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你绝对不知道的美国独立秘史(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9800000024

第24章 胜利来得太突然

戏演完了。第五幕刚刚收场。

——拉法耶特在约克镇大捷后写给路易十六的报告中的结语

★反攻纽约是浮云

直到1781年的上半年,发生在北美大陆的这一场独立战争仍然看不出丝毫要结束的迹象。英国人依旧强大,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控制着制海权,而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依旧是半死不活地同英国人耗着,大陆军的总体实力较独立战争之初,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1781年的9、10月间,一场让所有人都缺乏心理准备的约克镇大捷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此后,革命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北美大陆上再无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英国人退出北美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场犹如天上掉馅饼儿似的胜利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为什么胜利来得如此突然?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法国人开始给力了,再加上一系列如有神助的机缘巧合,才最终造成了足以影响北美独立革命进程的约克镇大捷。

发起约克镇战役之前,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同志一直想打的其实是纽约。纽约是北美英军的总部所在地,也是华盛顿曾经的伤心地,他领导的大陆军曾经在纽约被英军打得丢盔弃甲。

一则是基于直捣黄龙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的考虑,二则是想报一箭之仇,三则是纽约重要的地理位置,华盛顿数年来一直在谋求发动对纽约的复仇之战。可是,他领导的大陆军实力过于薄弱,又没有制海权,最重要的是法国人不赞成进攻纽约,所以华盛顿的计划只能是浮云,他所做出的努力的尝试最终都成为了泡影。

不过,因为华盛顿的坚持,最终说动了北美法军总司令罗尚博中将率兵南下,进攻纽约的计划在1781年7月初的时候,几乎就要变成现实。只能说是几乎,因为这个计划在纽约城下被紧急中止了,幸好被中止了,不然,对于大陆军而言,很有可能是一场灾难。

罗尚博将军的率领的法军部队从1780年的夏天开始,整整一年的时间,一直呆在罗德岛的纽波特,每天除了吹海风,就是同当地渔民的女儿调情,什么事情都没做。尽管华盛顿是名义上的法美联军总司令,罗尚博是副司令,应该服从华盛顿的领导,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谓的法美联军就是个金字招牌而已,华盛顿指挥不动罗尚博,两支军队还是各行其是,间或搞点不怎么默契的协同行动,多数以失败告终。罗尚博认为只要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他的部队拒绝向南调动。

好在1781年5月的时候,传来了一个令华盛顿很兴奋的消息。一支强大的法国舰队,在一流的海军指挥官海军上将格拉斯伯爵的率领下已经开到了西印度群岛,稍后将开赴北美,对英军舰队发起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罗尚博终于同意了华盛顿的纽约进攻计划并出动了法军部队了。他率领着5000多名法国陆军南下与华盛顿的大陆军会师。

会师的结果让华盛顿感到很尴尬,也让法国人感到大吃一惊。1781年7月初,两支军队胜利会师于纽约附近的白原。没有拥抱,没有鲜花,法国人几乎要怀疑眼前的这支武装是否能被称做军队。在一位法国炮兵中尉的记载中,有如下的描述:“初次看到这支军队的时候我震惊了……他们没有制服,多数人衣衫褴褛,他们中的多数人光着脚。他们的形体各异,甚至有不到十四岁的孩子!”。还制服呢,事实上,大陆军中绝大多数军衔在上校以下的官兵根本就没穿过什么制服,有衣服就算不错的了,运气不好的,说不定还要裸奔呢。

罗尚博大失所望。华盛顿带来的大陆军不仅装备低劣军容不整,更重要的是,人数很少,士气也不高,长期领不到军饷,已经到了哗变的边缘。罗尚博之后向路易十六汇报时提到:“我们的友军还不到四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华盛顿依然对发动纽约战役充满了期望,罗尚博作为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在观察了纽约的坚固城防后,果断地中止了进攻计划。作为补偿,也是出于怜悯,罗尚博借了一大笔钱给了华盛顿,让他去给士兵发军饷,大陆军士兵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希望又一次破灭。华盛顿的内心肯定不是太好受。但出于对罗尚博将军的尊重,还有大陆军不堪重用的事情,使得他同意终止进攻计划。

罗尚博将军倾向于在南方的切萨皮克湾发起对英军的进攻。格拉斯伯爵率领的强大舰队在罗尚博的建议下事实上也是开到了切萨皮克湾地区,而不是纽约。

关于华盛顿的纽约情节,还有一件很具有戏剧效果的事情值得一说。长久以来,他对反攻纽约的事情非常热心,在与他人的信件中大量提到这个计划,在1781年上半年的时候,纽约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各类信件中。幸运的是,英军的统帅克林顿将军得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坚持认为美法联军的进攻目标就是纽约,所有对于南方的进攻都只是混淆耳目的佯攻,因而对于援救约克镇的英军动作迟缓,最终导致康华里的全军覆没。

★攻击南方是王道

自始至终,所谓约克镇大捷,法国人都是绝对的主角,华盛顿及其领导的大陆军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从战役的发起到进攻的实施,都是法国人挑大梁唱大戏,大陆军在这场战役中所起的作用有限,说直接一点,华盛顿和大陆军其实就是个花瓶。

在南方发起一场战役本就是法军总司令罗尚博的主意,而华盛顿一门心思想要攻打的其实是纽约。要攻打英军重兵固守的沿海据点,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制海权的话,是根本无法成功的。

但是,事实上罗尚博将军在1781年5月份的时候,在没有告诉华盛顿的情况下,就已经对格拉斯伯爵率领的舰队发出了不要开赴切萨皮克湾以北海岸的指令,这还在法军与大陆军打算在7月份实施联合进攻纽约的计划之前,这说明美法联军反攻纽约的计划一开始就是华盛顿的一厢情愿,注定会无疾而终,罗尚博将军很有可能只是照顾华盛顿的面子,才与其在纽约附近的白原会师并做出攻击纽约的姿态,毕竟华盛顿是名义上的法美联军司令,虽然他实际上没有指挥过任何一支法军部队,也指挥不动。

在罗尚博的坚持下,华盛顿最终放弃了进攻纽约的计划,准备在南方发起一场进攻。但是,直到此刻,华盛顿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计划,进攻目标仍是很不明确的,约克镇没有被纳入华盛顿的视野,进攻目标大体被确定在弗吉尼亚和南北卡罗来纳。

在7月30日的日记中,华盛顿承认:“我顽固地推行一项他(指罗尚博将军)并不赞同的计划”。三天之后,华盛顿写信给一个部下,要求他尽快派30艘运输船过来,信中声称纽约已经被“暂时搁置在一边”,而“弗吉尼亚也许会成为下一个进攻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华盛顿的信提到了把弗吉尼亚作为进攻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当华盛顿和罗尚博向南进军的时候,他们的进攻却是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当时法美联军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作战计划。

从事后来看,决定北美命运的最后一战之所以发生在约克镇,其实并不是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因缘际会的巧合凑到了一起造成的。在1781年的下半年,美法联军的运气好得惊人,军事部署如有神助,一些无心插柳的布置居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军方面也很配合,这一切最终导致了约克镇大捷的发生。

约克镇大捷的过程大体是这个样子的。

1781年7月,在罗尚博将军的建议下,法国的格拉斯伯爵决定进攻切萨皮克湾的英军部队。

8月1日,康华里将军率领英军部队进驻约克镇将之作为军事据点。

8月5日,格拉斯伯爵的强大舰队搭载着4000名法国的海地驻防军向切萨皮克湾进发了。8月底,与闻讯赶来的由格雷夫斯率领的英国海军展开了激烈交锋。由于法国海军此前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机动,此时的格拉斯舰队已经与纽波特的法国舰队会合,实力远远超过了英军格雷夫斯舰队,英国舰队18条战舰对上了法国人的32条战舰,战斗中法国人又幸运地占据了上风优势,于是英国舰队遭到重创,被击沉一艘,击伤多艘,格雷夫斯败逃纽约向克林顿求援。法国海军彻底控制了切萨皮克湾的制海权。

从英国海军手中夺得制海权,使得美法联军第一次可以通过海路实现大规模的快速机动,也使围歼南方的英军的目标成为了可能。与英军决战取胜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制海权,因为占据港口城市的英军依托海军,可以随时得到纽约方面的支持,万一战局不利,还可以从海路撤退,美法联军根本无法大规模地歼灭英军主力。只要制海权不失,沿海地带的英军基本上就处于不败的地位。此前的经验证明,任何一次在对英军占据的港口城市的进攻,在英军的海军优势下,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8月14日,华盛顿得到了格拉斯伯爵准备进攻约克镇英军的消息后,大步向南进发,目标约克敦。华盛顿的好运气来了,上帝开始青睐美国了。此前,他曾经派出一支2000人的部队去南方与拉法耶特汇合,其目的只是加强拉法耶特所部大陆军的力量。拉法耶特获得增援后,非常活跃,向牛皮糖一样与康华里纠缠在一起,其部队恰好阴差阳错地堵在了康华里北逃的路线上。如果康华里要从约克镇逃走,势必会遭到有力的阻击,难以轻易脱身。

远在纽约的克林顿和身处约克镇的康华里对于美法联军的异动,也不是完全没有察觉。但是,由于被华盛顿攻打纽约的计划误导,克林顿和康华里都坚信美法联军真正的进攻目标是纽约,而不是约克镇。加上康华里认为法国海军不是英国舰队的对手,只要制海权不失,围攻自己的美法联军毫无取胜的希望,因此英军方面对于美法联军在南方的行动反应缓慢,没有太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加强对纽约的防守。康华里在8月22日给克林顿的一封信中甚至表示,可以从自己的部队中调出1000人回纽约加强那里的防守。

9月5日,华盛顿的大陆军与罗尚博率领的法军主力在特拉华河畔会师。9月8日,法美联军与正在与拉法耶特的大陆军南方部队及格拉斯伯爵的舰队胜利会师。与此同时,法国舰队已将重型攻城炮以及大量的军事物资运抵约克镇城下。至此,北美大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涉及两支大陆军部队、两支法国陆军部队和两支法国舰队的一次规模庞大的军事部署顺利完成。约克镇的近8000名英军被彻底合围,所有的退路都已经堵死,围城的部队总计有法军陆军主力7000余人,大陆军及北美民兵8000余人,是被困英军的两倍。此外,海面上还有一支强大的法国海军舰队,拥有海军士兵近15000人,围城部队在实力上处于绝对的优势。

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法国人的约克镇大捷

应该说,直到此时,北美英军的统帅层对于英国陆海军的战斗力仍然有相当的信心。虽然已经判明美法联军主力的进攻目标就是约克镇,进攻纽约只是个幌子,克林顿和康华里依然迟迟没有组织英军的突围。康华里认为强大的英国海军很快就会从法国舰队的手中夺回制海权,只要制海权掌握在英军手中,克林顿的援军一到,说不定自己还可以利用敌人主力集结的大好机会,给予其沉重打击;而克林顿也相信康华里所部英军的战力,在坚固的既设阵地上是不可能轻易被击败的,一定会支持到自己的援军达到。在一般情况下,克林顿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这一次他失算了,他没有算到法军会从西印度群岛运来威力巨大的攻城重炮。

克林顿没有命令康华里撤退,而是采取积极的解围措施。他居然采用的是围魏救赵的战术,派出此前表现甚佳的阿诺德准将出马,率领5000英军大举进攻康涅狄格。是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阿诺德当美奸当得很出色,他一举攻陷了康涅狄格的港口城市新伦敦,大肆烧杀抢掠,而后又在沿海地带纵兵掳掠,大搞破坏,意图吸引华盛顿的大陆军回援。

不过,华盛顿不为所动,他知道阿诺德的意图。华盛顿虽然在军事指挥上不是很灵光,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他的意志非常坚定,一旦认定的事情便轻易不会改变,并愿意为达到目的而付出代价。阿诺德对康涅狄格的攻势没有达到牵制大陆军的目的。

9月30日,对约克镇的总攻开始了。

说是总攻,其实根本不激烈,整个约克镇战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太多令人激动的大规模步兵冲锋交战的画面。双方步兵交手的战斗仅有两次,分别是10月14日美法联军为获得位置更优越的炮兵阵地而发动的一场800人的冲锋和10月16日英军尝试突围而发起一场350人的冲锋,其他的时间里,大量的两军步兵都是无所事事。如果不计算法国海军在海战中的损失,震惊世界改变历史的约克镇战役的伤亡实际上是非常的轻微的,大陆军及民兵阵亡23人,负伤65人,总计125人。法军阵亡60人,负伤193人,总计253人。英国人死的人要多一些,阵亡156人,负伤326,总计552人,其中的多数是被大炮给炸的。

约克镇战役实际上是一场炮战。英军阵地坚固,美法联军人多势众,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发动大规模的步兵攻击。绝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是在用大炮交战,约克镇整日炮声滚滚,炮弹乱飞,声势极为壮观。

大规模的炮战是从10月9日开始的,美法联军在炮战中占有绝对优势,英军大炮在威力和数量上都不是对手。美法联军拥有近400门火炮,实际上主要是法军的,大陆军大概只有30来门从英军手中缴获的中小型火炮。

法国人在炮战中是绝对的主角,大陆军火炮只是个存在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点缀。法国当时的火炮铸造水平世界第一,其火炮的威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军炮兵的技术也在欧洲享有盛誉。此战,法军参战的火炮达到惊人的343门以上,其中还拥有43门威力恐怖的攻城重炮——15门24磅炮和28门16磅炮,火力上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其实不只是在炮战中,在整个战役里,包括围城工事的修筑上,大陆军和民兵都严重缺乏经验,只能做陪衬,法国人优秀的炮兵和军事工程人员做完了需要做的一切,大陆军包括华盛顿基本上是被晾在一边没多少事情可做。

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总司令华盛顿只能努力地使自己显得很忙碌。他制定了一份包含55项条款的备忘录,明确每位军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还获得了向英军防御工事发射第一枚重型火炮炮弹的礼节性荣誉。据说那枚炮弹准确地击中了一群围坐在一起吃饭的英国军官。然而大部分时候,华盛顿只是一个看客,干等着康华里的军队被慢慢困死。

在某种程度上讲,实际上是重型攻城火炮决定了约克镇战役的胜负。康华里自诩坚固无比的工事被大威力的攻城重炮炸得支离破碎,士兵血肉横飞,士气开始低落。炮战打不赢,康华里决定突围,结果又遭遇到恶劣天气而失败,只得困守约克镇,等待克林顿的援军到来。不过,到了10月17日,康华里见援军仍然没有到达,英军部队已无力再支持下去,于是提出投降。两天后,也就是10月19日,投降仪式在约克镇的中心广场举行,7000余名英军向美法联军投降。

虽然名义上光荣是属于美法联军的,实际上约克镇大捷的光荣应该完全归功于法国人。没有法国人的陆海军和重型攻城炮,约克镇战役根本不可能取胜,就连初期的实施估计都有困难。英国人也是这样认为,因而在19日办理投降手续的那一天,出现了一点小插曲。

康华里看不起华盛顿和大陆军,觉得大陆军根本不是正规军,向华盛顿投降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他想向法军司令罗尚博投降,但华盛顿是名义上美法联军总司令,罗尚博也想羞辱康华里,因此要求必须向华盛顿投降。所以,康华里就病了,直到投降结束才好。具体办理投降手续的是他的副手,奥哈拉将军将军。华盛顿因此也没有出现,派出了自己的副手,本杰明·林肯将军,就是那个在查尔斯顿投降的那个南方军司令,此时已经通过交换俘虏回到了大陆军中。所以,在很多历史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极具历史性的一幕——康华里把佩剑交给华盛顿,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虚构,是艺术作品而不是事实。

再说康华里苦苦等待的援军,其实不是没来,而是来得迟了一点,克林顿没有料到攻城重炮的威力会让康华里的英军垮得这么快。就在在康华里投降的前一天,一支由25艘战舰和7000名英国陆军组成的增援部队,在克林顿的亲自率领下,已经浩浩荡荡地从纽约港出发。在康华利投降七天后,克林顿的舰队出现在约克镇外的海面上。面对严阵以待的法国陆海军,克林顿没有必胜的把握,他选择了撤退。

如果康华里能够多坚持几天,等到克林顿的援军到达,再让阿诺德朝约克镇方向进军,把局域性的决战扩大为双方倾尽全力的总决战,以英军当时的总体实力来看,战役的结局还真是尚未可知,英军的赢面说不定还会大些。

不过,历史不能假设,不管怎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约克镇战役以美法联军的大胜而告终。此后一直到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北美大陆上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独立战争接近了尾声,剩下的只是谈判桌上的较量了。

★谈判桌上的较量

正当英军在北美大陆与美法联军混战的同时,法国、西班牙还有荷兰在欧洲也在同英国激烈交战。欧洲的俄国等5个强国组成了一个“武装中立”的同盟,其实质却是反对英国的。英国国内由于长期战争军费浩大,加上国内失业率越来越高,民众的不满情绪日渐强烈,英国政府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非常不容乐观,英国人开始厌倦看起来无休无止的北美平乱战争。

约克镇大捷震惊了整个英国,在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诺思内阁引咎辞职。1782年3月,新一届的罗金厄姆内阁成立。罗金厄姆内阁倾向于承认美国独立,把仍然留在北美大陆的30000多英军部队撤回来,尽早结束战争。为此,罗金厄姆内阁做出了不在北美发起攻势的决定。

尽管华盛顿并不认为约克镇大捷就是战争的结束,还在积极筹划进攻查尔斯顿或者是纽约,但他的进攻计划注定没有实施的机会了,事实上北美大陆上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

旷日持久的和平谈判即将开始。英国方面,负责殖民地事务的大臣谢尔本派出了一个叫理查德·奥斯瓦德的商人作为代表到巴黎去拜访正在那里的富兰克林,试图开启和平谈判。双方都想和谈,于是一拍即合。

1782年4月12日,和谈在法国巴黎正式开始。美国方面负责谈判的是一个专门的外交委员会,早在1779年9月就成立了,这下正好派上用场,外交委员会由5个人组成,分别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约翰·杰伊、亨利·劳伦斯和托马斯·杰斐逊。

不过,这个外交委员会的成员并不都在巴黎,谈判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富兰克林在,其余的委员是在之后才先后赶到的。约翰·杰伊是6月23日到的巴黎,约翰·亚当斯是10月26日到的,亨利·劳伦斯11月份才到,而托马斯·杰斐逊则因为被弗吉尼亚人骂得太凶心灰意冷根本没到。

谈判开始的时候,《邦联条例》已经通过了所有的13个州的签字,所以大陆会议也变成了邦联议会。邦联议会授予了外交委员会缔结和平条约的权力,但是有一个前提,所有的条约必须征得法国的同意。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法国驻美国公使维尔仁的意思,这维尔仁是个老奸巨猾的外交家,他之所以要邦联议会给外交委员会这么一个命令,是有着其深远的用意的。

美英之间的和平谈判意义重大,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诸多国家的利益。各国都是心怀鬼胎,试图通过谈判为自己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英国希望通过承认美国的独立,尽快结束战争好从北美脱身。同时,英国也不甘心白白地让法国人借此染指北美,所以希望通过和谈离间法美关系,避免法国势力在北美进一步坐大。

而法国人,一心想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影响,争取重回北美大陆。西班牙是法国人的重要盟友,法国人还阴谋策划把美国西部地区分离出去交给西班牙,以遏制美国向大陆西部的发展。

西班牙希望扩大自己在北美西海岸的势力,同时遏制美国向西的发展,于是联合法国向英国施压,要求把美国领土限制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

谈判桌上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多得是阴谋诡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别人的圈套之中。所幸的是,美国的这几位谈判代表都是很优秀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们杰出的表现和果断的行动使自己的国家避开了阴谋的漩涡并为之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

在约翰·杰伊和约翰·亚当斯的强力坚持下,美国外交委员决定不遵守邦联议会指令,把法国人撇到一边去,单独与英国签订和平协定。英国人达到了离间美法关系的目的,避免了美国在战后彻底倒向法国,因而也在谈判中对于美国也做出了不少让步。

一开始就不怀好意的法国人实际上被美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摆了一道。虽然在独立战争中出力甚多,战后得到的实际利益却没有多少,除了占领了几个西印度群岛的岛屿,外加上一个快破产的国库和美国这个不大可靠的盟国,几乎是一无所得。

1782年11月30日,英国政府代表理查德·奥斯瓦德同4位美国外交委员会的委员——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约翰·杰伊和亨利·劳伦斯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草案)》,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北美13州是“自由的、有主权的和独立的。”此外,还确立了美国北部和西部的边界。

不过,根据英美两国的约定,这个和平协定还必须等到法国和英国正式签订和平协定后才能生效。1783年的9月3日,美英终于签订了正式的和平协定,战争结束了。

北美的独立战争历经8年,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独立虽然成功,国家却尚未真正建立。独立后的美利坚合众国依旧满目疮痍,内有经济和政治上的重重危机,外有各国列强的虎视眈眈,等待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会是怎样的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