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什么是学习习惯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习惯呢?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地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地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翠翠在学围棋,妈妈就坚持每天7点以后和她一起做围棋习题,下下围棋,大概有九个多月了,偶尔有几次妈妈回家晚了,直接让她洗澡睡觉,没有下围棋,也没有告诉她今天不下围棋了,但是翠翠会主动地提醒母亲:“妈,今天没有下围棋,你忘了”。就是这几个月来她已经养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间,她就会做这件事。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
1.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她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女儿,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读书(看书)不感兴趣、观察事物粗心、记忆力差等情况,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2.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技巧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
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形成担负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具体要怎羊儆,经常是立了规矩却无法有效实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注意三点:首先家长要约束自身行为,二是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实可行,三是科学地奖励和惩罚孩子,不要羞辱和责骂。
培养好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自己穿衣服学会生活自理。另外,还应让孩子从小蕊担一部分家务,比如倒垃圾、扫地等。孩子对生活有了责任感后自然就会对学习有责任感,并且懂得照顾人,会受到同学的欢迎孩子的领导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了。
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提高课堂效率。鼓励孩子在学校解决问题,尽量不回家复习。同时,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孩子年龄越小,发展的差异越大。
第三,让孩子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避免孩子分心。
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从小就要给孩子立下规矩,否则长大后会处处碰壁。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习惯可以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如何轻易让你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成了众多成人的“视点”,成了众人“注意”的对象,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孩子注意什么,大人就注意什么。而且赶快提供什么。
其实,孩子有自己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当孩子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时候,就在发展有意注意,所以留给孩子“观察”与“思考”
的空间,就等于在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毕竟有意注意是一个独立而主动的过程,良好的注意力习惯是无数个“注意”时间片段的结果。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因而,良好的注意力会提高我们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一具体事物,或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来,同时无法抑制对无关事物的注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许多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都可以引起注意力障碍。而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由于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了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障碍。另外,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也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因此,当孩子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影响学习,倍感苦恼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来矫治: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孩子因学习负担重,因此,一到晚上便贪黑熬夜,有的孩子甚至在宿舍打电筒读书,学到深夜;有的孩子不能按时睡眠,用电话和同学闲聊等等。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你是“夜猫子”型的,奉劝你学学“百灵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
2.学会自我减压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砝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
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又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
3.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到头部、脸部全部放松。这种放松训练的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而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技术,会使你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
4.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
家长不要走进“学习好就行”的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存在很严重的误区,也许家长们都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事事包办,将对孩子成长产生很多弊端。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有的家长恨不得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这样,孩子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你是小孩,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好好学习是你的唯一任务”;对孩子身体上保护过多,精神上关注较少。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未来的生活。而许多家庭存在着替孩子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情况,这种教育方式除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找到自信,更难以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成功。
很多家长都奉行“成绩至上”的原则,百般袒护犯错的孩子。也许是出于爱孩子的原因,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为孩子开脱。面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家长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他们都可以谅解。甚至担心孩子将来太软弱容易吃亏,就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
一名中学生说,父母最高兴的就是自己整个星期天都待在房间里学习,不出去。这种宠爱溺爱给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归结起来有四种情形: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差;第二,霸道、任性、一意孤行;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转,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孩子渐渐形成了一种心理意识,以为自己就是家庭的核心,大家都得听他的。第三,形成两面人格。有时孩子犯了错误,爷爷奶奶为了息事宁人,常常为孩子护短,明明是孩子的错,老人却说都是爷爷奶奶不好,或是和孩子统一意见不告诉爸爸妈妈,这种教育态度不一致的做法,往往让孩子形成两面人格。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它或者回避它。当这些孩子走进学校跨入社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感到巨大的反差,不仅心态难以适应,而且由于一贯被照顾被保护的状态,他们也丧失了自我防卫和正常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
这里有一个故事。沙滩上,一只幼龟从巢穴里探出头,正踌躇不前时,一只鹰突然飞来。这时,正有一位路人经过,他赶忙吓走了鹰,把小龟抱向大海。路人正为自己的善行得意时,成群的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却被路人抱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一时间,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成百上千的幼龟在爬行,很快引来了无数的嘲鹰、海鸥、鲣鸟,幼龟们顷刻间就成了这些肉食鸟的口中之物,无论这个路人怎样努力,也都无力回天。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避免走进这样的误区呢?
(1)避免孩子形成“独生子”的心理意识。长辈和亲友达成共识,最好不要常在孩子面前说“他是宝贝儿子”等话,要根除孩子骄娇二气,先决条件就是破坏这些心理上的避风港。
(2)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注意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
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树立向困难斗争的勇气;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以培养其独立性和社会性。
(3)不要对孩子唯命是从。在孩子的要求合理而又非答应不可时,最好给孩子等上一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给孩子一个期待心爱东西的心理准备。它将会使孩子逐渐形成一种克制自己和珍惜东西的心理状态。、(4)家长要在家庭里起表率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不能一味盯着孩子学习,忽视了她的精神生活。如果父母能经常看书学习,那么孩子必然也会跟着。
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人正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然而,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总有一天,孩子将长大,将离开父母投入到社会大家庭中。那么,让我们在“望女成凤”时,不要忘记首先应该“教子成人”。要把孩子教育成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气氛是关键。
别让你的女儿在学习科目中“瘸腿”
“我的孩子喜欢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但一看到语文、英语要背就头痛。甚至有点开始害怕学习了”“我的孩子数学、英语一直很好,可语文却老提不上去,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请了无数的家教了,可效果还是不理想”这是好多家长都苦恼的问题:我的孩子偏科。
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偏科问题已经成了最让家长和学校头痛的大问题,学生偏科就像一个人偏食一样,也更像一个残肢败体的不完全人,试想一个偏食的人大概是营养不全,面露菜色,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一定有碍观瞻,影响形象。比喻的准确与否并非重要,重要的是中学生偏科问题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是什么原因让一些擅长“文科”或“理科”孩子的却没利用好聪明才智,未能如愿以偿考上“名牌”大学或高中?
教育学家分析: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都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比较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但家长要孩子对学习的复杂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自恃某种特长的学生在克服困难上多具有畏惧心理,有找借口逃避的想象。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偏科的状态不仅孩子成绩总分不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最终也影响到孩子比较擅长的科目,这样的结果的每个家长都不愿意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