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女儿直接兴趣
因为“书本”是甜的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个很聪明的民族,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其中,美国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两千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明确肯定“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并指出“教育的基础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孩子对学习的真正满足感,以便由此产生和确立热切希望学习的情感状态。”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既轻松愉快,又能取得好成绩。但往往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一讲到学习就头痛,他们怕读书,怕做作业,更怕写作文。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呢?其实主要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能够促使孩子自觉地去学。
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是相辅相成的。
孩子对某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成绩就会好,学习信心就会足。
有一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有个印第安人姚的朋友走在闹市区,车来人往穿梭不停。印第安人是以捕蟋蟀为生的穷人,靠捉蟋续钱来糊口。
突然,印第安人停下脚步,大叫:“我听见一只蟋蟀在叫:”他朋友对他说:
“你发神经,不可能。”印第安人认真地回答:“不!我听到了蟋蟀在叫,没错!”朋友肯定地说:“现在正在中午,人那么多,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你不可能听见蟋蟀叫。”印第安人并不理睬,独自穿过马路,果然在小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只蟋蟀,他的朋友惊叹不已。印第安人说:“其实,我的耳朵和你的并没有什么两样,我只是用心听罢了。”说完,印第安人又做了个实验,他将一把硬币丢在了水泥路上,半条街的人都随即转过头来。印第安人笑着对朋友说:“兄弟,现在你相信了吧,关键看你是不是用心去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他们自然就会提高注意力。因此转变学习态度,首先是培养兴趣。教育的进程不能颠倒,学习的条件和动力也不能倒置。为父母者,心要细,气要顺,手要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自己当然也要千方百计努力去培养自己对于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兴趣迁移。玩游戏机的孩子可以专注的废寝忘食;打篮球的孩子,可以在操场拼个“你死我活”;短信娱乐的孩子可以按得手指麻木……这么耗费体力和脑力的活动,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呢?就是因为兴趣使然。如果将这种执著进取的精神用于学习,将会产生多大的动力。
可是有些孩子偏偏就对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家长心急如焚,孩子自己也苦恼万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学习的兴趣完全可以慢慢培养起来。先从孩子有兴趣的地方开始:健康活动,体育运动,棋类活动,唱歌跳舞,绘画表演都可以。磨刀不误欧柴工,花点时间,培养兴趣,这个培养兴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间的方法或许可以依此类推到学习中去。
因此对于孩子学习以外的某些娱乐的兴趣,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去扼杀,而要正确引导,引导到学习兴趣上来。同样的精力,同样的劳累,同样的拼搏,许多娱乐与学日产生兴趣的要素是相同的,都会使人兴奋,都会获得成功的快感。可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为何始终不如对娱乐的兴趣那么高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过早地进入紧张学习的状态,造成了提前兴奋,从而对兴奋的持续性产生了抑制,无聊、厌倦的情绪一股脑儿向他们涌来,纵然他们主观想努力,客观上也提不起兴致。倘若孩子家长不再唯考分是从,适当减轻一些压力,或许孩子们有朝一日能感觉到,在其他活动中的兴趣在学习中同样可以寻找到,那么自然而然就被引导到学习中来了。
即使孩子对于活动的兴趣最终无法迁移过来。但如果他在某一项活动中兴趣十足,表现突出,说不定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绩,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要从孩子的发问中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说:“孩子提问,别理就是了,烦都烦死了……”殊不知,孩子爱提问题正是一件最好的事情,父母要善于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家长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专门给幼儿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许多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家长们不能忽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2.让孩子尝到学习等于快乐的感觉
让孩子尝到学习等于快乐的感觉就是用确认、鼓励、表扬的手段把孩子最原始的良性行为巩固住,然后在一个行为上反复多次让孩子找到快感。当孩子尝到学习等于快乐的感觉后,再鼓励他使之成为习惯,当学习成为了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在学业上就没有问题了。
让孩子快乐,就要给他一种好的感觉。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要表示真诚的祝贺,有时候不一定用语言,家长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喜悦的眼神就够了。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快乐的学习使人振奋,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高,大脑处于激活状态产生的活性物质神经网络易于接通,因此,知识信息易于被接受、储存和提取。也就是说,此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最好。
3.运用恰当的竞赛方法
竞赛能激起孩子争上游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无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孩子一人埋头做题,他可能做一会儿就烦了,但如果适当穿插一些心算竞赛,则可能激起和保持孩子算题的热情和兴趣。父母和孩子,三人参加,父母中有一个出题并兼裁判,一人同孩子比赛,十题一组,采用抢答方式,最后计分,看谁优胜。一题算一盘,可比三盘,三盘两胜,也可比五盘,五盘三胜。又例如,语文作业中的字词训练,也可以由父母同孩子比赛,每出一个字,看谁组词多,而且不限于两个字组的词。也可以是三个字,四个字,甚至五个字组成的词。例如一字,可以组成一旦、一行、一贯、一味、一律、一般、一系列、一言堂、一马当先等。这样孩子学的高兴,玩得也开心,学习的积极性就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了。
4.营造孩子学习兴趣的环境
要使孩子学得有兴趣,学习的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方法也适当变化。同样是要孩子写一篇作文,甲家长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今天是星期天,你必须写一篇作文。”孩子冥思苦想,无话可说,兴趣全无。
而乙家长先带孩子到公园去游玩,让孩子记录的过程,适当地予以指点,使孩子兴趣盎然,文章便会写得有声有色。此外,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写字、画画、做纸工、修理日常用品,一起搞烹饪等等这样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各个孩子爱好不同,家长应仔细了解孩子的兴趣,不要硬性叫孩子学这学那。事实证明,小时候培养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自身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换个方向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
常听父母抱怨说,我们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经过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的兴趣都不相同,成人和孩子的兴趣更是有天壤之别。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还可以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孩子的兴趣是家长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试想,我们自己对某事感兴趣,但如果让我们长期沉浸其中,我们也会感到乏味的。也没有快乐可言?这就像我们爱吃一样东西,但天天吃、顿顿吃,最后也会倒了胃。将心比心,孩子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特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学弹琴、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学武术,学了这个学那个。家长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三:一是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尽量多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想以此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二是看到别人给孩子报,出于技多不压身的考量,自己也跟着报,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三是“勉强尽责”,反正我对孩子尽心了,能让他学的都给他报了,至于学得怎样就看他自己了,将来他没有学好也别怪父母没给他提供这个条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孩子既耽误了学习又没有学到额外的知识。
一个父亲抱怨说:“我女儿今年9岁,我们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紧张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会没有出息。到那时,不仅孩子会怪罪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后悔的。于是一到星期天,我背着电子琴,她妈背着塞满舞蹈衣、鞋子、吃喝的背包,转战于城市的东西南北中。一天下来,我们一家三口汗流浃背,腰酸背疼。但想一想,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心里也就舒坦了些。可是孩子对我们安排的这些并没有提起多大的兴趣,学习也没有以前好了,总感觉她的压力太大,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与父母发生冲突,难以有所成就。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犯像上面那位父亲一样的错误。
盲目的培养孩子的兴趣,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以下的危害:
一是父母对孩子兴趣的过分干涉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眼光、没有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有自信。
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从孩子爱好出发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这样做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强加给孩子父母认为应该学的东西,会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着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父母对于这一点要认识明确。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仍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个父母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这样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表现,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有的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作为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做法:
1.看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孩子天生好动,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情不但喜欢看听且喜欢做的话,就说明他对这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对这件事情做全面的,全方位的了解。能持之以恒说明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是浓厚的,而并不是求刺激或者一时冲动。
2.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一旦父母亲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应该积极的鼓励与扶植。应以正确,适宜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稳定兴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切忌粗暴地强迫孩子去做,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3.不要盲目跟风的强制孩子兴趣
现代父母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多种技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有时甚至跟风,看到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
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动接受,孩子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导致孩子厌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学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能听之任之,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孩子因为沉浸在某个兴趣爱好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还是应该给一定的干预,教会孩子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但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简单地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