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稀松尘世(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14700000004

第4章

新疆对于爸爸可真是新奇,白杨,戈壁,还有浓眉大眼的新疆姑娘和骑在马上醉得歪向一边可就是掉不下来的新疆爷们。更重要也更令爸爸兴奋的是,到了新疆他竟成了城里人了!姑父是曾经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但这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他是那种已经整装待发但是接到命令说“我们胜利啦!”,然后就列队欢迎看前线军人们雄赳赳、气昂昂凯旋的那种志愿军,战场长得是啥模样,他也着实一点没见过。复员后,姑父就被安排到市里的一家工厂做了工人。虽然没见过战场,可这一点都妨碍不了姑父向所有可能成为他吹嘘对象的人吹嘘:“我们那会儿,训练的那叫紧张啊,从天一抹白训练到太阳落尽,可真是累惨我们。不过,我可是我们连队里的拉练冠军。我们连长每次见了我都竖拇指嘞,嘿,就是没给我机会,要是给了,我一定打的那美国鬼子找不到他大鼻子在哪!诶,我给你说啊,上甘岭战役知道不?那一仗打得那叫壮烈啊,那就是我们兄弟部队打的!……”呵,可不是嘛,天下的中国部队可不都是咱兄弟部队吗?每回姑父吹得兴起,姑姑就在一边给他扇凉:“说的倒像你上了战场一样,你可不就是挂了一个志愿军的名字,你有啥值得天天这么念叨的啊,说到底,你不也是连战场都没见过的兵吗?”姑父和姑姑这边一开起嘴仗,那边听的人总算能松口气——啥东西都是初听着新鲜,再听就是寡淡,要再有那就是不耐烦了。可听姑父说的那些轱辘话,怕还要往不耐烦下面数了。爸爸起初也是姑父忠实的听众,甚至把姑父当作膜拜的英雄——爸爸的骨子里一直都有着英雄情结,怕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着这样的情怀,因为妈妈的这种情结一点也不比爸爸少。可渐渐的爸爸就品出了点不同的味道,他发现他这个姐夫太能吹了,吹得不光有他没能上的战场,还有一切在他自己看来优越过别人的东西,连同他现在的城里工人的身份。他会大着嗓门的对爸爸说:“你们这些乡下人就是啥都不懂,到了城里,也还是个乡下人。”爸爸心里就纳闷:那姐夫他自个现在到底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呢?爸爸是个穷到只有自尊的人,所以也就格外的怜惜这点微薄的拥有。每次姑父这么一说,他就黑着脸闷声进自己房间,只有门被摔的“砰”声响,然后就是姑父的声音:“诶,你看看你弟弟,我说什么了,我说什么了?就是个乡下人,心眼豆大一点!”

爸爸在姑姑家住到十七岁,就以知青的身份下了乡。下乡对爸爸是件快乐的事情,不用让姐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也不用听姐夫说几辈子攒下来的话。爸爸到的公社是个民族乡,但基本上还是民族人三成,汉族人七成,所见的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操着各地方言聚在这一山坳里热切的要把这荒山变良田。爸爸那股热血沸腾劲这会又来了,天天跟着大伙一起在土里挥汗,到底姑父说的没错,爸爸就是个乡下人,见了土地就有股子说不出的亲切劲,在农村里倒比在城里更欢畅点儿。可爸爸真不是个勤快人,这会的挥汗如雨是心里那点执拗的英雄情结支撑的,妈妈可以为这个作证。

妈妈在家的学上的断断续续,基本上是上一年,停一年,接着再上。这是因为对于妈妈,家里的劳动是第一位的,上学是劳动之余的事。因此,等妈妈磕磕巴巴地上到初中时就已经老大不小成一大姑娘了。妈妈不想和一班子小丫头天天在一起嚼舌头,于是她背起书包没等外婆提出就二话没说地回了家。外婆对于妈妈主动回家自是喜不胜收,不用担了重男轻女、一碗水端不平的名声,还扎扎实实地添了个好劳力——妈妈的能干是一点不在外婆之下的。虽然眉毛眼角都掩不住喜意,但外婆还是尽力淡着脸说:“你咋就回来了?”妈妈只是应:“嗯,回来了。”放下书包就随着外婆屁股后面一起去出工,但妈妈心底下仍然思忖着有朝一日定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家。

妈妈离开家的机会来了。一天出完工回来,妈妈背篓还没来得及放下,就被一帮姐妹们冲撞了个七倒八歪。她们扯着妈妈的手,兴奋里带着无比憧憬的说:“石泉镇要修玉砌河了,工地上正招人呢,我们都要去,你去不去?”妈妈听完后,也是两眼放光,想也不想地就在第一时间里回应:“去,为啥不去!”“那明天就要去咯!”“晓得喽!”妈妈应着,腿脚撒着欢地朝屋里跑。外婆听说后,立在妈妈的屋门口,求证似地问:“你要去干啥?”妈妈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答:“去石泉镇修玉砌河。”外婆说:“不准去。”妈妈回应的也快:“我就要去。”外婆的调门更高了:“要去你就别再回来!”妈妈仍然不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这回不再说话,却在心里回说:“不回来就不回来!”

第二天一早妈妈就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裹,穿上她最穿得出门的衣服,在院门里高叫一声:“妈,我走了!”然后就甩着手奔门外等着她的姑娘们去了。外婆闻声后从猪圈里赶出来,拿着和猪食的棍子指着妈妈的后背骂:“你这个死丫头,你出门……”外婆想了想又生生地把后面半句话咽了回去,怎么着也是自己养了快二十年的闺女,生的时候还经历了扯心扯肺的疼呢,何况在自己身边呆了这么些年,再骂也不能往死里咒。外婆这边没想完,那边猪就可劲地吆唤上了,外婆只得赶紧又去给猪倒腾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