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神话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奶奶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也非常认同神话和儿歌的作用,她说:
没有风趣的人干什么都只论事实,排斥想象。他们甚至把圣诞老人和仙女从家里撵走。他们的这种干巴巴的生活态度也传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认为违反事实的传说和不合情理的儿歌等对孩子有害无益,他们更不懂得传说和儿歌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事实上,即使大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也是无趣的,何况孩子们。因此,从家庭里撵走圣诞老人和仙女,就如同撵走伴侣和抛弃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无情的。
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行为习惯方面,神话和儿歌同样会起到神奇般的作用。因此,斯特娜夫人非常重视利用它们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小维尼。她在书中有如下的记录:
我的家中不排斥仙女,我经常给女儿讲传说和儿歌,使她知道大自然是仙女居住的可爱世界,因此她从小就爱大自然。同时,她还从传说和儿歌中学到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和品质,如正直、亲切、勇敢、克己等。
由于孩子们来到人世间还没有多久,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在他们眼中根本没有善、恶、是、非的存在。给他们讲述传说和儿歌是让他们分清善恶的最好方法。斯特娜夫人还用这种方法矫正女儿的不良行为,巩固和发展她的一些好的方面。为了发展小维尼的想象力,斯特娜夫人不仅同女儿讲述已有的传说和童话,而且还让她看有趣的画儿,进而让女儿讲述自编的故事,并鼓励她把故事写成文章。为了发展女儿的想象力,她还和女儿各自交了一个想象的朋友,她写道:
我和小维尼各有一位想象的朋友,一个叫内里,另一个叫鲁西。当我们住在农村远离朋友们时,我们就请出两个想象的朋友,这样我们就可以4个人一起玩。所以小维尼任何时候也不会感到无聊、苦恼。令人可笑的是,有一次保姆说:“太太,你的女儿有些怪,好像是在和幽灵玩。”
2.利用绘画激发想象
图像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并鼓励孩子试着以此为基础画出来。
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孩子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其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们“想”得越多越好。
北京市一所小学就是一个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学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团来校观摩四年级的美术课。美术老师画了一只流着眼泪的小鸭子,让同学们以这只鸭子为主题,当场创作一幅图画。30分钟后,全班36名同学创作出37幅画,令日本教育家们大为惊讶,连连称赞:“中国的孩子太富有想象力了!”
孩子们都画了些什么呢?
《失去自由》:小鸭子被关在铁笼子里,望着一群高飞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泪。
《不准动!》:一个带着假面具的人正用枪口对准一只流泪的小鸭子。
《水污染》:小鸭子从被污染了的河里叼起一条小鱼,而小鱼只有骨头了,小鸭子伤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触景生情》:一只小鸭子呆呆地站在“烤鸭店”门前,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儿”,不禁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像这位美术老师这样教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
3.用游戏启发想象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给予关注。
游戏对儿童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
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积木搭娃娃床,用杯子当锅给娃娃做饭,用圆环做方向盘开汽车,用纸撕成条做面条等;还与小伙伴共同商议分配角色、安排活动。当孩子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也具体化了,孩子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犹太人家庭中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拣圆豆。方法是把绿豆、黄豆或其他圆形的、体积小的、颜色不同的物体混合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碗,让孩子从盘子里取出豆子或其他物体,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人不同颜色的小碗里,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辨别颜色、形状和大小来激发想象力。
有的父母因不了解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宫殿时。他们为了收拾屋子,往往不给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作品,这就无情地摧残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样做非常不对。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将来成为诗人、学者、发明家…4.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梦想,他们幻想自己的将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有的梦想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是孩子有想象力的表现。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讽刺孩子的梦想。正确的做法就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鼓励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于是,兄弟俩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动树枝,把弟弟从树上摇落下来。幸运的是,他被一根树权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弟弟抱了下来。
爸爸一边给孩子包扎伤口,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5.鼓励孩子多联想
联想,就是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毕加索有一辆废弃的自行车。有一天,毕加索对着这辆破自行车凝视了片刻,在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形象。毕加索把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的嘴巴,后部是牛的额头,车把则是两只牛角。
经过毕加索的重新组合,原先破旧的自行车有了新的意象,这个意象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与某个物体相关的一些事物联想起来,孩子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让孩子通过联想来提高想象力。
6.生活中善于诱导
(1)买上五六种水果,让孩子自己做水果拼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说不定能得最佳创意奖。
(2)今天让孩子做世界的主人(当然是他们自己的小世界),由孩子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必须昕孩子指挥,看看孩子是否有设计方面的天分。家具换一种摆法,换一种思维,或许能触动小孩子的灵感。
(3)买一块便宜的布料,由孩子自己动手裁剪,看看孩子心中的时装是什么样子的。
(4)少买电动玩具,多买一些能动手的玩具,最好母子能一起动脑设计玩具。给孩子一个可乐瓶和3个小时的时间,看看能变出什么诱人的新型超级玩具。
(5)星期天,妈妈做一次懒人,让孩子安排吃什么菜,喝什么汤(必须是家里从来没有这么搭配过的),想象一下是不是很美味?
(6)问问孩子,如果从今以后全是白天或全是黑夜,你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许多父母抱怨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充满了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有机会利用孩子开心、兴趣的时候,一点一点积累,让孩子以后在上课学习时再遇到这些内容就不觉得枯燥了。
注意以上几方面,会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让孩子收获自尊、自信,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主,感到求知是件快乐的事。
和女儿一起在书香的海洋中徜徉
平常在家里,大多数孩子不是玩玩具就是看电视,很少读书。原因就是年轻的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们认为看书识字要等孩子长大以后再教,其实不然。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孩子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们也知道,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最近心理学家发现,陪孩子一起读书有五大好处:使孩子情绪变得丰富;听话;率直、感性;帮助记忆词汇;增进母子亲情。
1.和孩子一起读书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读书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孩子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教育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一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是需要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的。我们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中除了适当的言传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身教。最好把读书当成一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习惯。读书时,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强迫孩子来读书,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去引导。让孩子感觉读书是件很愉快的事,这样会使孩子终生受益的。
2.和孩子一起读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许多父母都已经在家里为孩子实现了现代化,他们添置了电视、电脑,孩子们的兴趣也转向了那些机器而忽视了和家人来往,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很不利。
陪孩子一起读书,可以走近孩子的心灵,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们经常会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与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恰恰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有效手段。
3.和孩子一起读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智力环境
图书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越早接触图书,就会越早的学会使用抽象的语言符号,也就能用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理解更多的东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越早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越广,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也越好。
阅读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
时下,陪孩子读书的家长越来越多。怎样陪孩子读书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让孩子认真看画面,也可以提出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对相应的某个画面进行小结性的讨论,通过这个画面让孩子对文章有自己的简介和感悟,这对孩子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的丰富作用。
2.建立符号与语言的对应关系
引导孩子注意画面的页码,文字的位置和顺序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图画符号和语言的对应关系。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反映出这个问题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上小学一年级的菲菲有一天回家跟爸爸说,学校兴趣小组要交275元钱。爸爸笑着说:“可以啊,可是我的口袋里只有136块钱,你若是能算出还差多少钱,爸爸马上管你妈妈要剩下的那半钱,你要是算不出,爸爸就没办法了,你就不能去上那个兴趣小组了。”菲菲一下就急了,因为她还没有学过百位数以上的加减法,她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算出来,突然菲菲说了声:“有办法了。”就跑到书架前,取下一本书,认真的翻了起来。她先把书翻到了275页,接着又把书翻到了136页,然后从137页开始,一页一页的数到275页,最后终于算出还差139元钱。爸爸也依附了诺言,把兴趣小组的钱给了菲菲并大加的表扬了她。看来,看书不仅可以多获得一些课外知识,使其知识面广一些,对教育孩子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阅读后进行交流
学会思考至关重要,应该从开始阅读起就培养。孩子还在听故事的时期,家长就可以在讲完故事之后提一些,诸如“你喜不喜欢小红帽啊?
为什么啊?”“你觉得小山羊和小白兔哪一个更聪明啊?”“如果你是老山羊你会对小山羊说些什么啊?”“爸爸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不好,我们给它改一改好不好啊?”之类的问题让孩子学习简单的评判和思考。也许孩子一开始不会说,这不要紧,孩子不会说家长总应该会说吧。通过家长说自己的看法,孩子也就逐步学会说出自己的观点了。需要注意的是:提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事实,也不是非要分出谁是谁非,重要的是孩子说出了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对人物的评价。
所以,在和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苛求对知识的积累,以免孩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读书之后的交流应该是非常随意的,不要正儿八经的一问一答,可以像平时聊天一样自然,你可以把读书之后的交流称为“聊书”。
在书的海洋里,孩子领略到了匹诺曹的诙谐有趣;走进了小兵张嘎的那个抗日年代,激起了无限的爱国热情;听到了丑陋敲钟人的沉重钟声。告诉女儿:你拥有的这些等同于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这将是你无限的财富。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世界上有天才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