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大脑探秘
39292200000024

第24章 神经活动

生物体能产生电,这是公元前300多年就已经观察到的现象。

生物电存在于一切有生命的细胞中。细胞在不活动时,有“静息电位”;活动时,则产生“动作电位”。

一般情况下,细胞膜的内侧面有负电荷分布,外侧面有等量的正电荷分布。科学家们把这种隔膜相对峙、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细胞处于安静极化状态时,存在于细胞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就叫做“静息电位”。

为什么生物细胞会存在静息电位呢?

主要有两个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果想让水从低处流向高处,就要用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向高处。有趣的是,在细胞膜上也有一种“泵”,这种“泵”的作用是用来调节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钠离子泵就是其中的一种。

钠离子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它起着离子泵的作用。它的经常性工作是逆着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把膜外的钾离子泵入细胞内;同时,把细胞内的钠离子泵出细胞膜外,从而使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造成离子分布不均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第二个原因是钾离子的电平衡作用。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钾离子有选择性通透。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是开着的,钾离子可以顺着浓度差,通过钾离子通道向膜外扩散,而膜内与钾离子保持着电平衡、而且又带着负电荷的蛋白质基团不能通过细胞膜扩散出去,只能留在膜内,这就构成了“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形成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会引起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也就是说,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急剧增大,钠离子通道开放,比静息时增大约500倍,远远超过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使细胞外的钠离子,顺着浓度差快速流入膜内。由于钠离子携带的是正电荷,流入膜内后,中和了膜内的负电荷,使极化状态消除,膜电位降低,这个过程叫做“去极化”。钠离子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约持续1毫秒就关闭了。紧接着是钾离子通道进一步开放,钾离子又向膜外扩散,使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恢复到静息状态,这一过程就叫“复极化”。在“去极化”

和“复极化”的过程中,离子跨膜运动所引起的膜的电位变化,就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所以,细胞在安静、不活动时,有“静息电位”;而在活动时,膜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活动的标志。

任何组织细胞的活动,都是以产生“动作电位”为先导,然后才出现其他生理效应的。

例如,心脏在收缩之前先产生心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是心电图;眼睛视物时,先产生眼电,传导到大脑皮质后才能看见物体的存在;耳朵听声音时,也是先产生耳蜗电位,传导到大脑皮质后才能听到各种声音;神经细胞的活动,只能以生物电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大脑皮质的活动,就表现为脑电,记录下来便是脑电图。

生物电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以“动作电位”所引起的局部电流的传导进行的,因而这种传导与物理电在导线上的传导是完全不同的。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时,经常以生物电作为功能变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