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对父母只照顾一个孩子,有时还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个一家子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差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了,反正有人收拾。
不要说孩子小,长大就懂事了。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老。不爱惜图书和玩具,乱扔东西,这些陋习看似微不足道,殊不知往往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必然影响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善良个性的形成。
东西用完之后自己收拾起来,这是从小应养成的习惯。有的父母天天都对孩子讲:自己用的东西一定要收起来,并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仍然是我行我素,对收拾东西不当一回事。随时收拾东西的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不收拾东西,东西用过后随便乱扔,看见物品掉了一地也不主动地收拾一下,是孩子不喜爱整洁、做事没有条理的表现。不习惯于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随手摆放,或者乱塞到别的地方去,等下次再用或者急用时就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也花去了不必要的时问,耽误事情。一般来说不爱收拾东西的孩子,不但表现出懒惰、杂乱无章的生活作风,也表现出做事没有效率。这种习惯经常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将来在工作中还会出现不负责任、物品乱放、不遵守规矩等不良的行为表现。不爱收拾东西的习惯应该从小加以纠正。
为什么孩子会养成不收拾东西的习惯呢?
1.没有正确训练孩子
父母没有正确教导和训练孩子有条理和整洁的学习生活习惯。突然要求他去做,孩子肯定不会接受。孩子刚学会走路时,父母就应该教导孩子把玩具收到玩具箱里去。一旦养成习惯,三岁左右的孩子,不必大人吩咐,也会自觉地将玩具收拾干净。有的父母在孩子拿出玩具时,就呵斥孩子把玩具收拾好,或者有的父母没有耐陛,孩子把玩具取出来玩时,嫌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就变着脸叫孩子快收拾好。这样做不但减低了孩子的玩兴,而且引起孩子对收拾玩具的反感。孩子乱丢东四,大人不表示不满,甚至还主动帮助孩子找,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东西用完随便放的坏习惯。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些父母的作风丢三落四、不爱整洁,孩子也会模仿大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父母对于孩子不收拾东西的行为虽然看不惯,但自己却那样做,孩子如何会培养出爱清洁的习惯呢?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父母榜样很重要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洁、有条理。让孩子在简洁、整齐、舒适的家中愉快地生活。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亲有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当父母要求孩子保持整洁、干净时,孩子可能会这样说:“你不是也不收拾自己的东西吗?干吗要求我这样做呀!”孩子还没有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父母要刻意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自己的东西,包括玩具等,不用的时候也应该放回原处。
(2)为孩子提供整理工具
为了让孩子养成能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一些储存物品的箱子等工具。要求孩子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在这些箱子里,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这样做也就为孩子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一定非常感兴趣。
(3)从小培养整理习惯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收拾东西的能力不强,父母可以帮孩子收拾。
可以让孩子帮忙,把扔在地上的东西递一下。一边收拾,一边对孩子说:
“以后,这些事情就得你自己做。看好了,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等想玩了,你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找了。”如果坚持不懈这样的教育,孩子就能慢慢养成习惯,就能知道乱扔东西不好。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做事能力了,家长就不要再帮孩子收拾东西了。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可以站在一边指导。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做了,就要表扬他。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教导孩子分门别类地把东西收拾好。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总是不停地扔东西,不要立即帮他捡起来。如果孩子想让家长帮他捡,一定要坚决地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明白,自己扔掉的东西只能自己捡起来。而且,还要严肃地告诉他,这种举动是不文明的。
(5)表扬孩子要及时
当孩子主动把东西放好了,或者能自觉保持房间里的卫生时,家长应该立即大加赞许。可以这样说:“我们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已经学会了自己收拾东西。”如果孩子老是改不掉乱扔东西的坏习惯,不讲究个人卫生,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当孩子老是不知道自己放自己的衣服,坚决不要帮他,等他想穿又找不到时,就可以说:“看吧,这就是你平时没收拾好造成的!”当他想穿这件衣服时,你就说:“我没有洗它,因为它不在洗衣机里。”然后再帮他一起找。
(6)收拾东西变趣味
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物品的游戏,或者让孩子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可以让孩子给袜子配对,自己叠内衣内裤,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还可以要求孩子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
其实,孩子不爱收拾整理并不是存在于小范围的家庭里,几乎所有的家庭里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不爱整理的习惯和乐于整理收拾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改变得了的。找找原因,是不是孩子在家的一些好的行为得不到肯定、鼓励,偶然的坏行为却得到默许和支持,收拾整理的习惯也是一样。这就要求家长积极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意识。
孩子有收拾整理的欲望时,家长就要抓住时机强化和培养他收拾整理的意识,千万不能有教孩子收拾整理会费心、劳神的意识,不要认为孩子开始收拾整理是“帮倒忙”,“包办代替”万万不可,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当孩子取得一些成果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让他认识到整理收拾并非难事。
只要家长用心培养,相信很快“邋遢大王”就会变成人人喜欢的爱整洁的好孩子。
做个“字如其人”的优雅女孩
书法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的,数千年来,写好字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个标志、一个脸面,近年来,随着打字机、电脑的普及,手书文字的机会、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汉字的书写实用价值变低。那么书法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
在中国,书法学习在上世纪80年代曾掀起过一个热潮,其后逐渐降温,至90年代后期电脑日渐普及之后,连用笔写字的人都日渐减少。分析原因,有几点:一是应试压力大。借学习书法上专业学校的毕竟少而又少;二是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中国少年儿童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歌星、影星、卡通、漫画、电脑游戏等等,而谁又能坐凉板凳枯燥地练习写字呢;三是更重要的是缺少文化的认同,不把书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书法要世代传下来,那么就要从孩子抓起。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但每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国人都应能写出一笔好字来,而书法家就是从这些能写出好字的人中涌现出来的。
小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可以开始练习书法,五、六岁前后就让孩子熟悉笔墨纸砚,同时在初练书法的过程中也可学认字,了解字的笔画、结构及笔顺。在起步阶段,重点是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对汉字笔画的摆布、黑与白的空间关系有新的认识,具备对书法的初步审美眼光,能说出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家长应当让孩子把书法当成是一种兴趣和爱好。孩子最好是按指导老师的要求来练习,每天练一练,贵在坚持,每天写两三张都行,绝不可以一次写很多张,然后好几天不动笔墨。每天的练习不要过于疲劳,要让孩子始终保持对书法的新鲜感。
那么孩子练习书法有何益处?
一般来说,经过一个学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孩子就能掌握书法的基本要领,看出明显的长进;练习两年,就可以达到一定的书法水准。通过练习书法,孩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会有较深的认识,最显著的收获是:不仅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而且钢笔字也写得更漂亮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1.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刚开始学书法,有的同学爱丢三落四,心绪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练了二三十分钟就坐不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这些毛病都消失了,能平心静气地写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能善始善终地写好。家长也能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有的孩子原来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练了书法以后,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效率也高了。书法要靠日复一日、连续持久的练习,这对人的意志、毅力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有的家长出于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考虑,也主张让孩子练习书法,锤炼品性。
2.养成勤于观察、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每一种毛划,都让孩子们充分感悟、领略书法的美妙之处。这种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必将转移到学科学习中去,最终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
因此,教育专家们认为,无论是有志于成名成家还是作为兴趣爱好,让孩子从小练习书法都是一项很好的活动,这对孩子心智的锻炼、习惯的养成都大有裨益,也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复习——女孩保持优异成绩的法宝
有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课上听课,课下做作业,复习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因此,父母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复习,并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孩子安排好自己的复习。
1.及时复习
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3个组的孩子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天复习;第二组间隔3天复习;第三组间隔6天复习。要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孩子平均需复习4次;第二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第三组平均需要复习7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
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结果。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在记忆后就已开始,后20分钟即已遗忘41.8%。如果间隔时间过长,遗忘得差不多了才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新学的知识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2.经常复习
要记忆牢固,就必须注意经常复习。随着记忆的不断巩固,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步拉长。从时间安排上,最好做到:每天有复习,即当天课程一定要复习一次;每周有小结,即每周对当周学的课程要有个小结性复习;每章有总结,即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总结性复习,期中及期末考试则进行大复习。
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是靠经常复习来巩固记忆。如马克思,他的知识极其丰富,掌握许多门外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拉法格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方法时就曾说:“他有这样一个习惯,隔一些时间就要重读一次,他用笔记和书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本已非常精确的记忆。”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分配对复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分为:集中复习,即将识记材料所需的时间集中使用,接连不断地反复识记材料;分散复习,即将识记材料的时间分散使用,识记、休息或其他活动交替进行。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如何安排呢?可由材料的性质、数量及个人的知识水平、智力特点来决定。开始阶段间隔时间要短些,复习次数要多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步长些,识记次数可减少。此外,分散也有一定限度,并非愈分散愈好。
有一实验,比较分散学习的3种间隔时间组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间隔l天组平均需要复习4次就能达到熟记效果;间隔3天组平均需要复习6次:间隔7天组则平均需要复习7次。间隔时间过短也不利于记忆。有实验表明:间隔半小时。需要复习11次;间隔2小时,需要复习75次;而间隔10小时,则只需要复习5次就够了。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
4.积极复习
复习可分为积极复习和消极重复。一次积极复习可胜过10次消极重复,而缺乏学习动机,重复次数再多也不能熟记。消极重复不能改善学习效果,反而会导致退步。如书写不按正确方法练习,字不仅写不好,而且会越写越固定化,纠正起来都十分困难。复习得当与否,关系到学习水平的提高或降低,所以必须认识到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不是复习的次数,而是复习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复习的策略和方法。
5.多种形式复习
机械、单调地重复会使复习变得枯燥无味,并引起大脑神经的疲劳,大大影响复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多种复习形式。如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对外语等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协同活动,采取听、读、写、说、译等方式复习;有的材料可以用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找例证,加深理解:有的课程如数学类可以将熟记公式与做习题相结合;有的课程如语文类则可采用写纲要、概括十心思想与重点段落背诵相结合。
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使用默读法、默写法、尝试回忆法、互相提问法、编写提纲法、制作图表法等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时还应注意文理交叉,互补复习可提高效率。采取多样化的复习要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6.重点复习
对所学材料不应平均使用精力和时间来盲目地复习一切内容,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清主次和难度大小,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复习。
7.认真复习
例如,每篇新课学完以后,间隔一段时间便复习一次,而不等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复习不仅仅是背几个字词,更多的是复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意图、语法、逻辑等。对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年龄,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同。随着年岁与社会经验增长,对整篇文章乃至一个词句的理解也会更深刻、透彻。因此,复习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