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臣名儒家训
4380700000136

第136章 孙奇逢家训(2)

汝幼年理家务,吾虞其废业也[1]。然陆象山当家三年[2],自谓学问长进。米盐零杂,至细碎矣,综理有道,便是学问。至长幼尊卑,内外男妇,情性不同,好恶各异,黾勉有无[3],能得其帖心输意[4],此非仁至义尽者不能[5]。志气从此立,学问从此充。虚心实体,当自得之。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虞:忧虑;担心。

[2]陆象山:即宋代思想家陆九渊。曾还乡居贵溪之象山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

[3]黾(m佾n)勉:尽力;努力。

[4]输意:表达真意。

[5]仁至义尽:原意谓报答有功于农事的神,后表示对人的爱护、关怀、帮助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译文】

你年纪很小就料理家务,我担心你会荒废学业。但是宋代思想家陆九渊当了三年家,自己认为在学问方面很有长进。对于柴米油盐之类的细碎事情,综合料理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学问。至于年长的、年幼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里里外外,男男女女,情感性格各不相同,喜好厌恶各有差异,有的勤勉有的懒惰,要使得他们安心遂意,如果不对他们表示爱护、关怀、帮助并尽心尽力就不能做到。志气也从此立下了,学问也从这里得到充实。使自己更虚心,使身体更结实,这应当是自己所能得到的东西。

【评析】

孙奇逢在这篇家训中仍是阐述治家的重要性。确实,像过去那种大家庭,几十号人,柴米油盐,都要协调好颇为不易,也确是一门学问。

做人不能看不起贫贱

【原文】

颜子裕为邦之略[1],而箪瓢陋巷[2];原宪釜甑生尘[3],而辞禄九百。总因富贵是人之性命,紧说着不处,人只是欲;贫贱是人之仇敌,紧说着不去,人只是恶。贫贱原与道近,做圣贤全在此处体验。孔颜造下这局面,要入此门,嫌贫贱不得。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颜子:春秋鲁国学者,孔子学生。

[2]箪瓢:喻生活简朴。箪:食器。瓢:饮器。

[3]原宪: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传说蓬户褐衣蔬食,不减其乐。

釜:一种锅。甑(z侉ng):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

【译文】

颜回很懂得治理国家的谋略,却一箪饭、一瓢饮住在陋巷里;原宪家中的锅子等器物都生了尘土,却辞掉九百禄金。这都是因为富贵是人的性命,总是说着而未能处在富贵之中,人们只是想着;贫贱是人的仇敌,总是说着未能甩掉贫贱,人们只是厌恶。贫贱原本与道相近,要做圣贤的人全都必须在这里体验。孔子、颜回他们造成了这个局面,想要成为这一类人,就不能嫌弃贫贱。

【评析】

孙奇逢认为,贫贱原与道相近,因而要想得道成才,必须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像颜回、原宪一样,鄙弃富贵甘愿过贫贱的生活。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乏逆境成才之例,其中逆境也就包括了“贫贱的生活环境”。

不可见人有不是

【原文】

人生第一吃紧[1],只不可见人有不是。一见人之不是,便只是求人[2],则亲疏远近,以及童仆鸡犬,到处可憎,终日落坑堑中矣。臣弑君[3],子弑父,亦只是见君父有不是处耳,可畏哉!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吃紧:紧张。

[2]求:苛求。

[3]弑(sh佻):古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译文】

人生中最重要的,只是不可以看到别人有不是之处。看到别人的不是之处,就会老是苛求别人,就会无论是亲近的、疏远的人,还是小孩、仆人甚至鸡狗之类,到处都觉得可恨,整天陷在恨人的泥坑中了。大臣杀害君王,儿子杀害父亲,也就是他们只看到君王、父亲有不足之处罢了。这真可怕啊!

【评析】

孙奇逢认为心胸狭窄、缺少教育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唯独自己十全十美。这种人老是觉得人人可恨而独喜自己。这就必然会导致家庭、亲友乃至一个集体甚至社会的尔虞我诈,分崩离析,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要多看人家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一个和乐融洽的社会环境。其实,那种对周围环境和所有人都挑剔或看不惯的人,自己也是十分苦恼并且活得很累的。

人应安守本分

【原文】

本分二字殊难尽。子臣弟友而求其能,皆本分也。谁能尽此本分者?

尧舜周孔[1]。于本分内不能增得一毫。增一毫于本分内,便多一毫于本分外。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尧舜周孔:指的是黄帝时代帝王尧,号陶唐氏,名放勋;黄帝时代帝王舜,有虞氏,名重华;周公,西周臣、政治家;孔子。

【译文】

本分这两个字很难说尽。儿子、臣民、弟弟、朋友能做到他们能做之事,都是本分。谁能够完全尽到他的本分呢?只有尧、舜、周公、孔子。

在本分之内不能增加一点点。在本分内增加一点点,就在本分外多了一点点。

【评析】

孙奇逢认为本分是天生的。因而将你能做到的事尽量做到,就算是尽了本分。这种观点有浓厚的宿命色彩,但在要求人们安守本分,恪尽做人的职责方面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应尽力讲求约束二字【原文】

眼界欲宽,胸襟欲廓,而得力着手处,却要枯寂收敛[1]。约则鲜失,愿尔曹共讲求此义。大得却须防大失,多忧原只为多求。此语可作约字注脚。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枯寂:枯燥寂寞。收敛:约束身心。

【译文】

眼界要放宽,胸襟要开阔,但在着手、用力的地方,却要耐得住寂寞,有所约束。有了约束就会很少失误,希望你们都讲求这个含义。得到很多同时却必须防止失去很多,过多的忧虑原本是为了求得更多的东西。

这句话可以作为“约”字的注解。

【评析】

孙奇逢认为,看得要远,想得要多,但做起来却要从低处起步。这对于充满幻想却又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年轻朋友来说,是有启迪意义的。

读书人也要懂得耕作之理【原文】

汝三人学稼[1],吾虑不明习此事而小视之也。

舜耕历山[2],伊尹耕莘野[3],孔明耕南阳[4],此是何等勋业[5]!孔子于樊迟[6],何鄙而小之,此中道理甚活,正不相悖。舜、尹躬耕时,浑身备礼义信之用,故能升闻发迹。孔子大道为公[7],正欲偕及门[8],共兴东周,纳斯世斯民于凿井耕田,家给人足,岂区区以百亩之不治为忧哉!今日寄居苏门[9],不耕无以为养,且无以置吾躬也[10]。

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况负薪挂角,古人何尝不兼尽于一身?吾老矣,此躬不力,望汝等并耕不怠。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稼:耕种;种田。

[2]舜:传说中上古帝王名。历山:山名,舜曾耕于此。

[3]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莘野:有莘国之原野,伊尹曾耕于此。

[4]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蜀人。南阳:地名,即今河南南阳市,诸葛亮曾躬耕于此。

[5]勋业:功绩事业。

[6]樊迟:春秋时鲁国人(一说齐人),字子迟,孔子弟子。

[7]大道:大道理。《礼·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指常理正道。

[8]及门:后称受业弟子为及门。

[9]苏门:山名。

[10]躬:身体;亲身。

【译文】

你们三个人学习耕种,我担心你们不明白学习这件事的意义而小看它。舜帝在历山耕种,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孔明在南阳耕种,这些是多么伟大的功绩事业!孔子对于樊迟,为什么很鄙视、看不起他,这中间的道理有多层,不与前面的道理相违背。舜帝、伊尹亲治农事的时候,浑身具备着礼、义、信,因此能声名远扬。孔子讲究天下为公的大道理,当时想偕同他的受业弟子共同振兴东周,将当世的人民纳入凿井、耕田等劳作之中,使家家丰裕,人人富足,难道会因区区百亩之地没有治好而担忧吗!现在寄住在苏门这个地方,不耕种就没有东西来养活自己,而且没有地方安身。不耕田,就没有什么来帮助读书,况且负薪识字,挂角读书,古代的人又何曾不是耕、读兼于一身呢?我老了,身体已无多大力气,希望你们齐心耕种不要松懈。

【评析】

孙奇逢强调,读书固然重要,然耕种也不可或缺。因此他主张效法古人,耕、读“兼尽于一身”,这话很有道理。

与人为善最重要

【原文】

学不长进,病在不虚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1]。人之取善,岂有定方?

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臧获之智[2],皆当取之,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俗学[3],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生之路,德何由进?业何由修?所谓自暴自弃也[4]。尔等以文会友[5],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7],而非二事。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

[2]臧获:奴婢的贱称。

[3]曲士:寡闻陋见的人。俗学:世俗流行的学问。

[4]自暴自弃:泛指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5]以文会友:通过文字交结朋友。

[6]雕虫小技:对仅工辞赋者的贬称。亦作文士自谦之辞。

[7]本末:主次;先后。

【译文】

学业没有长进,病因在于自己不虚心。像舜、禹那样的圣人,仍然注意观察,乐于善事,拜谢善意的指教;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仍有四个师友,六个侍从;像颜回这样的贤人,仍能向无能之人、寡德之人请教。人们要获得善行,难道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吗?有善行的地方,即使是路上行人的话语,奴婢这类人的智慧,都是应当吸取的,从别人那里获取又施与别人,因此作为君子再没有比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寡闻陋见之人以及庸俗学问,都只喜欢听别人的表扬,不喜欢听别人指出过失,于是自己关闭了获取善行的大门,也阻断了别人乐于告诉自己的道路,德行从哪里长进?学业从哪里提高呢?这就是所谓自甘落后,不求上进。你们通过文章结交朋友,正是长进德行提高学业的时候,不要只是做些书生才做的雕虫小技。通过文章结交朋友,通过朋友辅佐仁义,文章与仁义有主有次,而不是两码事。与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必须首先要虚心。至于听到他说的话,与自己的情况有不对的地方,应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思考后仍不对,又必须平心静气,与他互相商量,唯恐自己的看法没有节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那么就不会不受到良师益友的好处的了,这才是长进德行提高学问的实际工夫。

【评析】

俗话说:“火要空心,人要虚心。”对于一个人德行、学业的长进来说,虚心尤为重要。孙奇逢强调,善到处都有,关键在于要虚心纳善,不耻下问。

不学无术的人最可叹

【原文】

些小得意与些小失意而遂改其常度者[1],固是器识之小[2],正缘不知学之故。不学墙面[3],人生不幸,莫大于是。尔今日立身之始[4],须有一段抵挡流俗之志。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常度:平时的态度。

[2]器识:度量见识。

[3]墙面:谓如面墙而立,目无所见。喻不学无术。

[4]立身:谓树立己身。

【译文】

一点点得意与一点点失意就改变平时态度的人,固然是由于度量见识小,但主要是由于不懂得学习的缘故。人生再没有比不学无术更为不幸的事情了。你现在开始树立己身,必须有一段抵挡流俗的志气。

【评析】

不学无术乃人生之大不幸。孙奇逢在这篇家训中着重强调了学习对于立身的重要性。

知耻才能上进

【原文】

行已有耻,对无耻而言也;狷者有所不为[1],对无所不为而言也。贤不贤之分,岂相远哉?夫无所不为,正是其无耻处。故孔孟每提一耻字[2],以激励人。知所用耻,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狷(ju伽n):拘谨,有所不为。

[2]孔孟:孔子和孟子。

【译文】

做事情有羞耻心,是相对于没有廉耻心而言的;拘谨的人有些事情不敢去做,是相对于没有什么不敢去做而言的。贤良与不贤良的区别,难道相距很远吗?没有什么不敢去做,正是他不知羞耻的地方。因此孔子、孟子常常提及一个“耻”字,用来激励大家。知道羞耻的地方,则有的地方不如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忧虑了。

【评析】

孙奇逢认为,懂得耻辱是激励人的好办法。懂得耻辱,就会“有所不为”,因而也就能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应以廉洁二字律己【原文】

尔祖宰武城[1],归里之日[2],仍以馆谷偿负债[3],尔祖母尔父,俱不免于饥寒。闻者见者,莫不怜之。鹿忠节公独爱而起敬[4],谓非古之廉吏不至此。吾家沐阳公,以廉吏起家,尔祖能绳其武[5],我辈俱得为清白吏子孙,较以金帛田宅遗后人者荣多矣!尔祖常语余曰:“沐阳公一任,止受新生公宴轴二匹,弟今日仍觉于先德有愧也!”惟自觉有愧,始无愧耳。

留余忌尽,天之道也。当常处其不足,以为可增可加之地,若增无可增,加无可加,立刻索然矣[6]。为尔计,要安分耐穷,教子弟读书,不失礼于宗族乡党,法祖在此,立身在此。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宰:邑宰,某一邑的长官。武城:县名,属山东省。

[2]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泛指乡里,家乡。

[3]馆谷:在馆共同生活,引申指塾师授徒的收入。

[4]鹿忠节公:清臣,河北定兴人。

[5]绳:继承。武:足迹。《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6]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译文】

你祖父任武城县的长官,任满回家乡的时候,仍然用学馆收入来偿还所负债务,你祖母、你父亲都不免受饥挨冻。听说和看见这些情形的人,没有不怜惜同情的。鹿忠节公独独喜爱并肃然起敬,说如果不是像古代的廉洁的官吏是不会到这种地步的。我们家的沐阳公,以做廉洁的官吏起家,你祖父能够继承他的风范,我们都能成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比起那些以金银、田地、房屋留给后代的人来光荣多了!你祖父常告诉我说:“沐阳公在任时,仅只接受了新生公两匹宴轴,我到今天仍觉得有愧于祖先的德行。”唯有自己觉得有愧,才能开始做到无愧。做事要留有余地,切忌全部做完,这是自然的法则。应当常常处在不满足、认为可以增加的地步,如果增没什么可增,加没什么可加,立刻就会索然无味了。为你考虑,要安守本分,耐住贫穷,教育子弟读书,不要对宗族乡亲们失礼。效法祖先是这个道理,树立己身也是这个道理。

【评析】

为官从政,“廉”很重要,但是要真正做到廉洁自律是很不容易的。孙奇逢认为首先要安分耐穷,做事要留余忌尽,落得清白,才能无愧于先德。

不要自暴自弃

【原文】

孟子深戒暴弃者[1],谓非人暴之,乃自暴之也;非人弃之,乃自弃之也。暴弃不在大,亦不在久,一言之不中礼义,一事之不合仁义,即一言一事之暴弃也。行庸德[2],谨庸言,终身慥糙[3],方得免于自暴自弃。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

[1]暴:欺侮;糟蹋。弃:抛弃;放弃。

[2]庸:日常的。

[3]慥(z伽o)糙:诚实貌。

【译文】

孟子对言非礼义、背弃仁义等行为非常戒备,他认为不是别人糟蹋自己,而是自己糟蹋自己;不是别人背弃自己,而是自己背弃自己。糟蹋、背弃不在于事情大,也不在于时间久,一句话不符礼义,一件事不合仁义,就是一句话、一件事的糟蹋、背弃。施行日常的道德,谨慎日常的言语,终身诚实,才能够做到不自暴自弃。

【评析】

这篇家训阐述了自暴自弃的表现及免于自暴自弃的方法,强调不要自暴自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教益的。当然,对其中包含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我们也应加以批判。

应诚心听从别人的直言规劝【原文】

朋友谏诤[1],须求有济[2],不可自谓直谅[3],令人有难受之实,徒贻拒谏之名[4]。忠告善道犹后[5],积诚而动,自令人不忍负。不信[6],未可轻言谏也。

——节录自《孝友堂家训》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