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孩子是哪种类型
有些孩子生来就有取悦他人的倾向。这种类型的孩子常会做些并非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或者放弃一些他们很想参加的好玩活动,只为了让别人高兴。
还有一种孩子往往冲动地对抗别人,或做一些会为自己带来麻烦的事情。他们也明白其后果有害无益,但一点也不以为然。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吗?在现实生活中你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针对孩子的不同类型,一下做出一些归纳,以方便你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
1.安全型
这样的孩子在母亲离开,让她单独留在这陌生的情境时,孩子会焦虑,甚至会哭。过了一阵子,孩子会渐渐安静下来,当母亲回来时,孩子张开双手,期待被母亲抱。母亲一抱,她就满足地在母亲怀中安静下来。过了阵子,她会再度去探索她的玩具世界。当实验者在孩子家中观察母子互动时,发觉通常安全型孩子的母亲都十分称职。她们都有十分敏锐的心,懂得适切地满足孩子身心的需求,需要被抚慰就安抚,需要空间去探索就给所需的空间。在这样安全的依附情境中,孩子能发展出安全感,也渐渐学会在焦虑时自我抚慰。
2.逃避型
这一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好像没有什么反应,英文说“Theyareascoolascucumbers”(看起来像黄瓜一样的凉)。事实上,当研究者在这些孩子身上装上生理反应回馈测试仪时,却发现这些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孩子,心里焦虑的程度更甚于安全型的孩子,只是他们学会压抑、否定,并隐藏自己痛苦的情绪。这些孩子在母亲回到房间时,并不像安全型的孩子会迎向母亲,他们不会伸手要母亲抱,也不期望母亲会抱他们。
研究者到逃避型孩子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时,发现他们的父母,可能因为事业繁忙,自身患有忧郁症或有其他情绪问题,平均起来较不会回应孩子所发出的种种“爱的邀请”。
爱就像食物与养料一样,没有它人就无法正常成长,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得到充分的注意力。
3.认知型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时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与孩子沟通要以理服人,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以大欺小,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的时候,可以用征求的语气说出来,比如:“娜娜,妈妈觉得这件事换种方式做会更好一点,你看呢?”或者“妈妈觉得这件衣服挺漂亮,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你的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认知型的孩子大多智能比较强,所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以先诉请,比如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之类的话。孩子看到妈妈虽然不开心却没有责怪她,就会自我反省自己做过的事,而且犯错后的抗拒心理也会相应下降。接下来妈妈说理就会顺利很多,孩子一般不会在狡辩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在语言运用上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要说比较能让孩子接受的话。
4.紊乱型
这一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去时惊慌失措,但却不像逃避型那样的纹风不动,也不像容易焦虑的孩子那样穷追不舍,他们没有应变策略,僵在那里不知要追母亲或是不追。母亲不在时,他们也不知对母亲该怎么办,该亲近她还是逃避她。有个孩子在母亲回来时,站起来,双臂张开要母亲抱,但双脚却不由自己地向后退避。这是一副极为传神的图画,刻画出孩子内心强烈的冲突。对他而言,母亲同时是他快乐与痛苦的来源,不亲近会孤单,一亲近却受伤,心中极需要母亲的爱,但那样的爱中却带有那么大的痛苦。没有母亲(或爱的对象)活不下去,有了母亲却要忍受痛苦,于是他在两难之中不知所措。这样心理受创的孩子大多来自暴力或病态家庭,家中充满痛苦与心理威胁。
不要剥夺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越勤,收获也越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在美国,最受人们喜爱的电视节目,是黑人笑星比尔主持的《孩子说出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的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又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很干脆的答道:“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说:“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他的票吗?”
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的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
比尔得意地说:“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决定换一个方式来拉选票,于是假装生气地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男人的手一片林立。比尔继续说:“请投她票的男人继续举手,不投的放下手。”比尔这一招果然厉害,很多举起手的男人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手放下。于是,看起来投她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比尔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了。”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意投我的票。”全场哑然,然后是掌声和惊叹。这就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这个小女孩的机智回答很好地体现出培养女孩独自思考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孩子所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1.孩子的冷暖不应该由父母来决定
有个叫豆豆的小女孩上三年级了,要到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
豆豆骄傲地告诉妈妈说自己能准备行李,然而出发前,妈妈发现她没带够衣服,而山里比市里要冷得多。豆豆拒绝再带衣服,妈妈也没有坚持。
两天后豆豆回来,妈妈问她玩得开心吗?她说:“我该听妈妈的,山里很冷。”妈妈问,下个月我们要去海南也带同样的衣服吗?豆豆想了想说:
“那不用,海南很热。”妈妈说:“外出前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豆豆说:“我知道了,我下次野营时应该先列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一样,这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人的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来“决定”,这个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给女儿一个机会,让她们在尝试中得到经验,在不断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与勇气,这是我们家长所必须要做的。
2.家长要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这对女儿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女儿太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比如:允许女儿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们的每一次保证等。
但是,我们生活中由于过分保护造成的无意识伤害比比皆是。电视上经常会放美国的家庭滑稽录像。小婴儿自己吃饭吃得满面都是,小家伙自己在坐便器上把厕纸拽得老长老长。这些都是非常外国化的镜头,因为很少中国父母会情愿搞成这个样子。美国妈妈认为: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立起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勇气容易多了。
父母不妨与女儿一起逛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和女儿一起阅读或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让女儿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才会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3.以商量的口吻培养女儿的能力
父母在与女儿相处或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对于已上学的女孩,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4.给女儿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它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动脑去思考问题,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利用一切时间向孩子灌输知识,家长讲,孩子听,单方面灌输,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这往往事倍功半,其实培养孩子获的知识的能力,比孩子装多少知识都要重要。比如,孩子有哪个字不会写,去问爸爸妈妈,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这个字应该怎样写,要告诉孩子:在学校老师应该教过你查字典,自己动动手吧,印象会更深刻。慢慢孩子就学会碰见不认识的生字,会主动去查字典的习惯了。
这样,孩子不仅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个性。经验告诉我们,爱不爱动脑筋是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帮助女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想象?“想”是动词。意思是要求我们努力去思考。“象”是形象、图像或画画的意思。简单地讲,想象力就是开动脑筋,在头脑中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幼儿期是大脑想象力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大脑的思维模式,并可永久保持,所以是孩子智力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因为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幼儿期的想象还常常与现实相混淆,但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特别是思维的发展,好奇心的关注点和表现形式也在发展,以好奇这种天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想象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不过,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不爱动脑子,想象力不丰富,的确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一些心理学测试中,大部分孩子常常一问三不知,性格的“幻想性”特征呈低分状态,造成“脑懒”的结果。
什么样的环境会导致孩子“懒脑”,没有飘逸的想象?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个研究很能说明问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迈克尔·施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的孩子与30年前的同年龄孩子相比,3-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已大幅度提高;而1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大幅度升高,相反要落后1-3年。原因是:
(1)学校密集的考试;
(2)经常看电视(只能鼓励孩子们的被动性);
(3)很多时间玩电脑,使他们不愿做对开发智力大有裨益的动手能力的手工活。
看来,孩子们出现“懒脑”现象,还不只是我们中国儿童存在的情况。
但因为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时又多“独生子女”,所以中国儿童的“懒脑”现象会更严重些。
有个孩子在同学中人缘不好,因为她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意见。久而久之,老师把问题反映到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姐姐说:
“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旧罢了。姐姐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能好好惩罚弟弟,以便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的习惯。可是父亲叫来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父亲对孩子的”怂恿“行为,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会害了孩子,孩子长大以后会变成满口假话的人。但是结果证明人们的这种担心是错误的,谁也没有料到,这孩子长大后成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就是达尔文。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进化论”。
细心的妈妈一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特别会想象:有时候,她会告诉你她就是哈利波特,有时候,她可能会告诉你她想和蓝猫一样去遨游太空呢!也许你会忍住笑,点头同意她的意见;也许你情绪正不佳,便否定他:“瞎讲什么,异想天开!”年轻的妈妈们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较夸张的想法,应该注意保护,千万不能横加批评,挫伤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也许孩子有时的比喻并不恰当,但父母应予以适当的肯定。
有一天晚饭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散步,忽然孩子兴奋地看着月亮说:
“妈妈,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像一只灯泡,妈妈忍不住大笑,因为从来不曾有人将月亮比成灯泡。孩子顿时愣在那里,她一定感到自己说了什么傻话。此时妈妈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年幼的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象?古人比喻月亮像一个明晃晃的铜镜,现在的小孩到哪里去见这样的镜子?如果妈妈今天对孩子说,月亮根本不像灯泡,它是一面镜子,孩子可能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想象月亮是其他东西了。
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孩子又注意到月亮,同样兴奋地告诉妈妈说,今天的月亮像个香蕉。妈妈这次微笑地点点头,说:“很好,今天的月亮弯弯的,非常像香蕉。”也许,妈妈的心里从来不曾认为月亮与香蕉有何相像,但今天经孩子这一说,哎,还真的有些像呢!
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多方法,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看:
1.利用神话和儿歌启发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