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人生的旅途中,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聪明了。遇到寒冷酷热,聪明的人逃开了;笨的人亲身尝试,却意外的在寒冷酷热中成长。笨的人逐渐认识到:“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所以说勤奋才是孩子今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感到自信和自豪。所以,孩子都愿意别人夸她聪明,甚至有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朋友的面前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却拼命学习,从而保证良好的学习成绩。一样一来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争相效仿,导致了很多孩子不努力学习。
那些被称为聪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数看成是自己聪明所得,一遇到挫折就很容易灰心,且不愿意也不敢接受心的挑战;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更愿意做出新的大胆尝试,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们做好。
所以,父母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她聪明,而是鼓励她刻苦学习。
玛丽小的时候学东西比别的孩子“慢半拍”,为此,她的父母非常苦恼。玛丽上小学了,就在父母都认为玛丽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的时候,玛丽却带回了一张100分的试卷。这是一张数学测验的试卷,上面被老师画满了红色的勾勾。
“这是你的试卷吗?”爸爸吃惊地问玛丽。
“当然是我的,上面有的名字啊!”玛丽自豪的对爸爸说。
“玛丽真不错,告诉妈妈你是什么考出这么好的成绩的?”妈妈问道。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我的老师,老师再讲一遍我就懂了!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做的题,我就把老师讲的课再复习一遍,不会做的题也就会做了。所以考试的那些题目我都会做,就考了100分。”玛丽高兴地对妈妈说。
听了玛丽的话,妈妈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虽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聪明,却如此好学和勤奋。
“玛丽真努力是我的好孩子!”妈妈含着眼泪说。
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表达她的观点:在一个学校或是班级里,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努力的,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不算聪明却非常努力,从来都不是因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勤奋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她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要始终记住自己一句话:“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只有让女儿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嘉奖,进而明白一个道理:
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勤奋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环境造就“天才”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现代教育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这是由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孩子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孩子重要的生存条件。成人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关爱和自由的环境。
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需要得到关爱是因为她需要安全感。蒙台梭利说,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可以说,爱是孩子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也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基础。
娇娇有两个哥哥,她是最小的而且还是家中的独女,自然备受爸爸妈妈的疼爱。当然,两个淘气的“萝卜头”之后,有一个贴心乖巧的“小棉袄”,谁不怜惜。可娇娇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期盼的那样成为“淑女”,还未等真正长大,就融入到与两个哥哥的“混战”中。开始面临的是两个哥哥的招惹和挑衅,以哭声来保护自己,后来学会了拉帮结派,耍奸使坏,再后来与两个哥哥玩爬墙头摘葡萄、折纸弹头打枪等男生游戏。妈妈常感慨说:“这个姑娘怎么一点也不‘淑女’”?也难怪,娇娇的父母那时上班很忙,平时只能让孩子们自己去“野”,没人给她扎蝴蝶结,没人给她梳小辫,当然更没有音乐和艺术的熏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她,能自然变成个“淑女”就怪了!
娇娇的父母虽有良好的愿望,希望她是个贴心乖巧的“小棉袄”,可他们为娇娇预备的环境正好相反,环境塑造人,再美好的愿望,也抵不住环境的熏陶。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批刚出生的婴儿分成3组,分别放在可以利用枕头,记录头部活动情况的床上:第一组,只要婴儿头部在枕头上动一次,放在他枕边的玩具就会旋转一次;第二组,玩具与婴儿头部的活动无关,只是隔三、四秒会自动回转一次;第三组,无论婴儿头部如何活动,玩具总是固定不变。三四天后观察发现,第一组婴儿会很明显地发出高兴的声音,头部的活动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非常愿意躺在床上,而后两组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变化。第一组婴儿为什么会有明显地变化呢?这是因为只要他动动头部,环境就会起应答性变化,他得到了“自己能够改造环境”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激励下,孩子活动的兴趣增加,能力也相应提高。这个试验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就像蜥蜴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孩子成长需要哪些环境,父母又该如何给孩子建设一个有利成长的环境呢??
1.人际环境
家庭是孩子涉及人际关系的最初的课堂。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她。一家人要做到互相关爱,分工劳动,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家人还要互相赞美良好的行为表现,运用礼貌语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经常开故事会、朗诵会、运动会,表演各种节目,还可请亲戚、朋友、小伙伴来家里玩,尽情享受亲情和友情。
2.智慧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科技百宝箱、大地图、地球仪、科学实验器具,再给孩子一个植物园、动物园就更完美了。生活环境要整洁优美,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美丽的风景画,优美的书法作品,“好宝宝表扬栏”更对孩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当然别忘记给孩子设立一个锻炼身体的环境,如沙包、由球等。
一家人要经常读书、讨论,一起动手做玩具小实验,并不断鼓励孩子。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设立20分钟的“静悄悄”时段,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专心做事情,不说一句话,事后评定孩子列和学的成绩。
3.意志环境
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定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比如孩子以后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当孩子逐渐长大,还要教给她怎样用钱,怎样节约,怎样存放,鼓励她买书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让孩子学着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终生难以磨灭,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应少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关系。
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关心时事形势、热爱科学、爱好音乐文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注重文化修养、语言文明等。对不文明的东西,父母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在这些方面父母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能力造就智力,
和女儿一起DODOLOOK吧
现在很多地方的中考都要加试理化的实验操作,这主要就是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许有的人认为背背实验步骤就可以了,其实这个不是光靠背操作步骤就能解决的,没有那么简单。很多孩子平时背得很熟,可是一到了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很多毛病,笨手笨脚,丢三落四。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总是做不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可能会埋怨平时的实验课少,实际操作训练少,这也许是一个原因,但是为什同样在一起的同学,有的就能操作的很熟练呢?其实实验课的动手能力不是仅仅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来的,有很多是通过日常的生活锻炼出来的。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一位专家在他的博客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说得刻薄些,这恐怕是连许多动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鸟一圈圈地领着小鸟飞行,大鸡一次次地领着小鸡捉虫。这不就是教育吗?但是,后来,大鸟大鸡进化了,变成高等动物了。它们决定学习高等动物的榜样——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把小鸟小鸡十几年关在学校里,让它们坐在那儿听飞行课和捉虫课,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听得昏昏欲睡。后来终于有了个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师,小鸟小鸡们听得脸上有了笑容,但飞行呢?捉虫呢?
依然不会……终于毕业了,小鸟小鸡离开学校后,发现还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飞行和捉虫的本领。”不让孩子去做,什么都等于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小毛病,这些小毛病让孩子和家长都很头疼,却难以解决。其实,很多问题,都同儿童时期动手能力的欠缺有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后,马马虎虎的,丢三落四,不是忘了带课本,就是忘了带作业,这个毛病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考试时不能认真审题,丢掉很多不该丢的分数。从此,马虎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要克服的大问题。其实,同前面我们探讨的很多问题一样,任何体现出来的问题都不只是单一的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很可能是几种因素的混合作用,马虎我们在后面还会有论述,不过,本章节,我们只讨论造成马虎的一个因素,就是动手能力和马虎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关系。
婷婷从小就很优秀,学习成绩更不用家长操心,很轻松就可以名列前茅。中学时,婷婷考到了北京实验中学,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孩子中,婷婷依然算比较优秀的。不过婷婷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个小毛病,就是不仔细,考试时,常会因为马虎而丢分。当然不只在考试时不仔细,马虎的习惯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可是不论是婷婷还是家长,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女孩子大大咧咧点好,太仔细了难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现代的优秀女孩子嘛,当然要大气一点。婷婷就这样在实验中学读了六年书,经常会有老师指出她的马虎,不过婷婷从未把这个意见放在心上,马虎不就是小毛病吗,自己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快,婷婷就要参加高考了,高三的一年过得很紧张,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让婷婷和家长都倍感压力。实验中学每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考入清华和北大,作为中国顶级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他们眼里,中国只有这两所大学,其余的学校都是不值一提的。婷婷的目标就是北大,别的学校她连想都没想过。可是模拟考试的情况,让她意识到了麻烦,每次考试,婷婷都会因为马虎丢10分到20分。
关键时刻,马虎成了婷婷非常头疼的问题。
婷婷的班主任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指出,马虎并不仅仅如大家想象得那样,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马虎反映了
能力上的缺陷。一般来说,除了态度上不重视会形成马虎,动手能力差的孩子,马虎得更多,由于孩子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各个器官发育不均衡协调,手、眼、口、脑中有一项超前或滞后,都会出现错误,造成马虎的假象。大一些的孩子,还会由于对所学的功课不熟练,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一般,对习题特别生疏的,不容易马虎,因为对知识还没掌握呢,特别小心仔细。对非常熟练的东西也不容易马虎,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写对的,很难犯错误。只有半生不熟的才容易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题目一点都不难,可实际上自己又不是很好地掌握了,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总之,马虎不是小心就可以纠正的小问题,马虎是因为学习上的不彻底,知识点理解不够细化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马虎的孩子一定都是很少动手的孩子,要么是不动手做家务或手工,要么就是不动手做习题。
婷婷的妈妈恍然大悟,自己这些年对婷婷的确照顾得无微不至,婷婷从未做过家务,甚至连自己的内衣袜子都没洗过,每天晚上妈妈要把水果切成适合的小块,插上牙签,女儿才肯吃;刷牙时,要事先给婷婷准备好漱口水,把牙膏挤好……自己希望婷婷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不被别的事情分心,没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种无微不至,剥夺了婷婷成长的机会。婷婷发现自己的问题太晚了,晚到她没有时间来纠正自己,最终,她没能如愿进入北大。
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