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年复一年,尽管欢乐中渗透着愁苦,但巴西人依旧眷恋不舍。我想,如果没有传播媒介的渲染;如果没有市街的灯红酒绿;如果没有少男少女挑逗的情趣;如果没有逃避痛苦的现实而去寻求宣泄内心不平的态势,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也就吸引不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个巴西奇妙的海滨城市,一睹节日的狂热风姿。
巴西“狂欢节”名扬世界,而巴西的“狂欢节”又以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为巴西之冠。
在“狂欢节”期间,商店和楼房张灯结彩,刻意装饰,五彩纷呈。人们纷纷从家里拥上街头巷口,一堆堆,一群群,载歌载舞。桑巴舞激烈的鼓点和歌声,更增加了夜晚的狂热。驼峰山上高达38米的耶稣塑像摊开双手,俯视着山下子民们的欢乐。
三天一夜的“狂欢节”中,巴西人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与愁苦,纵情享受80多个小时“黄金”似的日夜。
节期一大早,主要的街道陆续挤满了观赏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人群。人们登上大道边的看台,街道旁边人头攒动,几乎居住在里约热内卢的人都出来欢度这个节日。
伴着锣鼓声和欢呼声,由戴鬼脸面具的国王主持“狂欢节”仪式。他宣布:“‘狂欢节’开始。”紧接着,桑巴舞的歌曲此起彼伏,里约热内卢被淹没在一片沸腾的歌声和鼓乐声中。
由桑巴舞学校组织的游行队伍领头行进,后边跟着参加节目的男男女女。游行队伍由桑巴舞学校选出的皇后领头,再后是公主。皇后站在华丽的彩车上,身穿白色长裙,袒胸露臂,手持花束,笑容可掬,频频向群众飞吻致意,站在街道的观众狂呼鼓掌。
跟在皇后之后的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身着奇装怪服,各显风姿,姗姗而行。有的戴着假面具,扮作鬼怪,牛头马面;有的化装为神或古今名流,真是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在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夹杂在中间的少女们,她们个个妖冶迷人,头戴桂冠,插以彩色羽毛,头额围以银片的丝带,足腕套着挂有铃铛的银圈,一步一响。当步行到主要的看台时,她们便在歌曲的伴奏下,即刻跳起桑巴舞。她们一阵一阵地扭动腰肢、腹臀,风情万种,观众的掌声和口哨声也随之四起,锣鼓声也愈来愈狂烈。此刻,鼓声、歌声和呼叫声融成一体,其势惊天动地。
在游行队伍中也有踩高跷的,也有涂着各种脸谱的,也有三五个边唱边跳的。但凡经过观众而前,他们便跳得更欢更狂。
长达近万人的游行队伍,歌不停,舞不歇。在这个时候,观众忘却了忧愁和痛若,似乎来到了“人间天堂”。
站在路旁的观众向游行队伍掷彩色纸屑、彩花、花巾,几千个彩色气球飘向蓝天,把“狂欢节”又推向一个高潮。
美国首都华盛顿每年10月31日的“鬼节”,以其稀奇古怪、妖魔鬼怪的场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鬼节”是“万圣节”的前夕。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欧洲西部土著民族凯尔特人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早在罗马帝国西征以前,凯尔特人在英伦三岛和法国等地长期生息繁衍,他们迷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钻出来,因此在这个晚上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亲人的鬼魂前来享用,同时又在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鬼。他们自己也身披兽皮,头戴面具,打扮成鬼怪模样,围着火堆歌舞,尽情欢乐,直到深夜。这便是很早的“鬼节”了。
但是,今天美国的“鬼节”,和两千年前凯尔特人的鬼节比较起来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成了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尽情欢乐的狂欢之夜。在这一天,儿童们最开心,他们可以在家“合法”地撒娇耍赖,淘气捣乱,索取心爱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大人们只得暂时容忍,不加责备。他们除了可以在家耍赖外,还“有权”到别家去胡闹。晚饭后,他们成群结队随便到各家串门,主人们对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门外,还要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早已准备好的点心糖果之类拿出来,慷慨地招待他们。他们可以一边吃,一边拿,挑喜欢的往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塞。主人如果怠慢或招待不周,他们便有权搞恶作剧,闹个天翻地覆。这一天,人们全部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争奇斗怪,把自己化装起来,蜂拥前去参加晚上的化装游行和舞会,并且尽情狂欢,直至深夜。
如果说圣诞树是“圣诞节”的标志,那么“南瓜灯”便是“鬼节”的标志了。每当秋高气爽,“鬼节”临近的时候,如果你到美国的农村去旅行便可看到公路旁小摊上一堆堆赭红色的老南瓜。购买者买他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制作“鬼节”的“南瓜灯”。制作“南瓜灯”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只要将南瓜顶部切掉,掏空瓜瓤,在瓜面上镂空出眼鼻嘴耳,瓜内点上蜡烛就成了。家家户户门口放上盏“南瓜灯”,据说可以吓唬魔鬼,使他们不敢进门。
玉米的故乡在拉丁美洲,但它究竟最早产于拉美的哪一个国家,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墨西哥,有人说是秘鲁,也有人说是尼加拉瓜。玉米曾是拉美土著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至今仍是多数拉美人喜欢的食品之一。墨西哥人爱吃用玉米面加肉,菜和辣椒陷做的“达哥”饼,而尼加拉瓜人则把玉米当做主要食粮,玉米食品不计其数,花样繁多。
尼加拉瓜农民还有自己的“玉米节”,这是最盛大的节日,每年9月26日至28日举行欢庆玉米丰收。节日期间,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聚集一地,举办玉米展览会。每届“玉米节”,都要从100多种玉米食品、菜肴和饮料中评选出最佳食品、菜肴和饮料。参赛食品中有面包圈、面包片等各式面包,“达哥”饼、黄油牛奶饼和油煎饼等花样繁多的饼类,还有包子、粽子和各式糕点;菜肴中有“奇洛呆”(清炖嫩玉米轴)、腌嫩玉米和凉拌嫩玉米轴等;饮料中有玉米面可可茶、玉米面粥、“奇恰”玉米甜酒和玉米酿制的“古苏萨”烈酒。此外,还要选出创全国最高单位产量的玉米生产能手,和在农民中流行的最佳玉米颂歌。最有趣的是评选玉米皇后,每年都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年轻貌美的农家姑娘中挑选出24名玉米皇后候选人参赛。参赛者的服饰必须全部用玉米的各部分制成。她们的上衣和裙子一般都是用白净柔软的玉米棒内包皮编织而成,款式与花色酷似布料所做,美丽极了。花冠是用玉米叶编的。耳环、项链和手镯都是用精心挑选和加工过的玉米粒穿制成的。一眼望去,玉米皇后的造型俨然是一个半剥开的玉米棒。玉米皇后是根据姑娘的脸蛋、身材和玉米服饰评选出来的。玉米皇后选出后,便乘坐用玉米叶装饰起来的彩车在手风琴的伴奏下缓行在人群中,以展示其姿容。成千上万的农民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从而把“玉米节”推向欢乐的高潮。
尼加拉瓜地处热带,盛产玉米,尼加拉瓜人自古以来便以玉米为主要食粮。中美洲人喜欢称尼加拉瓜人为“比诺雷罗”,西班牙语的意思是“喜欢吃玉米的人”,尼加拉瓜人也以此为豪。尽管早在100多年前,用小麦面做的面包已传入尼加拉瓜。但尼加拉瓜人至今仍普遍喜欢玉米食品。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街头,出售玉米食品和饮料的摊点比比皆是。“比诺尔”(玉米面茶)和“达哥”饼已成为尼加拉瓜人不可缺少的食品。
尼加拉瓜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玉米的美丽传说。最有趣的是关于玉米是怎样在尼加拉瓜诞生的神话。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尼加拉瓜有两位可敬的、年老的部落首领。他们在7天之内用8种稀罕之物创造了一种新植物,这就是玉米。这8种稀罕物是:一粒黄色的金子作种子的颜色;一滴鹿奶作种子的心脏;一片鹰爪趾甲赋予种子随处可以生长的能力;一滴美洲狮的鲜血赋予种子以抵抗力;一根浣熊脊骨赋予种子适应各种气候的能力;一根勇士帽子上的羽毛赋予种子勃勃生机;一片蓝玉赋予种子永远生存的能力;以及一条蛇皮,他们把这些东西包在蛇皮里,使种子有每年更新的活力。然后,埋进山洞,等待日出。一日,阳光照进山洞,一棵玉米破土而出。从此,玉米便在尼加拉瓜大地上诞生了。尼加拉瓜人以玉米为生,生活美满幸福。
自古以来,尼加拉瓜便有各种形式的“玉米节”。但真正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在1981年。这一年,尼加拉瓜第一届“玉米节”在马萨亚城举行。1986年,尼加拉瓜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年9月举行“玉米节”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