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一)
39780700000008

第8章 郭沫若

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

(1892年—1978年)

小传

中国革命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开始新诗创作,结集为《女神》,奠定了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基础。

抗战爆发后,立即回国参加抗日,曾主编《救亡日报》,并创作大型话剧《屈原》等6个历史剧,以古喻今,揭露国民党分裂、倒退、妥协等阴谋,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并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

《星空》(诗集)

《我的童年》(传记文学)

《卓文君》(历史剧)

《王昭君》(历史剧)

@@中学语文课文收录

《石榴》

@@“童年”

center叛逆的少年

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那里依山傍水,迎面流泻着大渡河,背后横亘着雄伟的峨眉山,山下蜿蜒着潺潺的茶溪,素有“海棠香国”之称。

郭沫若的父亲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的人,酿酒、榨油、兑换银钱、粜纳五谷,“所企之业,无业不成”,他有了钱,慷慨大方,为乡人所敬重,还告诫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

郭沫若的母亲,为人聪颖、开明、俭朴,她虽没有上过学,可凭耳濡目染,也识不少字,且能默诵许多唐诗宋词,这给郭沫若一定的影响。

郭沫若4岁半开始启蒙,受的当然是传统封建教育那一套。郭沫若最聪明,然而也最调皮,读不上三天就逃学,还常常被塾师打手心;但也有他爱读的书,如《诗品》,唐诗中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诗,而不太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愈的文章。此外,每天晚上,他还独自翻阅《资治通鉴》,这部卷帙浩繁的史书,使他越读越有兴趣,常常深更半夜手不释卷。

郭沫若之所以成才,与他大哥的栽培也很有关系。他大哥敏于思维,为人豁达,平日喜欢做诗、刻印、习字、绘画。幼时的郭沫若对这些也很感兴趣,两人在富有浪漫主义的性格上是一致的。大哥每天要郭沫若写三道字:第一道用墨写核桃字,第二道用土红写大碗字,第三道也是用土红写斗方字,数年如一日,这为日后郭沫若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的郭沫若,就显露出反叛传统的性格,他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却和教师、学监等关系搞不好,他说:“毕业了,毕业了,好容易才盼到毕业哟!虽然只有三学期,但就好像受了三十年的监禁。”他喜好文学,似乎与他喜欢自由有关。他的国文教员赏识他,借给他好多“林译小说”,如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迦茵小传》、司各德的《艾凡赫》,紧紧抓住了郭沫若的心。此外,他还读到了章太炎主编的《国粹学报》、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等维新人物的文章或译著。

@@“创作准备”

从医学到文学

18岁的郭沫若离开了乐山到成都上学,但这里一样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士当官的教员,一样是一些不求上进混文凭的学生。他失望了,于是又与酒打起了交道,每每约一些酒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我已久存厌世心,每思涤虑脱尘俗。头上头发如沙弥,人是如来古金粟。”

1911年6月17日,在成都成立的四川保路同志会上,各个炎黄子孙的眼里,喷出了怒火,泪如泉涌的郭沫若,摇首捶胸,痛苦地伏在地上。起来,抗争,为了母亲抗争吧!他奔走在激愤的人流中,慷慨陈词。9月7日,成都街头流淌着请愿志士的鲜血,城市在血泊中旋转……梭标、扁担、锄头、开裂的头颅、断残的肢体、舔血的苍蝇、天地、红色、灰色的一片……郭沫若痛楚地、愤怒地闭上眼。留在心里的是血,泪和恨!

1913年11月6日,郭沫若从四川来到天津,本想投考军医学校,后其大哥决定托友人带他去日本留学,他乘火车,经沈阳、安东再由朝鲜乘船赴日。一路看到国家受人摆布,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愿我学归来,仍见国旗鲜”,他陷入了沉思中。

郭沫若到日本以后,先是学医。他想学得一技之长,为祖国效力,但是国家危亡,当时日本正在强迫袁世凯签定不平等“二十一条”,这激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对。郭沫若听后,义愤填膺,立即和友人回国抗议,还把书籍、生活用品都卖了,甚至作好了参军的准备,一旦中日开战,他就立即投笔从戎。但当他回到上海,获悉“二十一条”已经签定,而国人又麻木不仁,他只有含恨重又回到日本。

这时他与成仿吾相识,两人都“抱着富国强兵的志向,幻想科学救国”,“又都有着对文学的狂热”,这样他们便一见如故。

常常沉浸在艺术想像的天国里,多少总会影响到医学的学习,这对郭沫若是个难题,他说医学与文学就像两个姑娘,东拉西扯着他,使他陷入“左右做人难的苦境”,加上郭沫若有耳疾,上课听讲困难,使他最终放弃了医学,而专门投入诗的怀抱。《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爱情诗,是郭沫若最早的新诗创作。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奔放自由的诗篇

诗国的英雄们大都重视主观,强调以写“我”为主,郭沫若承认自己就是这样,他要借诗歌这枝芦笛抒发自己的胸臆。他读了惠特曼的《草叶集》,立即与这位美国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每读一遍《我之歌》,就感到与惠特曼又贴近了一步。

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巨大吸引力,更多在于惠特曼确立了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的自由诗的地位,这与郭沫若那种狂飙突进精神正相吻合,因而令郭沫若的作诗欲望又受到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郭沫若几乎每天都感到诗兴的猛袭,“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于是他胸中的烈焰和熔岩喷薄而出,化做了斑斓、灼热的诗篇:

倡导社会改造的狂生,瘐而不死的罗素呀!

倡导优生学的怪论,妖言惑众的哥尔栋呀!

亘古的大盗,实行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呀!

西北南东去来今,

一切社会革命的匪徒们呀!

万岁!万岁!万岁!

这首题为《匪徒颂》的诗,共有6节,不仅歌颂了包括列宁在内的一切社会革命的领袖人物,而且为古今中外一切政治革命、宗教革命、文艺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杰出代表三呼万岁!

再看他的《地球,我的母亲》:

地球,我的母亲!

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

你还在那海洋里面,

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

地球,我的母亲!

我的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诗句就像喷泉般往外涌,这大概就是灵感吧?诗成后,他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段时间,诗神不断撩拨着郭沫若的情思,他一连写了《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共50多首优秀诗篇,结集成名为《女神》的诗集,于1921年出版,很快找到了千千万万知音,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闻一多说:“沫若为诗坛树起了一座丰碑,《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巅峰之作”

center以古喻今的历史剧作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剧,这是继《女神》之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郭沫若“是中国新史学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学者,又是杰出的新文学家,因此也是最具有写作历史剧的完满条件的人”(王谣《中国新文学史稿》)。他的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剧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这6部历史剧中,普遍看好的是《屈原》一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时周恩来得知郭沫若要写此剧,特地登门看望,他对郭沫若说:“屈原这个题材好,因为屈原受迫害,感到谗言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才忧愤而作《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迫害。写这个戏很有意义。”郭沫若想,屈原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今天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了,但类似的悲剧依然在重演:无数的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代表人民力量的中共,在陕北遭受着封锁,抵抗日寇有功的新四军,竟惨遭围剿……他决计把这个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时代,就这样他开始动笔了。由于创作冲动强烈,写作思路清晰,材料掌握得充分,所以一下笔就非常顺利。

《屈原》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吞并六国,派出丞相张仪出使楚国,企图勾结南后给楚怀王施加影响,破坏楚国“联齐抗秦”的政策,三闾大夫屈原识破其阴谋,据理力争,张仪、南后设计诬陷屈原,说他调戏南后,并撺掇楚怀王害他。

屈原不仅受辱,被当做“疯子”,而且被罢官、囚禁,屈原虽势孤力单,但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真理,大义凛然。

在这场斗争中,屈原原先的学生宋玉贪生怕死,屈节投降,投靠南后一伙,而屈原另一女弟子婵娟,却见义勇为,因此也受迫害。在一名有正义感的卫士的搭救下,逃出了东皇太乙庙,但不幸误饮了南后派人送给屈原的毒酒,婵娟以能代替屈原而死,含笑倒在先生的脚下。

屈原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为她吟诵《橘颂》,举行了庄严的火葬礼,然后在那位卫士的帮助和指引下,出走汉北,决心为抵御强暴,保卫楚国而继续斗争。

剧本演出后,场场爆满,并且几个剧团同时公演,还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干涉,这正好说明作品切中时弊、改造社会的力量。

@@“趣闻轶事”

center婚事

郭沫若早在上中学时期,就由家庭包办结了婚,女方叫张琼华,年长郭沫若两岁。举行仪式时,吹吹打打的热闹场面,恰恰同沫若那昏昏蒙蒙的痛苦内心形成鲜明对比。宾客散后,他也不进洞房,而手拿一本《庄子》在厢房里度过了花烛夜。

第二天“回门”,郭沫若又是靠一部古版《文选》消磨了时光。一直到第五天,才算结束了这场“结婚受难记”。不过终究还是“自行破坏”了“童贞”,他感到说不出的痛苦,便干脆乘船回成都府中学堂去了。

他们虽然是公开了,但按照传统规矩,张琼华只好独守“洞房”,过着“囚禁”般的生活,而郭沫若忙于自己的学业、事业,再也顾不上她,心里真有说不出的苦衷。他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1916年8月初,郭沫若在日本一家医院,为一位刚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时,与日本姑娘佐藤富子邂逅相遇,她是那样富有同情心,听说郭沫若的友人死了,顿时流了许多眼泪,并说了不少安慰他的话。郭沫若望着姑娘娴淑的身姿,听着那多情的话语,顿时化做了一股暖流,流遍全身,从此,他们鸿雁传书,一周之中两人要通三四封信。

郭沫若为她另取一个名字,叫安娜。“安娜啊!安娜!”郭沫若一次又一次地呼唤着这个名字。他的第一封求爱信是这样的:“当我在医院第一次见到你,你仿佛圣母马利亚来到了我的面前。你青春焕发,眼睛传神,嘴像樱桃般地红妍……那一次同你的谈话,啊!永远在我心中盘旋。如今,我离别故乡已两年,你可知我身居他乡的寂寞饥寒……”

后来,郭沫若又为佐藤写下了一首情诗: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做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沉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做两座坟墓。

我们睡在墓中,

血液化做甘露。

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在这一年年底,郭沫若专程去东京接安娜来冈山同居,由于生计所迫,郭沫若开始靠写诗卖文支撑生活,而这又恰恰成了他后来踏入文坛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