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一种深入血液和骨髓的情感联系,但它也会输给距离,也害怕山高路长和岁月的打磨。此外,父母们还应该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和呵护,也会让亲情变成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找到我,并且希望我把她与儿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写下来的张瑛女士,是2007年刚从日本回到北京的。
她在日本打工10年,最终因为思子心切而放弃了入日本籍的机会。
当我们相约在五洲大酒店的“清水吧”的时候,初次见到张瑛女士的我有些惊讶,她戴着大大的茶色墨镜,梳着常在新闻联播里才能见到的东京街头女士的发型,穿着一袭令人眼花缭乱的宽大衣裙。
10年的日本生活已给她留下了太多的痕迹,要不是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又点头又哈腰的举止还真是带着一股浓浓的东洋味儿。
曾经当过语文老师的张瑛女士,语言叙述极为流畅。
我结婚比较晚,而且,婚后一直没有孩子,那时候我在学校里教语文,爱人在国家机关工作,生活过得挺平淡的。我的妹妹、妹夫早就东渡去了日本,留学结束以后,他们留在了那里。当时,我妹妹就劝我到日本来看看,说反正现在也没有孩子的拖累,到日本打打工赚点钱比在中国当老师强多了。
妹妹的几个电话让我动了心,再说日本的物质生活的确是比我们强多了。于是,1995年,我开始办理自费到日本留学的手续。
谁知签证还没下来,我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我结婚8年了,要个孩子一直是我们夫妻做梦都想的事儿。于是,这孩子我没舍得做掉。
1997年1月,这时的我已经是高龄产妇了,生孩子有一定的风险,但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把孩子生下来了。
可孩子刚生下来不久,我们两口子赴日本的签证也随之批下来了。为了这个签证,我整整跑了两年,想要放弃也不舍得,可孩子还在吃奶,扔下孩子我也不舍得。
当时,为了这件事,我们夫妻整夜地讨论,最后,我爱人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赴日留学。
他说,有这样一个机会特别不容易,我们都已是人到中年了,不再搏一搏,这辈子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我当时唯一不舍得的就是还是婴儿的儿子,可我爱人说,孩子还小,只要有人照顾就不会有问题,感情是由血缘决定的,即便是我没有在旁边看着他长大,他也一定会认得我这个母亲的。
听爱人这样说,我也下定了要走的决心。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没遇上好时候,人到中年才想到要追求一番事业,所以,只能牺牲孩子了。
就这样,在儿子10个月的时候,我和爱人登上了飞往东京的飞机。
临走前,我给儿子找了一家照顾他的人家,那老两口是我们的街坊,几个孩子都在外边单过,身边有一个没结婚的小儿子。
他们特别喜欢小孩,对我儿子也特别地照顾,这让我心里有了几分安慰。
在日本10年,我吃尽了所有的苦,什么脏活、累活儿都干过,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多多赚钱,让我儿子过上最好的生活。
那时候,我最高兴的事儿便是收到那对老人的来信,那里面总会有儿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儿子告诉我,他又长大了一岁,又长高了几厘米,又胖了多少,我总是看到照片就哭一场,总觉得儿子没有妈妈在身边很可怜。
转眼儿子就要读小学了,开始是寄养他那家的老爷子用三轮车去送去接,可这中间老爷子因病去世了,后来,老太太又每天接来送去的。
这时候,那老两口的小儿子也结婚了,娶了一个离过婚的女人,那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孩。
也许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儿子,那老两口的小儿子连清,把我儿子当成了他的宝贝疙瘩。
那时候,连清与外商合做窗帘生意发了财,开始是用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桑塔纳每天接送我儿子上学放学。
2007年,我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了,可是,成绩一塌糊涂,也不听那对老夫妻的话,平时总跟他连清叔在一起。得到这样的消息,他爸有些担心,怕像连清这样的暴发户会把儿子带坏了,就商量和我一起回来。
我们当时已在日本待了整整10年,正想要申请入籍。可一听儿子都这样了,我们觉得在日本待着没什么意思,那时也挣到了一些钱,一想如果儿子毁掉了,钱再多也帮不了我们。
于是,2007年的10月,我们终于回到了十年前离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的北京。
见到儿子,我并不陌生,他的照片整天放在我的枕边,我闭着眼睛也能认出他来。
可是我没想到他竟是这样的精精瘦瘦,虽然身上穿的都是最贵的名牌,可怎么看都是那么的不整洁。
他对我没什么感情,只是沉默地坐在那儿,眼睛里一丝热情也没有,我拥抱了他一下,可他身体僵硬得不像个10岁的孩子。
我把给他买的在东京也算是很贵的玩具和衣服拿出来,他翻了翻,不屑地说:‘这些都是二流名牌,而且很多都是假的,我连清叔总是带我到专卖店里去买正宗货。’
晚上,我爱人在我们家附近请客吃饭,我儿子不肯去,嫌这些地方太低档。
‘我连清叔请我吃饭,最次的地儿是顺峰,一桌几千块呢,这种地方的菜还值得一吃?’
儿子的种种表现,让我心里特别地不舒服,我没想到10年的光阴不仅把那个我走时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变成眼前这个眼神怪怪的男孩,而且还让他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无邪。
吃完饭,儿子又要跟他连清叔回家,我想我不能再这样听之任之了,我既然是为了儿子回来的,我就要负起母亲的责任来。
我用没得商量的口吻请连清自己回家,并且明确地告诉他,十分感谢他们一家这么多年来对我儿子的抚养和照顾,所有的寄养费用我都可以承担,但是,从现在开始,我儿子得跟我生活在一起了。
当时,连清的表情是挺难过的,他的母亲也在我回来之前去世了。两个帮我抚养大儿子的老人我都没有再见到他们,这让我心里也挺难受的,更何况到了后来,他们连我儿子的寄养费都不要,一家人真的是把我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本来我儿子还又哭又闹,要跟连清叔走,可看到我特别厉害的表情,只好跟我回了家,但是,却不跟我在一个房间里睡。
与自己的孩子分离了10年,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折磨终于结束了,我特别兴奋,围着儿子做这做那,总想讨他的高兴。
可这孩子真的是古怪得很,他也喊我妈妈,但眼神里总是冷冷的,而且,无论说什么都有一股怨气,我知道他对我在他只有10个月时离开他到日本去特别不满意,可我相信毕竟我们是有血缘的,我不是也在想方设法补偿他吗?
星期一放学时,我去接他,远远地就看见连清倚着他那辆奶白色的本田车在抽烟。
儿子出来了,说什么也不跟我走,因为我是要带他挤公共汽车的。
我跟他说,妈妈不是没钱打车,实在是想让他吃点苦,锻炼锻炼,可他竟然扑到连清的怀里号啕大哭,搞得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我也觉得特别尴尬,只好让他上了连清的车赶快一走了事。
一连一个星期都是这样,我伤心极了,觉得儿子这么小就如此现实,实在是一件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我特意找连清单独谈了一次,可他说自己也没办法,这孩子是他从小带大的,已经很有感情。更何况他现在的妻子也不能再给他生儿子,他甚至劝我把儿子过继给他,因为他很有钱,他可以让我儿子过最好的生活。
连清的话让我特别生气,我跟他说要谈钱,我也有一些,毕竟,我在日本也不是白白待了10年。
可他要是用这种方式来教我儿子,我说什么也不允许,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是一个只认钱的家伙,那他长大以后还不得变成有奶便是娘的那种人吗?
我对连清说,‘你要是真的疼这个孩子,你就先退出,让他回到我这里,毕竟我是他母亲,我知道该怎么教育我的儿子,否则,再这样下去会毁了这个孩子。’连清对我说的话不以为然,但他也表态,让我去跟孩子谈,只要孩子同意回来,他就没有意见。
就这样为了把儿子接回我的身边,我狠狠心给儿子转了学校,并且禁止连清再到学校去接他。儿子每天跟我挤公共汽车上学放学,我知道他心里特别不高兴,可我只能用这种办法让他知道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儿子逐渐习惯了跟我在一起生活,我跟他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在慢慢苏醒。
连清还是经常开车来带他出去吃饭,然后买一大堆东西让他带回来。我发现这种近乎疯狂的购买对儿子的影响一点都不好,就尽力委婉拒绝连清带我儿子单独出去。后来,儿子又跟我讨价还价,一定要在星期六到连清叔家待一天。
我想要让孩子真的放弃与连清的来往,也得慢慢来,就像小孩子断奶,断快了,也容易出问题。于是我答应儿子星期六到连清家去,可谁知孩子一去,晚上就不想回来,这样一待就是两天,直到星期一被连清送到学校上学。
我原来以为儿子跟连清之间就是一种物质的维系,因为连清舍得为他花钱,买最贵的玩具和衣服。可后来我却意识到在这种物质联系的背后,还有一种叫作感情的东西,那是我这个当母亲的都不可能替代的东西。
我走的时候,孩子还在襁褓里,是连清和他的父母汤汤水水地把我儿子抚养起来,后来,连清的父母都去世了,连清就把我儿子带在身边。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情感联系,他们习惯在一起生活,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
为了这件事我不知哭过多少次,我40岁才有了儿子,50岁才真正地回到他身边,我把他当作自己唯一的情感寄托,可是,他根本不接受我。
我总是问儿子连清叔那儿有什么好,一个暴发户,又没有什么文化,除了有几个钱,他能给你什么?
可我儿子总是说,连清叔是真正地喜欢他,为了他可以付出一切。而且儿子还总是指责我,嫌我太小气,对他太吝啬,说我们夫妻两个都特别自私,为了自己的前程,竟可以扔下那么小的孩子就走了,而且一走就是10年。
儿子说我小气,这我承认,我们在日本待了10年,是挣了一些钱,可那都是血汗钱呀,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当然是处处舍不得用了。
更何况,我回来一看,儿子被连清这个暴发的大款调教成这个样子,花钱如流水,我一心想要纠正他的心态,希望让他懂得金钱来得不易,所以,就更控制他的开销,这点让儿子特别不满意。
可他居然还说我自私,这点让我特别受不了。
我当时也是为了有一点追求,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才忍痛放下儿子到日本去的,可我们不是也想给儿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吗?
想到儿子一点都不理解我,并且在感情上与我这么疏远,我竟然跟原来寄养他的那家人争起了他,我不知道有多难过。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又借口天冷,以连清叔每天都用车接他送他很舒服为由,住在了连清家里,我一天几个电话也催不回来。
后来,连清又跟我谈,他跟孩子很有感情,我这样把孩子叫回来,他也受不了。他甚至承诺把全部家产留给我儿子,只要我保证让孩子不离开他。
我从来没想过连清是不是不正常,可听他这样说以后,我突然发现连清是不是有些病态?
按政策来说,他完全可以再生一个孩子,更何况他爱人已经带来一个女儿,可他为什么偏偏这么喜欢我儿子?
一想到连清可能是病态的,我便觉得他做的那些事都是不正常的。
他带着我儿子满北京跑,什么地儿菜贵、高级,就在什么地儿吃。北京的高档饭店,什么天伦王朝、北京饭店、王府饭店,儿子如数家珍。买东西从来不问价,专挑名牌买,有时候一买就是一大堆,搞得我儿子奢侈得很,800多元一双的鞋穿几次就扔一边了,就这样,好多名牌鞋和衣服等不及他穿就小了,放在家里特别浪费。玩具也是堆成了山,有的没开封就成了旧货,再买新的。
我不知道连清为什么赚钱这么容易,他花起钱来可真是出手阔绰。尤其是我回国以后,他对我儿子更是百依百顺,面对这样一个人,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曾经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不为什么,就是愿意,就是觉得这孩子值得他这样去做。
我现在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想过要打官司,通过法律要回我的儿子。可我爱人说,你要得回他的人,要不回他的心,何必搞得大家都痛苦。更何况连清也不是坏人,他把孩子从小抚养大,跟孩子有感情是法律也不能干预的事情。
可我就要这样眼睁睁地失去儿子吗?我在日本辛辛苦苦了这么多年,省吃俭用的不就是为了儿子吗?况且,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我又何尝不希望身边有孩子的陪伴啊。
我越想越不死心,又给儿子打电话,求他回到我身边来,可儿子哭了,他在电话里对我说:‘妈妈,不是我不想回去,我真的很喜欢跟连清叔住在一起,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习惯的,而你和爸爸身边的一切我都不习惯。更何况,我走了,连清叔也很可怜,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陪着他,他也很疼我。妈妈,你要是没什么事,就再回日本去吧,我在北京,跟着连清叔挺好的。’
儿子的话让我又哭起来,为了他我连在日本苦熬了10年才等到的入籍的机会都放弃了,为了他我拼命打工,身体到处都是病痛。
可是,我回来了,他居然让我再回日本去,我实在不敢相信,难道10年前我把襁褓里的儿子托付给别人的时候,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他?
张瑛女士说到这儿已是热泪滚滚,她不得不把遮住半边脸的大黑墨镜给摘了下来,我把纸巾递给了她。
刹那间我有些惊讶,由于穿着打扮比较洋派,人显得很年轻的她,脸上竟格外地憔悴。眼角的皱纹层层叠叠,使她看上去疲惫不堪。尤其是她的那双手,我想可能是因为长期浸泡在洗涤液里的缘故,指头肚上满是一道道裂痕,有的都已变成了黑褐色。
想来张瑛女士回国这几年,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辛苦的劳作。那么,这双手上的那些陈旧的伤痕,便是她留日10年的永久纪念了。
为此,我更加能够理解她的泪水是为何而流,还有什么比母亲失去儿子而更让人伤心的事情。我也是一个母亲,我相信我能够感受她此时的心情。
同样,我也能够体会她那还在婴儿时期就离开了母亲的儿子,与他的养父(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之间的情感,更何况这之中还有那让人抵挡不住的物质诱惑。
如果说病态,那么我想这其中的几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病态,而他们最重要的特征便是以物质的假象掩盖了他们对情感的饥渴。
首先是母亲,她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问题男孩?是因为她认定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待在连清叔身边,是因为贪图他的钱,可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要。
事实上物质只是这个男孩想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愿意跟连清叔一起住,不仅仅因为他有钱,更重要的是连清叔疼他,他也跟连清叔有感情。
而连清一再地要用物质去讨身边这孩子的欢心,也是因为他与孩子朝夕相处,后来父母又相继去世,他对孩子在情感上更加依赖起来,因此,他才会想方设法地把这个孩子据为己有。
一种不太正常的生活方式,扭曲了他们原本应该正常的情感需求,这其中没有谁是谁非,也没有既得利益者,有的只是各自内心要承受的痛苦和伤害。
面对张瑛女士的绝望,我有些无话可说。我不知道那个我未曾谋面的男孩现在是否快乐,可他母亲的痛苦我却亲眼目睹。
就是亲情也害怕山高路长,也害怕岁月的打磨,人都是渴望情感的动物,谁要是在情感上欠缺了什么,谁就要付出代价,更何况母子情深,这本无所替代的纽带一旦形成断层,便会出现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于孩子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选择。
不过我相信张瑛女士还是有机会找回自己的儿子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在慢慢长大,有些小时候不理解的东西,他会慢慢理解,并且学会宽容。
这世上只有会放弃母亲的孩子,而不会有放弃孩子的母亲,尽管心碎,母亲仍要努力,对于张瑛女士来说,赢回儿子将是她后半生唯一的目标。
而我也祈祷那个男孩早一点走在回家的路上。
如果说张瑛女士的儿子是因为从小欠缺了母爱而引发出另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那么这个叫贝贝的17岁男孩,则是因为从小就远离父爱而让母亲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咨询中心。
这是我在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一位母亲。
她45岁,在某单位干会计工作。星期天的中午,她神情憔悴地从方庄打车赶到北京青年宫,为儿子又一次跟她撒谎的事情来求助心理咨询。
她的儿子贝贝,17岁,在北京某重点中学读高二,学习还可以,就是不太勤奋。钢琴弹得不错,还是学校的特长生。
在填写一张孩子成长过程的表格时,我发现这位母亲有些不知如何选择。
“不是单亲家庭,却又长期不跟父亲住在一起。”她有点儿自言自语。
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这一格里有三个可供选择的题目1.支配型2.过于保护型3.过于严厉型。而这位母亲略加思忖,选择了2和3这两个比较矛盾的类型。
表格填好了,贝贝的母亲情绪有些异常地看着我半天没有作声,我只好问她,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他又一次撒谎骗我,说是去游泳去了,其实,是跟同学不知到哪里玩去了,一直到晚上7点多还没回来。
我跟他一直住在他姥姥家,老人年纪大了,老担心孩子出事儿,一遍遍催我出门去找。最后,我实在受不了唠叨就顺着马路往前走,希望能够碰上他,可快到学校时,才碰到他骑车迎面过来。
我问他干吗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他说跟同学去游泳了,我说你的游泳裤呢,拿出来让我看看,可他又说丢在游泳馆了。回到家里吃了饭,我看他跟没事人似的,我就特别生气,跟他说,‘从现在开始,我不管你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同时,你也甭想从我这儿再拿到一分钱。’我让他考虑一下,第二天早晨给我一个答复。
今天早晨起来,他趴在我的床边哭了,他说:‘妈妈,我请求你还是管我吧,我们同学都说你对我的管理还是成功的,你要是不管我了,我心里特害怕。’
儿子哭了,我也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越大就越让人操心,还动不动就伤人。他承认昨天撒了谎,根本没去游泳,是去同学家玩来着。
我就问他可为什么要说去游泳呢?他说那个同学是我最不喜欢和他来往的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可那个同学一再邀请他去玩儿,他怕同学说他瞧不起人,就硬着头皮去了,结果,一玩儿便过点儿了。
我这样说行吗?这样您会不会有点烦?
贝贝的母亲说着说着突然停了下来,很注意地看着我的表情。
“噢,我在很认真地听呢,您尽管接着您想的去说。”其实我知道有时候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那么,耐心听他们倾诉,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他们。
贝贝母亲的口才不错,说话很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而且思路非常清晰。
见我很期待她继续说下去,贝贝母亲不再犹豫:今天早晨我赶到他父亲那儿去,跟他父亲说了孩子又一次撒谎的事儿。他父亲这个人是干旅游工作的,长年跑团,出差在外,家里的事从来不管。孩子的事更是从不插手。
这次我真的有点害怕了,这孩子再这样下去怎么办?搞不好都是我这个做母亲的责任啊,我要他父亲跟我一起来这里进行一下咨询,可他说什么也不来,我只好自己来了。
我们这个家的环境说起来有些特殊,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居住条件比较差,我们跟他父亲一直是分两边住着。
初中时为了他上学方便,我又和他搬到了姥姥家住,而他父亲则一个人在方庄这边的房子住,为了这孩子,我们夫妻实际上一直在分居。
他父亲这个人因为从小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长大,养成了比较自卑又比较极端的个性,脾气比较暴躁。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他一直比较简单,主张棍棒教育,孩子一有什么错,马上就动手打,这点我最不能接受的。
我们两个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有分歧,而且,经常为孩子的事争吵。后来,做了部门经理的贝贝父亲就对我说,‘工作上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以后孩子的事就全交给你了,不要再拿孩子的事来烦我。’
因为我们一直是分居生活,孩子跟父亲的接触非常少,而且我认为他父亲脾气不好,个性古怪,生活习惯也不好,我也不愿意儿子多接近他,怕儿子受父亲的影响。
这样一来也让孩子对父亲的概念有些模糊,甚至有些畏惧,以至于孩子在小学时写父亲的作文里这样写道,‘父亲就是那个整天在外面赚钱,从来不回家的男人。’
因为父亲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太少的比重,我这个做母亲的就仿佛管得太多,以至于养成这孩子过于柔弱和过分依赖的性格。
应该说这孩子小时候还是挺听话的,学习上也挺努力,一直到考上高中,都没怎么让大人操过心。
可就是自从这孩子读高二以后,不知为什么就特别浮躁,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而且,一个劲儿地想要出国读书,说是要躲开那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
说来也是,他们班里不断有学生出国,也给孩子们心里形成了一种压力,我跟他父亲商量了以后,还是决定让他在国内考大学,为此,他也有点失望,可这也不能算他退步的理由啊。而且最近还经常撒谎,这是最让我生气的事儿,这孩子在初中的时候,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总说他比较单纯,甚至有些幼稚。
本来挺顺利地进了好学校,在外人看来是一件挺让人顺心的事儿,可我怎么感觉这孩子越来越让人难以把握。
我又不能跟他父亲讲,上次为了一件小事他父亲揍了他一顿,为此儿子也挺恨我,也可能为这事,他之后便经常有事瞒着我,不跟我说,直到我发现了,他才不得不承认。
可是,他这样做是不是跟你的管理方法有关,譬如说他交的朋友你不喜欢,但是他会觉得很谈得来,那他就有可能瞒着你去跟朋友交往。
再譬如有些事情他很愿意参与,可你们却认为没必要,甚至不允许他去做,那么这样是不是又会出现他瞒着你去参与的情况?
贝贝的母亲对儿子的“劣迹”的叙述,让我不由想起她选择的“过分保护型”和“过分严厉型”。
可是我这样是为了他好,更何况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前一阵儿,他交往过的那个同学,是班上成绩最差却又最好玩的男生,有一段时间,他缠住了贝贝,放学后就要贝贝跟他一起去游戏厅,结果贝贝的成绩直线下降,为此,我找了那个男生的父母,让他们管好自己的孩子,别再来找贝贝玩儿。
结果以后贝贝跟他是真的断开了,现在听说这个男生要转学了,而贝贝的成绩也比原来好了一些。
只是后来说起这件事,贝贝总说我不跟他商量一下就去找了那个男生的父亲,让他觉得没面子,有点伤自尊心,可他也承认,跟那个男生分开以后,他的学习好多了。
暑假里,因为马上要升高二,我督促贝贝赶快把高二的课程预习一下,省得一开学特别吃力。可他一会儿要出去玩球,一会儿又要参加同学聚会。
我说你们聚会都干什么呀,他说,也没什么,就是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有可能的话还唱唱卡拉OK。
我当时就没让他去,我说,你们在一起要是讨论一下学习,谈谈功课,我同意你去。可在一起吃喝玩乐,消磨时间,这对你们中学生来说太奢侈了,我认为你没必要去。可第一次他没去,第二次便背着我偷偷去了,回来以后,我再三问他干吗去了,他才承认是参加同学聚会去了。
他又一次说了谎,让我特别生气,我说要跟他爸说,他却害怕得哭了。他说自己不是有意说谎,是因为跟我说了,我又会不让他去,所以才瞒着我。‘我们同学老说我是妈妈的宝贝儿,永远也长不大,什么事都得听您的,什么事儿都得由您出面给我解决、拿主意,可我也17岁了,我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我自己能够正确判断。’
那天,儿子跟我谈了很多,也让我特别伤心,我这一辈子都是为了这么个孩子,为了让他上好学校,我跟爱人长期分居,爱人对我也很有意见,总说我只顾孩子,不顾他。
‘将来这孩子你根本就别指望,老了还得咱俩互相照顾,相依为命。’这是我爱人常对我说的话,可是,我这个人从年轻时就好强,要做最好的,我对孩子也是这样要求的,只是这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像我要求的那样好?而且,我为他付出的这么多,在他看来好像都是多余的,我怎么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苦心呢?
我一直认为贝贝的母亲是个挺坚强的女人,可是说到这里,我发现她掏出了手帕。
果然,眼泪喷涌而出,因为忍耐,泪水反而会更加地难以抑制。
我理解她作为母亲,迫切地希望看到自己的教育在儿子身上获得成功的心情,可孩子的教育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位母亲的力量就可以达到的目标,而这位母亲却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
她的过于保护型和过于严厉型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已经在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会变得依赖感强和性格软弱,以及所谓的比较单纯。这些特征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大男孩来说,并不都意味着是好现象。男孩子大约在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生理上的发育和成长带给他们一些与以前不同体验,其次,生理上的变化又会给他们心理上带来许多不曾有过的感觉。
譬如说他们会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大多以自己的思考,交往朋友,判断是非来获得独立感,并且获得社会及父母对他的认同。
因此,在这种时期他们外在的表现往往以叛逆的形式出现,让一直认为孩子很听话的父母感到吃惊和无法认同。
为了获得独立感,他们总要与父母的愿望和要求进行抗争,在父母看来,就是这孩子怎么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了,而在孩子看来,却是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太具体了,有些事情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承担。
这也是大多数的父母普遍感觉到的,孩子一进入青春期便难以沟通和交流的原因所在。我原本以为只有中国人的家庭存在着这种情况,这跟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有关。可后来我到美国去才发现,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难以沟通的问题。
我的美国朋友乔克有两个儿子,麦克和杰米,麦克是哥哥,13岁,杰米是弟弟,11岁。这两个男孩都有着一头金发和碧蓝眼珠,性格却不同。弟弟杰米活泼好动,深得老爸乔克和朋友们的喜欢,而哥哥麦克则整天是一副忧郁的样子,特别不爱说话,总是用沉默来面对客人。
对此,已经50岁的乔克也很无奈,他很坦白地说自己喜欢小儿子,面对大儿子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我跟他就这个问题交流了半天,乔克很认真地说:我知道麦克已进入青春期,他这个年龄容易对任何事物都产生怀疑和逆反的心理,所以,我尽量不正面去跟他冲突,我对他总是提建议,而不是下命令,至于他自己喜不喜欢照我说的去做,这只能是他自己做决定。有许多事情我都让麦克自己去判断,只有这样他才会相信他自己,也相信别人。有时候,他按自己判断的结果去做反而碰了钉子,我就会对他说:‘你瞧你虽然碰了钉子,却明白了道理,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快地长成男子汉。’
我从来没有把麦克当成我的儿子的感觉,我想,当他长大了,他还需要我,我们就是朋友,若他不需要我,那我们就是该分手的朋友了。
就像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跟我父亲相处的一样,我想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既相互保持自尊,又非常独立地去面对社会,同时,我们的友情是不会变的。
麦克有时候也很困惑,他会约我一起喝咖啡,谈他对很多事情包括女孩的一些想法,有这种时候,我总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角色同他交谈,并鼓励他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任何尝试的机会。
这种时候,我想我们就是以两个男人的身份坐在一起。这让麦克觉得我很认同他的长大,因此,我们的沟通就越来越趋于正常。
因为彼此是好朋友,所以,我们之间无话不谈,我想这对于处于冲动期的男孩子来讲,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我并不认为乔克的方式适合所有的中国人,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他同儿子之间朋友般的平等交流,是目前很多中国家庭中所缺乏的方式。
仔细分析贝贝和他母亲直接的矛盾,其实,就是一个对孩子的成长价值认不认同的问题。
贝贝17岁了,他已经是一个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空间,甚至独立的生活习惯的男孩,可贝贝的母亲还要一味地去照顾他,管理他的“婴儿心理”。这样,使贝贝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一切衣食住行还需要母亲来打理,一方面却与他正在成熟的独立感发生冲突。于是,矛盾成了贝贝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总是难以和谐的主要原因。而且,由于长期由母亲包办一切,父亲在贝贝的生活中只是一个影子,本该由父亲传递给男孩子的阳刚之气、豁达大度,以及坚忍不拔的责任感,对于贝贝来说都是空白点。
这又造成了这个男孩子性格比较弱和心理上的女性意识过强。所以当母亲提出要不管他了的时候,他会对母亲说,母亲不管他,他会很害怕,他请求母亲还要管他。
看得出贝贝母亲对儿子的这种表现十分满意,可是,我却感到深深的忧虑。从这一点来看,贝贝的人格已形成明显的缺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弥补,即使将来贝贝按照母亲的愿望考上一所名牌大学,那我相信他也很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而人格是否健全已成为现代社会考验一个真正人才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由于一些父母的成长就伴随着人格缺陷的问题,因此,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已经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正像贝贝母亲所说的,贝贝的父亲由于成长环境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人格缺陷,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而他又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儿子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也造成孩子的极端,具体的表现便是贝贝从来不愿意跟父亲待在一起,他对父亲有恐惧感。为此,我建议贝贝的母亲,尽快结束与贝贝父亲这种分居的状态,将贝贝带回他父亲身边,形成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
贝贝母亲在这种时候又把对儿子的过分保护的心态流露出来,她说这样一来,孩子上学便远了很多,骑自行车冬天会很受罪,况且,孩子一走姥姥也受不了。
这也是不少中国父母的特点,一方面在个性上对孩子实行统治,一方面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鞠躬尽瘁,生怕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
实际上这种方式孩子们根本不领情,父母的付出被他们看成是应该的必需的,而他们个性上的压抑又使他们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出力不讨好”,实际上就是这些父母的真实写照。
我对贝贝的母亲说,贝贝已经17岁了,是个大男孩了,那么多的同龄人都要骑车上学,他有什么不可以的。
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只限于看着他们吃饱穿暖,玩高兴了,做父母的要主动地跟老人做工作,毕竟都是为了孩子成材。更何况孩子长期生活在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尤其是贝贝,在他这个年龄应该跟父亲成为好朋友,而母亲作为一种抚育角色,实际上已应该退居其次,让男孩子多跟父亲相处,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男性角色的认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一个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需的一种行为保障。17岁的贝贝至今还对母亲不管他了感到害怕,这已经是一种角色意识的模糊,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迟迟不能建立的责任感。贝贝母亲对我的看法表示认同,同时,我又建议她回去以后,对贝贝实行低姿态政策。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心理比较敏感,对抗性比较强,自我的认识能力开始增加,出现了贝贝母亲所说的越来越难以把握的状态。因此,要跟他们建立正常的沟通,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而且,从小学进入中学,他们所处的环境也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仅凭你是他的父母这一点,并不能让他们就一定要服从你。所以,与孩子低姿态的相处,要比“高压政策”有效得多。
告诉孩子你也有错的时候,有时候你也不会一定正确,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他自然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向你倾诉他的困惑与苦恼。
我想让孩子主动找你倾诉,要比去翻他的日记本,给他的同学打电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向要好得多。
从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贝贝的母亲跟我整整聊了5个小时,她离开的时候,情绪明显平静了很多。
她一再提出要让儿子贝贝来找我谈谈,我对她微笑着说,“先改变一下你们的生活方式,让贝贝同他父亲住在一起,然后,你换一个方式做母亲,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想贝贝的问题就看你们夫妻调整的结果。我只想在那个时候找贝贝谈谈,与你们一起分享儿子终于长大的快乐。”
贝贝的母亲走了,她要走了我的电话号码,并且把她家里的电话留给了我,她很希望我们之间能够再有这样相互沟通的机会。
在中国,在北京,有多少像这样的家庭,有多少像贝贝父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为孩子牺牲那么多,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好。
其实,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没有不成功的孩子,中国的父母们实在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心灵思索
中国的父母重孩子,传统的爱的方式更是缺少边界。大多数父母爱孩子都超过爱自己,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就是很多家长埋怨自己为孩子忙里忙外,操劳一生,但孩子总是不耐烦的原因。
孩子是独立的人,一个需要生活的社会人。特别是男孩子,更需要学会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家长要改变教养方式,不要把他全部包裹起来,要让他适应社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经受挫折和风雨,赋予他们自信、坚强和良好的习惯,最终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