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女儿成为好朋友
现在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加上父母对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独生子女的父母,充当孩子同龄伙伴的角色。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所以,无论是从家长本身的义务上,还是从孩子教育的意义上,与孩子从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重要的,必须的。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身边有人看着,安全就好,却忽略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交流。其实从一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例如肌肤的接触、抚摸、拥抱、关注的眼神,都是交流的方式,因为除了语言的交流,我们和孩子还有身体的交流。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在交流中长大的孩子,智力发育良好,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自信友爱,亦会较少有孤僻性格,忧郁症的发病率也很低。调查证明,很多孩子青春期时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原因就是因为婴儿时期缺少交流。
很多孩子,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长大。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是不利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父母,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知冷知热的人也是父母,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们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陪陪孩子,和他们一起读书、画画、游戏。即使我们没有更多时间陪孩子,最好能给孩子找一个合适的看管者,一个能和孩子交流的看管者。我们可以尝试和照看孩子的人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和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样即使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也能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孩子只有一次童年,他们发育和成长的各种机会,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请珍惜孩子美丽的童年。
如果你问:“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将是:“知心朋友。”如果你问:“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还是:“知心朋友。”这一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朋友的愿望非常强烈、迫切,就让父母先做孩子的朋友吧,怎样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1.要给孩子时间
那些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的父母,基本都是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的。做游戏、画画、运动、做家务、旅游、聊天等等。当我们与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就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在同喜同乐中捕捉教育的契机。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就会被孩子在心理上接纳。如果不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度过,再怎么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可能都会很难。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很神秘的世界,只有打开疏通管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给孩子输入精神营养。想想看,如果有人让你坐下来,然后说“让我们谈谈,让我们成为朋友吧”,是不是很生硬,也很不自然?给孩子讲自己的故事是和孩子沟通的良好开始。比如:“甜甜,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2.认同孩子
准许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支持孩子的个人兴趣。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歌星,收集关于这个明星的资料、影碟。比如,女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讲述她的偶像时,妈妈如果说:“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经兮兮的。”孩子就会很没趣地说:“算了算了,不跟你说了,跟你没共同语言。”这个时候她希望妈妈分享她的喜悦。妈妈表现得没兴趣听,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好机会也就错失,孩子以后再有感兴趣的事情,就不愿意跟你说了。
许多父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后,就不能容纳、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念了。孩子都喜欢新潮、时尚、流行的事物,如服装、影视、音乐等。有些成年人看不上时尚文化,认为这些东西很浅薄,没品位,有的父母甚至不准孩子唱流行歌曲、画卡通,硬要孩子学美声、学油画。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兴趣,妈妈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指责。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妈妈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并在适当的时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见解,孩子就会在心里把妈妈当成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3.妈妈要平等地对待孩子
妈妈在孩子的心中应该是友好和亲善的,是温和而优雅的,尽量不要留下太严厉的印象。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委屈时,妈妈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宽容,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有一个女孩因为看演唱会透支了一年的零花钱,妈妈在她“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借钱给她,并帮她想办法用自己的劳动去赚钱。孩子觉得妈妈是自己真正的朋友。懂得帮助孩子,但不是指手画脚,更不要边帮忙边批评,否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妈妈也要对孩子说心里话,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好的关系不是溺爱是真爱,不是迁就是引导。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时,我们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观点,但一定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当然不是带着批评语气。然后把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因为很多事情得等孩子自己慢慢地体验之后,她才能理解。
4.不做高高在上的父母
有些父母信奉“威严式”的教育,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就该全听父母的。他们很少过问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若孩子做错了事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就算发现错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总是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
比如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她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她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作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生命来尊重。彼此间多交流、少命令。教她做任何事时应让她懂得“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而不仅仅因为要听从父母。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真为自己好,才会愿意把父母当作可靠的大朋友。
希望天底下的父母都能够做自己孩子的好朋友,那样你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很容易的,孩子和你的感情也会与日俱增的。
不要伤害女儿的自尊心
斯特娜夫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一个女中学生在倾吐成长的烦恼时,在写给妈妈的建议中说:“请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为人父母要听一听孩子发自心底的呼声!
自尊心是作为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尊严的高层次人员的一种基本素质。可是,不少家长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
有不少冲动型的家长,一见孩子做了什么淘气的事,或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马上火冒三丈,难听话接踵而至,没轻没重,动则还棍棒相加,说孩子“不打就记不住痛”,却不知道自己这样笼统地辱骂和否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长在孩子有了过错时,连骂带吓唬,显然,这些都是气话。实际上,饭照吃,腿也不会打断,回家晚了父母还到处去找。可是不管父母实际上怎么爱孩子,辱骂与吓唬孩子都是一种粗暴行为。对幼儿来说,遭到辱骂会感到紧张、恐惧、没有安全感,心理上会受到很大伤害,自尊心遭到践踏,产生自卑心理。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你可知道,这样做,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6岁的宣萱很怕和妈妈单独出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妈妈带小宣萱去小区广场玩,见到了琪琪妈妈带着琪琪在玩球。
“阿姨好。宣萱,来,和我玩。”一见到宣萱和妈妈,小琪琪就高兴地跑了过来。
“琪琪真乖。宣萱,你叫阿姨没有啊?你看看人家琪琪,还比你小一点点,就这么懂事了,你真得好好和弟弟学学,要不以后妈妈都不带你出来玩了。”妈妈说道。
宣萱跑去玩球了,两位妈妈一边看孩子玩,一边聊天。宣萱妈妈开始列举孩子的“罪状”:“宣萱可没有琪琪懂事,让她叫人她不叫,自己有个东西也不愿意拿出来和人家一起玩,一点也不懂事。”在一旁玩得高兴的宣萱转过来看了妈妈一眼,没有说话,而这边,妈妈仍然在和阿姨诉说着她的“缺点”。
离开时,琪琪恋恋不舍地说:“宣萱,明天还和我玩。阿姨再见!”而宣萱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说,这又惹来了妈妈一顿数落。
从这以后,妈妈每次说要带宣萱去院子里玩,宣萱都不像以前那么兴奋了,有时候甚至磨磨蹭蹭不愿意出门。这让妈妈很纳闷:以前这么爱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耍的宣萱怎么不爱外出了呢?
宣萱妈妈不但当着孩子的面说自己孩子不好,还不停地夸别人的孩子,这让宣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感觉很没有“面子”,所以,不愿和妈妈一起出去玩了。
很多妈妈都有过宣萱妈妈这样的做法:当着别人的面数落自己的孩子,并且夸赞别人的孩子。更有甚者,孩子在外面犯错误了,当着众人的面就训斥孩子。妈妈们可能觉得,称赞别人的孩子,可以让对方开心,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别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妈妈却不知道,这么做的时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且,尚缺乏健全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孩子,会认为妈妈更爱别的小朋友,而不爱自己。妈妈原本是想借助表扬别人的机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诱发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自卑和偏执;缺乏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进取精神;固执己见,用消极和敌对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安全感;走向孤僻,疏远和妈妈的关系,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还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一些父母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谈不上什么自尊心,但是孩子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在自己心灵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十分珍视自我。年轻的父母们必须处处注意这些“小事”,否则会严重伤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1.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竭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他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他去穿,父母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他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他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2.不做“唠叨”的爸妈
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只有放下长者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和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感觉与你没有距离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见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若你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这并不是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只要你能够耐心倾听并读懂孩子内心中各种各样的询问,孩子才会更加尊重你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否则,家庭互动形态就会比较僵化,缺少弹性,也就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和方法,孩子就有可能与你背道而驰。
3.父母应该学点心理学、教育学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细心关注。父母要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基础上,适时对孩子采取合乎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并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少走一些弯路,令孩子成长得更加健康。在这个以知识为主轴的时代,凡事讲求专业,做父母的不能只凭常识或过去父母教我们的那套经验教育子女,而需要对如何当父母的理论知识有多一些了解。
4.随时保护孩子的“面子”
孩子渴望被爱,被保护,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自重、自爱、自尊。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面子,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妈妈们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自觉会进行横向比较,怎么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弹琴呢,怎么人家孩子画画就那么好呢?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称赞别人的孩子而贬低自己的孩子,更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直接的伤害。也许孩子会觉得“我什么都不如别人”,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永久的伤害。正如故事中的宣萱,因为妈妈总是和别的小朋友的妈妈讲自己的“缺点”,宣扬自己的“过错”,宣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再也不愿意跟妈妈出门去玩。
所以,妈妈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在孩子当中使用横向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妈妈要赏识孩子,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面子。
5.不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爸爸妈妈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因此,在外人面前,只要不是非立即制止不可的错误,最好还是忍一忍,给孩子留足面子。但是要记住,不是过后就不了了之,还要“堂下教子”。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在没有外人在场时跟孩子沟通,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而一旦丧失了人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孩子便难得再有什么成就与作为,也就难有希望了。
尊敬的父母们可曾知道,你们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那些带刺儿的话,那些侮辱性的话,会构成对孩子的精神威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所以,年轻的父母应该切记:不要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让女儿保留自己心中的小秘密
一位上初中二年级的女孩,怕父母动她的抽屉,翻看她的日记和信件,便在她的抽屉最上面放了一张白纸,然后再在白纸上放一根头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