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智慧女孩的方法
43719300000033

第33章 培养兴趣教会女儿开启学习之门(2)

孩子的兴趣虽然有一定的可塑性,但也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滥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选择喜欢做的事,家长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孩子一定会取得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成绩。

别扼杀了女儿与学习无关的好奇心

孩子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想象。他们把几个小凳子连在一起,便把它想象成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在给病人认真地治病。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弄得大人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他们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牛顿因为苹果从树上掉落而引起好奇,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滚水把水壶盖子掀起产生好奇,进而探究其原理,才有蒸汽机的发明。

孩子常常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1.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有耐心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仅要表示理解,而且要耐心解答,共同讨论,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但也不是“有问必答”,因为一旦回答,孩子就不再思考,而且会错误地认为知识是储存在大人头脑里,父母可以提出问题,启发他们作深一层次的思考,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这样更利于促进孩子思维,想象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玩磁铁游戏时,孩子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块磁铁有时吸在一起,有时相互排斥,当孩子问我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磁铁都有这怪现象,还是只有手中的磁铁会这样。”这下激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相信比直接告诉他们要生动深刻得多。而有些知识深奥不是孩子所能理解或无法回答的,这时,父母可告诉他:世界上有许多回答不了的闻题,解不开的谜,你从小要努力学习本领,将来长大才能解开更多的谜。平时父母可让孩子多看《十万个为什么》等优秀少儿读物,这些书能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成求知的动力。

2.别怕孩子淘气

孩子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好动的个性使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父母常将其视为“捣蛋”。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萌发在不太招人喜爱的恶作剧中,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他们“错误”中存在的创造成分。爱迪生小时候孵蛋一事传为佳话,这说明爱迪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章运的是爱迪生有一位明智的母亲,她对爱迪生的淘气行为能充分理解,积极引导。孩子在淘气中常常蕴藏着教育契机,父母要抓住这个机会教导孩子。例如:孩子把东西往水盆里扔,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孩子儆玩水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即获得了有关水的知识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这样的引导比枯燥的说教或书本教导更令孩子理解。

3.让孩子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当孩子对一件东西表示好奇并且开始表现出一种破坏物品的行为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有没有想过如果保护了物品你可能就无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长辈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保护物品不被孩子损坏,而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不要调皮捣蛋,这样的观念是一种扼杀孩子好奇心的观念。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探索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而孩子的好奇心是稚嫩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不仅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

总之,好奇心是孩子知识启蒙的金钥匙,要把握好这把金钥匙,别因为有些兴趣与学习无关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要运用孩子的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学习的动力,让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

兴趣榜样从你做起

对孩子的教育,说得再多,往往不如家长现身示范。比如明明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在带着孩子时却闯红灯;明明教育孩子一定不要撒谎,自己却在不想接电话时,让孩子帮忙告诉对方自己不在家等等。

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兴趣也是一样,家长对某件事有兴趣,也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她感兴趣。

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这不光说明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伦理上的特殊关系,更形象地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也说明了在孩子的生活中、最持久的莫过于父母的现象。可见,坚持家长以身作则,在家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双亲”来讲,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首先要做好自我教育。家长素质高,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家长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不仅在学习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在思想品德方面发挥榜样作用。因为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就为孩子以后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

例如家长读书读到生动处要有感情,要笑,争取笑出声,并读给孩子听,孩子看他爸爸妈妈读书有那么大的乐趣,自己也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如果家长是搞文字工作的,也可把一些工作任务放在家里来完成。不妨和孩子一人坐一头写字台,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你坐在一起写文章,思维很好,灵感似涌泉。”力求把字写工整,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任务就应这样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是引导孩子;另一方面是起到“看”和“跟”的作用。不然,孩子很可能心在二用,表面看在写作业,实际干或想其他事,事倍功半,学习没有效益,没有效果。

家长应了解,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培养兴趣来说起到的作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想要孩子有好的兴趣习惯,首先兴趣榜样有你做起。

胜利感是孩子进步的发动机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选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也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要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优点,然后赞美、鼓励。

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让她找到胜利的喜悦,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肯定。所以说学会赏识是培养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根本,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孩子必须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因为孩子的创造力和模仿力都是一流的,帮助孩子获得胜利的体验,创造让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奶奶给你扣了第一颗纽扣,剩下的就会自己扣了真聪明;你能帮妈妈收拾碗筷,我真高兴,这样孩子每做成功一件事,幼小的心灵就充满了对胜利感的喜悦。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成长的期盼,当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这种一味埋怨孩子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还会伤害孩子的幼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儿童也是这样。胜利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孩子的潜能,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每一位家长应当着力去做的事。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制造机会让孩子表现自己

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兴趣之后,别忘了给她机会多加练习。比如,有家人过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一晚上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家长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胜利感也就油然而生。

2.对孩子的好成绩要给予赏识,增加她的胜利感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令人无法赞美”。这句话提醒父母,孩子是天真无邪、身心目未发育成熟、知识贫乏但又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体,需要父母真诚的赏识才能进步。

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而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赏识孩子,也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有了父母的鼓励,孩子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胜利感就是她进步的动力。

另外,父母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特性,根据孩子的特性而把握赏识时机。一般来说,对于孩子所做的正确的事,父母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同时要针对这件事情的经过进行分析,并结合孩子年龄段的特性进行必要的引导,或者说:你如果再如何如何的话,你的成绩可能会更好,在肯定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让孩子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3.从精神上鼓励孩子

要多给孩子精神鼓励。奖励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成绩、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所以,请父母们做到,孩子成绩好,应该提醒孩子,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被胜利感冲昏头脑。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进步。孩子成绩差,要多安慰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胜败不足以论英雄”,不要灰心,找找原因,吸取教训,下次不要重犯就是了。这样,孩子才能经得起挫折,经得起考验,建立起自信心。

“求求你表扬我”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做题不细心,写作业慢,吃饭喜欢看电视,晚上还不按时睡觉,叛逆等等,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怎么看怎么不满意。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坐得住、爱读书,总是夸赞不已。一说起自己家孩子贪玩,心里就着急,感觉无计可施。只要用心发现,其实在这些贪玩孩子的身上,也有许多可贵之处,如果引导得好,他们一样会进步得很快。

表扬,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家长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1.孩子表现好要给予关注和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毛病太多,诸如吵嘴、乱叫……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试问家长们,你是否认真地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安静地玩游戏和做自己的事情时,家长一向熟视无睹,等到孩子吵嘴了,乱叫了,才来充当调解人,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夹带武力。在孩子看来,这种爸爸妈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整天板着面孔训人,他们一点也不亲切可爱。家长应该明白,在孩子的小心眼里,渴望着自己的行为引起关注得到赞许。要知道如果他们积极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就必然采取消极的行为。假如你没有表扬孩子的习惯,不妨现在就试一试,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现在的表现让你感到满意,就马上提出表扬。当然,任何事情的开端都会有困难,但随后就会变得容易起来。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你不断的表扬声中,孩子的行为将发生奇迹般的变化,积极的表现会越来越多,消极的行为随之减少。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表扬,其实,对他们来说,家长的表扬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2.要明确表扬的目标

当孩子做错事时,有的家长气急败坏,张口责骂他们自私、懒惰、顽皮、不听话,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她们变得无私、勤劳、温顺。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须知一个人的个性是难以改变的,家长如果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的孩子的行为上,事情就好办了。家长不要说:“你真是好孩子。”而要说:“你帮助别的小朋友,真好。”或者换个说法:“妈妈喜欢你这样做。”表扬的目标指向,使孩子本身可能产生这样的积极后果,使他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做得好就是好孩子,做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为了做好孩子,就不能出错。还应该明白,没有人永远正确,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这时候家长没有必要一概指责,穷追不舍。

3.表达方式要得当

表扬,要具体明确,因为这样的目的是增加所期望的行为,所以要让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比如,当孩子起床后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你表扬说:“你做得很好。”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什么举动得到了妈妈的夸奖,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就好些:“你起床后把床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