”的巨大足迹。《兴山县志》中描述的诡谲奇异的“山市”,甚至在神农顶“时闻爆竹鼓角声”,则给后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那么,何谓“山市”呢?《辞海》、《辞源》中都未收录其名。在《汉语大词典》中,“山市”被诠释为“山中蜃景”,未予以详细说明;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中,有这样的记载“奂山(位于今山东淄博市)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上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

可见,古人早已目睹过神农架“鬼市”的神采。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神农架以它扑朔迷离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声海内外。成群结队的游客带着美丽的幻想踏进这片奇异的土地,更多的人们有幸目睹神农架“鬼市”的奇观。人们在惊叹大自然美妙绝伦的同时,不禁从心灵深处发出这样的疑问:“鬼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怪光”、“海市”等自然蜃景一样,“鬼市”既不是所谓蛟龙、大蛤蜊之类的怪物喷云吐气而形成的,更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故意制造的,而是一种奇特罕见的光学现象,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当自然界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伴有全反射)时,在空中或地面上便会显示出周围的景物。这样,人站在远处,便能看到各种奇异的幻景。

此外,科学家们还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态,将“蜃景”分为上现蜃景(正像)、下现蜃景(倒像)、侧像蜃景(斜像)等多种;又根据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将蜃景分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发生在海洋、海滨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则见于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复杂奇谲、变化多端。在高耸云天的峭壁或峰峦绵延的山顶,人影憧憧、喧声鼎腾,来去无踪的“山市”让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间,人们称“山市”为“鬼市”。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科学家指出:神农架是我国自古至今发现“鬼市”的海拔最高区,也是“鬼市”的多发区。为什么大自然独独偏爱神农架,将那么多罕见的自然景观都赋予了她?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将“鬼市”与神农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异穴联系起来,我们便会越发被她无穷的魅力所吸引。

只是,按照物理学原理,“蜃景”应当有形无声。然而,神农架的“鬼市”奇就奇在让人有“时间爆竹鼓角声”的听闻。宋代欧阳修也亲耳听到“蜃景”中传来“车马人畜之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对这种有声的蜃景,什么时候才能解释清楚?我们期待早日能够解开这一自然之谜。

发光的怪地

在神农架林区老君山脚下有个戴家山,山上有一块十分奇怪的土地,每逢2月、8月晴天的中午,这块地里便会发出一束强烈的白光,刺眼的光芒照得人们不敢睁眼。这束光照在对面200多米的山上,比阳光还要明亮。它不定时地流动地发射出来,每次大约2至3分钟时间。当地有一半人都亲眼见过这光束。在这块地上,农民曾经挖出一个奇怪的洞,洞里有一堆鸡蛋形的土蛋,每个土蛋约有3个鸡蛋合起来那么大,砸开土蛋里面全是土。奇怪的是头天挖开洞,过一夜又会神秘地被堵塞了。现在山上修了梯田以后,这块地里到时仍然能发出白光来,这个发光的怪地之谜有待于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探明其中的奥秘。

千百年来淌水不止的石棺

1970年,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曾悬赏10万美元奖励揭开一具石棺疑团的人。30年来,英国、美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前去探秘,但均无功而返。这具石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原来,在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西麓,有一个名叫阿里休尔特什的村庄,在村里的阿尔·修·提休古老的教堂里停放着一具奇特的石棺,这具石棺竟然长年流水不断,连续滴落水已有一千多年之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石棺中遗骨的主人是阿普顿和歇诺两位修道士。据棺上的文字记载,这是1500年以前由能工巧匠用一整块的大理石精雕细凿而成的,长193厘米。村民们将专程从罗马运来的两个人的遗骨入殓其中。村民们又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与棺体之间凿了一个小孔,并安上一根弯铜管。数年后的一天,一股清泉突然从棺内汩汩淌出,从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泉水昼夜不息地流淌不止,即使是大旱的天气,水也照样流出。经过多次检测证明,这种清澈透明的水无任何异味,是上乘的饮用水,并且还有疗病的奇效。

根据有关记载,石棺渗出水是从公元960年开始的,经过饮用后发现,此水对治疗湿疹、慢性胃病及肝病颇有神效。据当地的警官加贝斯·希沙声称,仅仅触及奇水后,其妻与其子的感冒便不治而愈;内科医生安德鲁·欧利尔博士也坦承相告说,奇迹之水对自己的患者也极具奇效。

据村民们说,这奇水放进没有盖子的容器也不会蒸发,装在密封的瓶子里常年也不会发浊变味。这水说来也真够奇的。那么它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所致的呢?人们曾就此做了大量调查工作。

1971年,人们连续两周内用塑料布严密包裹石棺,阻绝雨水及其它外来水源。但是,水还是一滴一滴地掉落下来,并没有因此而间断。除此之外,人们还将整个石棺悬吊在半空中,经过几天的仔细调查,并没有发现任何暗藏的沟、管或是夹板之类东西。而且,这段时间内,石棺还如平常一样出水不止。人们对湿气的影响也有所考虑,但是,这座教堂位于法国最干燥的比利牛斯山脉,而每年石棺所流出的700余升的水量也绝不可能是湿气造成的,因为其淌水量实在是太大了。

1942年10月,德国纳粹士兵闯入阿里休尔特什村,在这具石棺上撒尿拉屎,倾倒污水脏物。在这不久后,石棺内的流水就枯竭了。经过几年的沉寂,村民们又将石棺周围彻底冲刷干净,而棺内的水又恢复流淌,直至现在。

千百年来,这里的居民每天都从附近的村庄来此取水,慕名而来的研究人员和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地到此观察、研究。人们发现这里的水与附近涌出的水不同,水中含有微量的砷、氟、锡等物质,与周围其它水的成份相去甚远。人们假设它是由剧烈温度变化带来的水汽,但如果是那样,大理石石棺中便应留有大量的碳酸钙,但是奇水之中的成份却没有这种物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