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55

第55章 【列传】之相声马家军的秘密(下)

马:荣誉怎么得来的?

合:啊。

马:上级正确领导,同行的支持,观众们热情的帮助,加上我个人的一点努力。

赵:我呢?

王:我呢?

刘:我呢?

冯:我呢?

马:坏啦!就这点荣誉不够他们四个分的。碍着你们什么事啦?

合:嗯?

王:忘恩负义!

刘:过河拆桥!

冯:念完经打和尚!

赵:吃饱了就骂厨子!

马:哪儿这么多废话啊!

王:我可告诉你,脑袋!你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荣誉,跟我们五官这哥几个发挥功能可有很大的关系。

1987年央视春晚,一段由马季、赵炎、冯巩、王金宝和刘伟五个人表演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一经演出,立刻引来如潮好评。这段节目成为马季的代表作,并作为群口相声中的经典而广泛流传。演出这段节目的几个年轻演员因精彩的演出,而为观众所牢记。

赵炎、冯巩、刘伟都是马季的徒弟,此外,姜昆、王谦祥、李增瑞、笑林等亦都是马季高足。从80年代末开始,这些新生代相声艺人成为相声的主要传承者,借助电视媒体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本文择要予以介绍。

赵炎本名赵殿燮,1951年生于北京,自幼受母亲影响喜爱京剧。1968年被迫辍学,奔赴黑龙江,成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身体内的艺术细胞终究要找机会展现,赵炎很快成为宣传队一份子,广泛练习演出快板、坠子、梆子、二人转等曲艺,还自编自演相声。1976年,赵炎终于等到了机会,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同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

赵炎在团内接受马季的指导,成长很快,再加上自己多才多艺,很快就崭露头角。1980年,赵炎开始和老师马季搭档。赵炎的形象憨厚,台风沉稳,口齿清楚,嗓音豁亮,捧哏严丝合缝,与马季合作十分默契。两人留下了《百吹图》、《哭的功能》、《一阵风》等精彩节目。值得一提的是,赵炎在相声演出中非常注重作品的格调,强调“一段节目应该传达出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能完全为笑而笑,毕竟经典的相声段子是有传承价值的。”这些都指的当今的相声演员们反思。

姜昆1950年生于北京,和赵炎一样,中学没能毕业,就赶上了“文革”。一下子空闲的日子,让姜昆的文艺梦不断放大,他不仅参加各种宣传队,还积极报名到黑龙江下乡锻炼。1974年,与师胜杰合作表演相声,从此走上了这条“不归路”。1976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成为马季的大弟子,开始了边学习边表演的艺术生涯。

姜昆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视的传播。自1983年首次登上央视春晚并担任主持人之后,连续七年担任春晚节目主持人,是相声演员中唯一有此经历的。不仅如此,姜昆还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节目二十余次,其代表作《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着急》、《楼道曲》等都是通过这方舞台而送入千家万户。

90年代以后,姜昆以其超高的知名度和在行内的话语权,逐步成为全国相声乃至曲艺业界的代言人。曾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在此期间,为普及相声及曲艺艺术,曾主持编辑了《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五卷本),成为相声入门的主要读本,此外,还编写了《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通史》等书籍,策划拍摄了《中国相声一百年》纪录片,并创办了中国相声网,策划的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在全国巡演,获得空前成功。

刘伟1959年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相声,在学生时代就登台演出,继姜昆和赵炎之后,成为马季第三个弟子。80年代成名后,与冯巩长期合作。后冯巩与牛群搭档,马季为刘伟捧哏,一少一老配合默契,刘伟的语言流畅、情感奔放、嗓音甜美,富有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始终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舞台形象。与马季合作的《老少乐》堪称天然之作,另外,《送别》亦可称佳作。

冯巩1957年生于天津,原名冯明光,是冯国璋的曾孙。自幼喜爱文艺,1973年创作相声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汇演,后投入马季门下,成为专业相声演员。曾长期与同门师兄刘伟合作,1988年开始与牛群搭档,创造了两人艺术生涯的巅峰时代。

冯巩的成名亦与央视春晚有着不解之缘。自1986年参加央视春晚以来,三十年间,冯巩从未缺席,堪称央视春晚最熟悉的面孔。因此,冯巩在央视春晚的演出,亦可称为其艺术生涯的缩影。80年代的冯巩,与刘伟合作,略显青涩,但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春朝气;90年代,与牛群合作的十年,堪称冯巩的黄金时期,二人一逗一捧,配合十分默契,成为人见人爱的笑星搭档;2000年以来,冯巩的艺术生涯逐步走向下坡路,搭档走马灯式的换来换去,节目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甚至连相声这种外在形式都已丢之不顾。

重点介绍一下冯巩与牛群合作的时期,牛群1949年出生,亦为天津人,是常宝华之徒,论辈分比冯巩长一辈。1974年在北京军区文工团从事相声表演,1988年开始与冯巩搭档。此后十余年,二人合作表演了《小偷公司》、《拍卖》、《点子公司》、《亚洲之最》、《办晚会》、《坐享其成》等一大批优秀节目,形成了“牛不离冯,冯不离牛”的局面,深受观众喜爱。二人在表演相声之余,还涉足影视,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2000年,牛群赴安徽挂职,正值艺术辉煌时期的牛冯二人不再合作。每每想起,总觉十分可惜。下面是《小偷公司》节选:

牛:我参加的那叫小偷公司。

冯:小偷公司?

牛:全名是小偷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冯:你们这公司有多少人呀?

牛:一百多人。

冯:一百多小偷?

牛:不全是小偷,真正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就我们两人儿。

冯:那其他人呢?

牛:都是领导干部。

冯:你们小偷公司还有领导干部?

牛:哎,你这话说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干部带了头,小偷有劲头,小偷没领导,肯定偷不好,不是偷得少,就是跑不了。”

冯:那你们都有什么干部呀?

牛:那干部多了,一个总经理,四十八个副经理。

冯:四十八个人呀?

牛:各管一摊呀!

如今,社会进入多元碰撞的时代,相声亦随之进入“诸侯混战”时期。这样的“混战”,表现出的是艺人的多重角色、节目的东拼西凑、形式的眼花缭乱、观点的互相对冲,不能说好,亦难以说坏。也许,只有再过些时日,待“繁华”落尽,方能梳理相声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