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45106900000014

第14章 文化产业(1)

何谓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

2003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9日在下发的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则进一步将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何时正式提出的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它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共性与个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文化自身发展的多侧面和复杂性。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是如何分类的

对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对于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主要门类是:

1影视制作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期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

2出版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3发行业。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

4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使我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印刷复制中心。

5广告业。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广告营业总额有较快增长。

6演艺业。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批大型演艺产业集团。

7娱乐业。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鼓励连锁娱乐企业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题园区建设。

8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使文化会展业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9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广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什么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营利性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结果。文化的大众性是现代生活方式变化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大众文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最终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产业有哪些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产业性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是为了提升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实施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性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运作,通过有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组织形态对可经营性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企业化经营方式。文化产业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三、文化价值的市场转换性。文化产业要通过企业运作和市场行为使文化价值转换为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价值,又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市场消费过程来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文化产业是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的协作链条,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把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通过分工协作,使文化活动向生产和服务两个领域拓展,将生产变成文化资源开发,让服务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经市场转换的文化传播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并使整个过程以现代知识产权为基础。四、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功能。文化产业的双重性和双重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发掘文化的市场潜能,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利益补偿为目标,以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以工业化、社会化的批量生产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规范性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导向性。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不仅有物质消费,同时还有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会产生思想的影响力和观念的积淀性,会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情感体验、是非判断和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经济性与经济的文化性是互为因果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需要兼顾而不得偏废,特别是不得以牺牲精神文化利益的方式来换取经济效益。五、高技术和高智力含量的特征。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形态,是技术密集型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是技术、信息、人才、知识和智力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资本”与“知本”的彼此支撑,形成文化产业的创意形态、内容产业和非物质经济模式。正是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等高新科技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才使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我国文化产业体现为大众性、兼容性、休闲娱乐性、经济与社会效益双重性等时代特征。一是大众性。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高雅性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转型,地域流动障碍的消除、文化的市场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地域特征被逐步冲淡。同时,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使高雅文化具有大众性和普适性,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逐渐变得趋同。二是兼容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利用好这些资源,更要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以宽广的眼光,积极反映时代特征,使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高度融合。同时,积极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机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三是休闲娱乐性。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文化产业既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同时又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四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双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讲究“利润最大化”,还要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层次精神需求,追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文化产业演进的趋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总体来说,文化产业的演进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科技和人才将成为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在文化产业结构中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现象将会彻底改变,网络业将呈现复苏之势,文化信息业和文化电子商务将异军突起。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物,以及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产品将形成主流。文化产业竞争的焦点是各类产品数字化水平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掌握高科技,谁就将主宰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高技术与高文化紧密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往往成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将成为各类文化产业集团关注的焦点。二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逐步融合。三次产业间的融合,特别是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等等,将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逐渐表现出来,并形成与发展中的文化消费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三是文化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要经受住这种种冲击,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把尽可能多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将使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更加坚定地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文化产业传统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产业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中生机勃勃的再生产机制,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产品更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如何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数字革命、传媒汇流、产业弥合、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新优势的形成。首先,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媒、通信、网络几大传媒的汇流,实现了所有传媒手段技术基础的统一。传媒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并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名副其实地生活在“地球村”中。其次,由于传媒手段汇流而引发了传统的“传媒业”、“通信业”、“网络业”的空前规模的产业弥合,并由此而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以“非管制化”为名的制度创新运动。这一轮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基本结束,结果是主要西方国家传媒产业迅速膨胀,占据了国际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优势地位。二、传媒手段过剩,传媒内容不足,引发全球性文化产业整合新浪潮。由于传媒技术手段革命而传媒汇流,现代传媒、通信、网络几大支柱性产业领域制度障碍迅速拆除,产生弥合运动,迅速使发达国家传媒手段出现过剩,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推动传媒内容的汇流,以及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在更大范围的弥合。“内容产业”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信息社会第二阶段”的主导,而文化内容的上载和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于是,发达国家着手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并转变为其下一轮发展的战略资源。各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如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在产业价值上被重新定位。三、全球文化产业新格局的特点是:发达国家集中传媒手段,垄断传媒内容,进占全球传媒市场,经济、文化利益不平衡局面正在形成。传媒手段的过剩与对传媒内容的需求不但刺激了对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整理,而且刺激了在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领域对文化符号的应用。于是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不但向“上游”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而且向“下游”迅速扩展,传统工业也根据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而被重新定位,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于是进一步向传统产业延伸。如在服装业中,文化品牌所占价值越来越大,而建筑业中艺术设计也越来越重要,这两个产业的价值越来越大的部分归入“文化符号”,被国外越来越视为文化产业。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普遍整理文化遗产,以生产和消费文化符号带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时代。经济与文化普遍的互渗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但是目前还仅仅服务于发达国家。这种总体上的不平衡态势已经形成。

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有何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