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在炎热烦闷的暑假中,给我快乐最多的则是网友。
以往,当我一人在家的时候,不是写作,就是看一本本发黄的旧书。最多到了中午时打开电视看上十分八分的电视节目。大概从六月份起,我有了自己的QQ号,渐渐地,我有几个自己的网友。
我不太清楚网上的状态和游戏规则。只听人说,在网上都用昵称,年龄也是随意写的,地址也未必是真的等等。我如法炮制。起了一个昵称“玉子”。年龄注上20岁。地址干脆就没写。刚上网,只要有人跟说话就可以,不论年纪大小。可是第一个和我对话的男孩还没谈两句就说:你说得太深了,我很自悲。以后陆续来找的也都是一些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新鲜感过后,就是面对这些男孩不知该说什么的僵持。渐渐地我才领悟:在网上聊天同面对面聊天一样,必须阅历相当、学识相近,才会对生活有共同的感受和认识。于是我在个人资料中加上说时:三十岁以下者请勿打扰。以后,虽也有自言成熟要与我聊天的,可是小男孩却少了,多是一些三十左右的男士。
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吧,在网上,同性是不找同性聊的,所以,在我的网友名单中,除了大学时同宿舍的好友东东,其余的都是男士。什么流星雨啊、雾都啊、雨桐啊、只爱陌生人啊等等,基本都是三十左右成熟的先生。
也许是在现实中,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里距离却越来越远的原故,人们渴望交流,找回在滚滚红尘中失去的自我,而网络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期待。人和人的空间距离很远,可是心里距离却容易拉近。聊过三两个小时,就可成为似乎相识甚久的老朋友。同时,它的虚拟性,可以让人忘记自己社会角色,展示充满人性的真正的自我。
我有两位很聊得来的网友,一位是流星雨,一位是之远。流星雨是我刚上网时遇见的一位勾通得最好的朋友。他毕业于上海交大,在某个研究院担任领导。是一个很有修养又很成熟的人。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可是,由于最近要参加MBA考试,加之单位有大项目,一个多月在网上没见到他。可是,他却让我对网上聊天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过去偏颇的定势。正是因为在网上能遇见像流星雨这样的朋友,我才迷恋上了网络,才会有另一位投机的网友之远。我们第一次在网上相遇,就聊了三个多小时,如今,我们成了在网上经常见面的老朋友。今天之远留言让我给他写信,我欣然答应他的要求。我在给之远的信中写道:
自古以来一切有深刻思想,感情丰富的人,即便他脚踏布满荆棘的荒原,可是在他的心中仍会渴望有一片自己的蓝天,高悬着爱的梦想。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痴男怨女从三纲五常的深宫内苑里私奔而出——你的故事让我叹婉,也因此读懂了你内心的企盼。人生就是这样,相知相伴的路总是短促的,如一首简约的五绝;而叹息的长歌行才是漫长的,若割不断的思缕。正因如此,才见其弥足珍贵人生的偶然性和生活的必然性;生命欲望的无限性和社会道德的规范性永远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让人尴尬和无奈。并失去自我。
现在许多人喜欢上网聊天,大概就是因为它的虚拟性,可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真我,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
我很庆幸在繁杂网络世界,能与你相遇相知。我十分珍视这份交流的机会和情谊。也心存感激是的,我的确心存感激,感激这个变幻迷离的网络世界;感激那些在我寂寞无聊时陪我聊天的网友微风泛起河面的涟漪,漾起美丽而甜蜜的记忆,让祝福串成一首诗,开拓一片温馨的友情园地。地平线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机会极目远眺,往往被林立的高楼,甚至是路两边的夹道树遮住视线。而我们这个地方,又属丘陵地带,即便有时下乡躲开城市的喧嚣,也还找不到那个一览无遗,混沌苍茫的视角。
于是心中便有些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出生在那广袤的大草原,那样就可以怀着一颗颤抖的心,注视着那轮红日缓缓落下。
其实这样的感受由来已久。以前也见过一些文章里面,常常有人发表离开城市,回归自然的感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总感觉那并不适合我。我的周围是一群拥有上进心,拥有美好理想的生物,他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虽然很长时间,我都无法弄清楚他们究竟要做些什么,但我知道,离开,又能躲到哪去?血性与自然从来都不会人人具备,能邀上几个同伴就已足够了。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我只能静静地在这空落的城市里想念着你。在今天,当需要成为第一要义,甚至是它的原动力——欲望成为主宰者时,我知道,你的根基却从不曾动摇,宽容与博大,智性与神性,一切的光辉都隐藏在你的沉默里,所以,我依然在凝望远方,那片阳光落下的地方。
愿你生命的火炬长明不息,愿这灿烂的火光照亮你的人生旅途。新的航程浪漫派作曲家肖邦的作品一向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肖邦的作品从体裁到版本我收藏的都比较全。这些唱片通常都是国外一些大唱片公司录的古典音乐上榜片,遗憾的是这些上榜片没有一张是中国人录的。从技术角度讲,不是中国人演奏不了肖邦,可讲到演奏肖邦作品的综合方面,就确实找不到肖邦作品的代言人了。因为民族的东西在一定范围是不好超越的,但民族的东西往往又是世界的。于是演奏肖邦作品的权威中就有了阿劳·波里承·瓦萨里、阿格里奇·里帕蒂,这些非波兰藉的钢琴家。对于中国是否也能出现这样的钢琴家呢?长久以来国内的爱乐者一直都在盼望这一天。
波兰华沙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台上那首辉煌的大波兰舞曲下行云流水般的从一个中国青年指下的钢琴中流淌出来,这个青年就是李云迪。2000年10月4日中国选手李云迪荣获了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这是令爱乐者多么激动的事!李云迪是继里居后又一个仅18岁就获此大奖的钢琴家。过去这个曾被许多外国人占有的大奖,在空了15年后被我们中国人拿到了!前不久,我终于买到了由德国DGG唱片公司录制的李云迪弹的肖邦的作品专辑。这也是DGG公司这家百年老店第一次为中国人敞开。说实话,像我们这些脑子里是鲁滨斯坦省普夫·科尔托,霍洛维茨的发烧友是很难被年轻人打动的,但李云迪的琴声做到了这一点。
李云迪生于重庆。90年代初拜但绍义教授为师。天资聪明的李云迪在但绍义教授细心的教导下琴艺突飞猛进。1995—1999年分别在美国和北京的钢琴比赛中获奖。这次在华沙获奖为他的钢琴事业又翻开了崭新辉煌的一页。
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包含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有进步青年的理想与追求。作曲家诗人般的气质,宁静与热情,华美与辉煌形成了这位“钢琴诗人”音乐独特的无法替代的美感。
弹好肖邦的作品不是件易事,因为肖邦本人就是个钢琴大师。弹好肖邦要有深厚的音乐修养又要具备高超的技巧。不理解肖邦的个性,不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能弹好肖邦的。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在东西方文化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商业时代,让他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一位160多年前的波兰作曲家,那是多么困难,可李云迪做到了这点。李云迪演奏的肖邦典雅高贵,大气磅礴。他指下的肖邦时而热情激昂,时而宁静优美辉煌,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音乐本质和他那颗满是孤独的忧虑矛盾的心。
这次李云迪在DGG录音的曲目包括奏鸣曲,波兰舞曲、练习曲、夜曲、那头曲5种体裁12首作品。这12首作品总体来讲演绎水平都很高。当然我们不能用鲁滨斯坦·科尔托的标准来要求衡量李云迪,因为相对这些宗师来讲,李云迪只是个孩子。他的技术,临场经验,心里素质还有很多不足,这点在央视三台的音乐会上已有体现。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中国肖邦的代言人,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技术和演出经验的提高与积累,李云迪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
朋友,我们是即将起飞的鸽子,愿你在新的航程里,登上那应属于你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