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醒觉也是不可缺少的。
睡眠与醒觉,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生理过程。只有在醒觉状态下,人们才能进行工作、学习和劳动等活动;而只有睡眠才能使人的精力和体能得到休整和恢复,为第二天的活动打下基础。
睡眠时,肌张力减弱,感觉功能减退,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新陈代谢活动降低,体温下降,消化活动增强等。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工作性质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成人每天约需要睡眠7~9个小时;老年人的睡眠时间,约需5~7个小时;儿童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最长,约为12小时左右。
睡眠是怎样产生的呢?
现在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引起的。
脑内有“睡眠中枢”,位于脑干的尾端。
从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如果在脑桥中部切断脑干,则能使该动物长期处于醒觉状态,很少睡眠,睡眠时间在24小时内的比例,也由原来的65%减少到20%,而且脑电出现“去同步化”。
如果用电刺激低位脑干尾端,则脑出现“同步化”,在脑电图上就会出现睡眠波。
因此,把这个中枢连同它向上到达大脑皮质的传导径路,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
与这个系统的作用相反,在脑干网状结构中,还存在一个“上行激活系统”。此系统由脑干向上传导,到达大脑皮质。
它的作用是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即醒觉),这时脑电呈“去同步化”。如果切断这个系统,实验动物呈睡眠状态。
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受器兴奋,再由特定的传导束,将兴奋传达至大脑皮质。在这个过程中,也由传导束发出侧支,使“上行激活系统”兴奋,而使大脑皮质处于醒觉状态。
由于上行抑制系统与激活系统功能相对抗,两者交互活动,就调节着睡眠与醒觉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