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精神太紧张,压力太大,心里很脆弱,很空虚,这时,朦胧的感情就会偷袭而来。对待这种事情,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讲究策略,向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机智、冷静、灵活地解决问题。试想,如果那位妈妈不是用聪敏的方法触动孩子的心灵,激活孩子的好胜心,而是像其他人一样,愤怒、咆哮、斥责孩子的话,后果又会怎样呢?
当然,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家长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让父亲参与进来
在家庭中,母亲对男孩的身心影响最大,而父亲对女孩的身心影响最大。美国和新西兰研究人员一项联合研究表明,父女关系好,不仅对女孩的心理影响大,而且这些影响还通过心理、神经和内分泌左右女孩的发育,要么促其正常到达青春期,要么提前或延迟其跨入青春期。
新西兰坎特伯里大学的布鲁斯·爱丽丝和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田纳西州和印第安纳州3个镇的173名女孩和她们的家庭所做的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尽管基因(遗传因素)、饮食和锻炼影响青春期出现的早晚或发育质量,但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关系同样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
8年前,研究人员对这些年满5岁尚未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追踪调查,每年都让她们详细回答一些问题。刚开始,研究人员在女孩的家里与她们交谈,每次至少两小时,并且观察她们家庭的活动和生活,如观察她们进餐,了解和评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但重点了解父母对孩子语言是否礼貌,有无鼓励、斥责,以及是否进行行为方式的教育等,也就是了解家庭气氛是否温馨。
研究人员发现,女孩年幼时与父亲关系好与坏,与她们何时进入青春发育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虽然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对女孩的发育有影响,但远不及父亲与女儿关系对她们青春期发育早迟和质量的好坏影响大。
若想女儿正常地发育成长,正常地踏入青春期门槛,为父者该懂得怎样与女儿相处。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与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普遍来说,母亲的影响是比较深的,但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也是一份不可磨灭的印记。”
“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很多父亲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挣钱养家,使全家生活富裕,吃喝不愁,自己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教育子女不是自己该想的事,孩子的教育应该主要由母亲负责。
“我太忙了,根本顾不上教育孩子。”有些父亲工作的确很忙。但是,忙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一个计划不合理的问题,再忙的父亲也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和想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女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知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
国外有研究人员对孩子的自尊心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谈起父亲,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倍感亲切。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相比,他们感到自己的父亲更和蔼、更善良。研究者认为,父亲的态度和蔼可亲又不随意迁就,能够掌握住教育分寸,是培养孩子朴实、正直、无私等优秀品质的最佳条件。教育女儿,父亲的作用不可低估,父亲的角色不可替代。早在7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提出“我们怎样做父亲”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
那么怎样成为一个好父亲呢?
1.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尽管现代父亲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任何父亲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在承担家务和养育子女方面,父亲的付出总是占第二位的。
所以现代父亲应该自觉地尽可能地帮助妻子做家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抚养子女的任务中。
2.将一切可能的时间都献给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突然改变你的生活规律,而是要更灵活地掌握时间,形成以孩子为主的工作、生活日程表。
3.做有预见性的父亲
“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我们或许都听到家长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但遗憾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教育和培养孩子,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4.不要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
支持并鼓励孩子走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应该强迫他接受你的意愿。大多数父亲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可能是希望子女将父母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5.不向孩子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
对孩子不应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要根据其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向他解释。无情如何严重,父亲都应该主动将真相告诉孩子。否则她会通过同学或朋友得自某些信息,而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不那么真实可信,会令孩子感到迷惘。
6.与妻子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子女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父亲一手包办是不合适的。
只有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取得一致才能防止偏差,收到有益于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
7.重返童年
如果你准备当个称职的父亲,那么你应经常地带着孩子去电影院欣赏动画,或者陪她一起玩拼图、搭积木。也许这些活动对成年人来讲毫无意义,但对孩子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就是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父亲为女儿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所以在父亲的教育下,无论女儿走到哪里,总是显得可亲可爱,温文尔雅。
利用家庭环境培养女孩的德行教育
父母们总是像爱护眼中的瞳仁一样,细心照料着宝贝们,可是,亲爱的宝贝,你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吗?并不是要孩子去承担什么,有时,一句温暖的问候就足以带来欣喜。
儒家经典《礼记》中说:“立爱自亲始。”就是说,培养仁爱之心要从孝敬长辈开始。是否懂得孝敬长辈,不仅仅是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个人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如果一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再去爱他人,爱祖国的。
某幼儿园一个6岁女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来客,就当着客人面揪住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小学的孩子是另一种情景:1997年春,一位母亲因丈夫遭车祸住进医院,动用了她三年级孩子的230元压岁钱,孩子发现后,硬要妈妈偿还,说:“她凭什么动用我的钱!”
中学生孝敬父母状况如何?一位母亲把饭菜做好后到人工湖洗衣,初二的儿子回家见饭菜可口,竟毫无顾忌地吃光。妈妈回家问为什么不等父母,儿子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几年前某市初一学生用刀捅伤父亲,民警问他:“你捅伤生父心里就不难过吗?”他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他批评我的下场。”一女生在校搞恋爱,因父母阻止,竟吃了近30片安眠药,并留下绝命书:“我的死是你们逼出来的。”
家长要想想,并让孩子也想想,这样的孩子还有人性吗?正常的人谁敢跟他们交往?谁都会说:“他对生父生母都那么残忍,就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这样的孩子不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一个不孝敬父母,对抗父母正确引导的人,伤害得最重的,首先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本人。
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
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那他骗人就骗的越厉害,他就越想从高呼声中捞取个人的私利。
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决不单是骨肉亲情的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为了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应从哪里入手呢?我觉得要从引导孩子做小事入手。一些父母总觉得一些小事无所谓,认为只要大事上孝敬父母就行了,因而忽略了教育。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在父母有病时端水找药或陪同就医;外出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先请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听从父母的规劝。孝敬,要孝就要敬;孝敬,要孝就要顺,因为孝比较抽象,顺则比较具体。即使父母、长辈有时批评过甚甚至委屈了孩子,也要引导孩子不用顶嘴的方式对抗,学会先顺父母和长辈的心,事后再平心静气地向父母及长辈解释。
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一点也不矛盾,只有良师益友才会引导孩子孝敬父母。大多数的孩子本性都比较淳朴善良,为人厚道,只是不懂该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引导正确得法,她一定会成为体贴父母、对爷爷奶奶恭敬有礼的好孩子。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父母就相当满意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能让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大家就觉得孩子非常孝顺了。这其实已经把孝敬降低到一般的文明礼貌了。
如何培养孩子真正懂得感恩,从心底关爱父母,并在平时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形成习惯,这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注意。
1.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现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中心,全家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在这样次序颠倒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很难发展出关心他人,孝敬长辈的好习惯。家庭犹如一个国家,需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活。所以,在一个家庭里,在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应当建立一种合理的秩序,即父母理所应当是家庭的领导者,孩子则需要尊敬父母,在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下生活学习。因此,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长,不能在家里无理取闹。
为了让幼小的孩子从小直观地理解长幼有序的原则,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训练不能忽视:比如在饭桌上,孩子必须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吃饭,而且要长辈先夹菜;家里有好吃的东西,长辈优先;看电视节目,需要征求父母长辈的意见等。
2.从小注重细节训练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
从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来看,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于他们律道德判断时期,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外面的世界。所以,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从生活细节入手,来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懂得感恩、富于爱心、孝敬长辈的孩子是在生活点滴中训练出来的。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和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细节要求。比如,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要求做到“回家主动和父母打招呼”、“为下班的父母拿鞋、拿衣服”等;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要求他们“父母回家主动问好,并帮助做家务”、“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尊重父母的选择,不耍小脾气”等。
3.父母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身体力行,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很容易发展出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在孝敬长辈方面,父母做比说更管用。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
有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里,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孝敬父母,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青春期女孩的教育问题
青春期的女孩,思想开始了变化,要想快乐地成长并不容易,有时她们会觉得父母总是看她不顺眼:批评她的衣服是奇装异服;责备她的发型太怪异;对她满口时髦词语感觉到很厌烦……所以女孩们也会像男孩子们那样出现叛逆的倾向。其实,父母没有必要在这些小事上对她们吹毛求疵,因为这样只会使自己与女儿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因此,对于这些事情,父母们要对女孩宽容以待,也可以说是宽严相济,因为这样不会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还可以给女儿更大的成长空间。如果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家长每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孩子也会有说不完的委屈。所以,教育这一时期孩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宽严相济,关注最重要的那些事情。
最重要的那些事情:“一定是与让女孩遵守道德、养成良好品质有关的那些事情。”所以女孩的家长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与孩子谈论性会更容易一些。因为青春期到来之后,对孩子而言,性话题就会变得很敏感。而在青春期之前与孩子谈论性话题,只是在谈论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孩子不会觉得不舒服,所以父母可以选择在孩子读小学高年级时与谈论他们青春期将会发生的身体变化。而在青春期来临时,父母可以在这段时间预备谈论他们将面对的约会和恋爱关系,这样就掌握了主动权,提早一步为孩子打好基础。
(2)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告诉孩子身体这些变化是一个美好的礼物。
这是上帝的祝福。父母为他们感到高兴,希望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这份礼物,以及帮助他们认识如何智慧地使用这份礼物。
家长应该对青春期的女孩说些什么呢?
1.关于身体的发育
与男孩子相比,女孩会早一至两年的时间经历青春期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