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31

第31章 别忽视培养女孩的表达能力(3)

家庭游戏和趣味活动能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如“家庭捉迷藏”。我们可以先把家里怕摔怕碰的东西一律搬进厨房或放进柜子里。然后用“剪子、包袱、锤”的方法选出第一个输的人,大家帮他蒙上眼睛,转上几圈,然后大叫“开始啦!”于是大家四处躲藏。这时蒙上眼的“瞎子”开始满屋子摸人,大家可以鼓掌、喊叫或故意弄出响声诱骗他,还可以跑来跑去。“瞎子”抓到人后,被抓的人又当起了“瞎子”。每次可以玩一两个小时,全家人玩得满头大汗,开心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良好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需要在游戏中成长,父母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找回已逝的童心。游戏使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使沟通更轻松、有趣。

家庭游戏和家庭趣味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先由一个人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可以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甚至一个墨水点,其他人在这个形状上进行加工,画出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个游戏为“怪东西”。

“家庭卡拉OK”、“家庭讲谜语故事”、“家庭画展”、“家庭数学扑克牌”、“集体做饭”、“绕口令比赛”、“家庭成语接龙”、“家庭机智问答”等室内趣味活动,都可以丰富家庭文化,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户外游戏的形式,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家庭游戏和趣味游戏能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孩子不再感觉父母是威严不可抗拒的铁面家长,而是有趣的玩伴。父母也暂时收起了严肃的面孔,和孩子一起欢笑玩闹。在这样一个欢乐的家庭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也是亲密的、和谐的。

2.巧妙构设孩子的想象世界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浪漫的、多姿多彩的。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份童心,努力与孩子的童心进行交流。有时候,父母不妨忘记现实的日常生活,在孩子周围创造一种童话般的氛围。

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有一次陪着邻居家的小女孩玩耍。他告诉那个小女孩,小精灵常常在草地的蘑菇下藏着宝贝。小女孩好奇地掀开草地上的小蘑菇查看。呀!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小玩具,小女孩惊喜万分。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安徒生事先藏在那里的。

当时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位牧师。小女孩回家后,牧师生气地说:

“你这是欺骗!她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些都是假的,她会感到痛苦的!”“不,你不明白的。”安徒生回答,“她当然会发现这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我为她做的这一切,将使她有一颗生机勃勃、充溢着美和神奇的心灵。”

3.延伸孩子的心情

爱玩、爱做游戏,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使孩子心情愉快,兴高采烈。而这种作用对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而且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

聪明的父母和教师应当努力把与孩子的交流变成游戏,应当尽量做到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孩子喜欢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欢的活动中,都不要忘了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例如,孩子拿着一根木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做马鞭抽打,孩子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了的时候,就会扔下木棍去玩别的了。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

只是表现了孩子把木棍当马骑这一天真的天性。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会说:“把棍子放到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如此而已。

其实,这种情况正是父母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大好时机。譬如,妈妈可以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会很高兴地接过小桶给马“喝水”,还会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孩子玩完“骑马”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马”关怀备至。

这样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和想象的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而这一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进行的。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沟通,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拉近亲子问的距离,创造美好的沟通氛围。

这是多么美好的亲子沟通!父母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在孩子各式各样的游戏中找到交流的最佳契机。

唐诗宋词“排排坐”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孩子都喜欢有韵律的诗歌,特别是唐诗、宋词,所以在用餐或是就寝前,不妨念一首诗给孩子听。或是趁着旅行,写一首诗记录旅行的种种趣事,由全家人一起朗诵。或由家长和孩子成立诗歌会,请附近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背诵诗歌最好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同时选诗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聚会时可以朗诵,也可以背诵,要尊重孩子的表达。对于一些教儿童读书制作的书,要引导孩子边读边动手写。

那么孩子读唐诗宋词有什么好处呢?

一、给予美的享受和愉悦。文学是一种艺术,诗词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诗词的精品,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艺术品,所以它必然具有艺术的共性,即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二、提高人文和思想内涵。古往今来时移事变,唯有人性不变,人性永远是相通的。古诗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和人文信息,细细品味可以收益很多的。

三、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人是群体动物生活在社会中的,唐诗宋词作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广为大众接受,尤其很多典故、章句因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在我们的文字和口头的语言表达中广为引用。

让孩子读一些唐诗宋词有助于培养提高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大量诵读、背诵之后,孩子在说话、作文时用词方面也能准确、精简,能够文笔更流畅。但是一定不要对孩子背诵古诗词,采取,“硬性规定”。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由于它朗朗上口,韵律优美,适量让孩子背诵一点,对训练孩子的语言节奏感是有益的。但唐诗宋词,毕竟是成人文学。孩子背了许多,不知所解,实际得益并不多。另外,唐诗宋词中有些“名句”和“意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在成人看来是很美的,但孩子就无法接受和理解了。

要训练孩子的语言通畅,节奏感强,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益处,还是应选择古典诗词中的具有较强“儿童文学”性质和特征的篇章,让孩子阅读,如骆宾王的《鹅》、李涉的《牧童词》,宋代特为儿童编的《千家诗》等,并适可而止。

“装腔作势”严格要求

许多家长提出孩子存在着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并为此感到担忧。家长有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到,也是十分正常的。幼儿学说普通话,既是为入学后的学习考虑,也是为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父母,应深知孩子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因此自从孩子出生后,父母就要坚持培养他学说普通话。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口齿伶俐,这不仅关系到宝宝的语言能力,而且宝宝长大后,出众的表达也有利于在社会上的发展。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父母如果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训练、提高孩子的口才。

口语的训练,往往与儿童时期语言思维的培养有密切关系。专家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如果一个1岁婴儿会说3个单词,那么1岁半就能记住26个单词,从4岁到4岁半就已经会920至1200余个词了。因此4岁是培养儿童语言思维的最佳年龄。4岁儿童是开始最爱说话的年龄,其年龄及心理的发展,促使他对语言发生极大的好奇、兴趣,喜欢模仿家中成年人的各种会话语言。这时父母应该注重进行语言的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多说话,利用生动的言语,表达不同思想。

1.在游戏中提高孩子说话的水平

3-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因此,父母要掌握让幼儿参与发言,让幼儿多听、多读、多说的原则。父母利用各种游戏活动,多给孩子练习说普通话的机会。如讲故事、念儿歌、唱歌曲,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及时纠正、辅导孩子发音。孩子受年龄的限制,对字、词发音的准确度较差,特别是受一些方言的干扰,前后鼻音容易发错。为此,父母还采用了绕口令、词语接龙、以字连词的方法,帮助孩子发音。

2.培养小小演说家的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也就是快速的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锻炼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背诵法

我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口才。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件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自分地积累了知识,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

(3)讲故事法

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让孩子学习讲故事也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学做“厚脸皮”小孩

人的羞怯情绪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某些领域来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羞怯是一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为他人着想: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太羞怯的人,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十分自信,很少拘谨,能够捕捉到较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太过冒失,容易与人争执,从而得罪和伤害别人。因此,羞怯与不羞怯究竟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但它们都不能超过一个有限的“度”,过度的羞怯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羞于表达的人总是为自己的沉默找到上千条理由而眼看着机会白白溜走。因为羞怯会让他在学习上失去许多参与、交流的机会,更会让他失掉自信心。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一生。

美国教育专家欧文斯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重演:你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当你离开时,却发现她独自躲在一个角落里,如果地上有缝,她可以把头钻进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害羞。

1.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心理

后天羞怯的人往往具有严重的自我注意感和自卑感,这种人需要更实际地去估价自己。如果他们注意一下其他人,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糟,其他人也都有缺点。设法和比自己年纪大、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不仅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那么,为了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的弱点,首先得弄清孩子羞怯的原因。

有些方面的羞怯是被事先认定而养成的。如果父母认定孩子是羞怯的,或者哄骗沉默寡言的孩子进入社交环境,恐怕都会使孩子更羞怯。

一些孩子不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总不愿意主动问好,要么低着头,要么把脸扭向一边,要么涨红了脸没有一句话,要么干脆躲到父母身后。一些父母便向别人“解释”;“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爱说话,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的。”

2.家长要容忍孩子怕生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她。当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第一次见面谁都会紧张,以后和阿姨熟悉了,你一定会说得更好。”“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能行!”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3.创建“零压力”环境

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父母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父母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父母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父母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4.告诉孩子顺其自然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与老师一起轻轻“推一把”,引导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同龄人集体行动,以培养其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为主、推动为辅,让孩子由“两面派”蜕变为“表里如一”的“自信派”。

父母还应该正确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恐惧对象上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减轻或消除内心的恐惧。例如,对付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恐惧心理。

除了多实践多锻炼外,每次讲话时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听众的目光、表情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再配合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情就会变得比较镇静,说话也比较轻松自如了。

让孩子假设一个“不害羞的自己”。事实上,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这种情形怎么办?可以把自己划分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比较为普遍。尽管他们常出没于公共场所,出头露面,但内心依旧羞怯,这种人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5%。

由此显示与生俱来的性格也可做某种程度的改变。害羞或其他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表示我们就必须划地自限,即使是基因的限制也有回旋的空间。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转变孩子的害羞的性格特点,使孩子变成大家都喜欢的“厚脸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