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45106900000015

第15章 文化产业(2)

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兴文化产业成为产业亮点。以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产业带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数字电视、数码电影、数字音乐、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正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第二,媒体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主打。以电视产业、广播产业、电影业、报业、图书出版业、网络业、期刊业为代表的媒体产业,借助自己的传播工具和信息平台,成为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产业,在都市文化产业中,它们已成为主打产业。第三,区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推动力。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发展带为前沿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壮大和提升,产业园区建设也成为区域和都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第四,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创意产业作为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日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潜力。第五,文化产业投资和消费趋热。在投资方面,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政策通道的开启,文化产业成了吸引各种投资的一个高地,国家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都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领域,对文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都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哪些缺陷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是体制瓶颈。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的改制,只有明确产权关系,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发展文化产业。靠政府的“奶水”,在政策垄断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无法自立和自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些年的文化产业常常呈现出失衡状态。二是资金短缺。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环节,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托管、股份制改造等措施,再伴以财政文化投入的产业化管理,才能实现科学的市场投资、融资与管理体系。三是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制度。只有通过建立与现代文化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培训制度、人才流动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才能有效地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资源。四是管理滞后——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应该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逐步推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体制,建立起符合文化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五是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文化行业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现象,严重阻碍了文化行业的关联性和产业结构、产业链的形成。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何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日渐清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分法的指导思想,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同时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就肯定了文化产业的合法地位,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原则,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和2006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全面展开,全社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更是产生了质的飞跃,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型文化产业的边界日渐清晰。二、文化企业的市场化主体渐趋明朗。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化和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性地位得到强化。无论是新增的国外资本、民营资本,还是从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文化企业,都将逐步建立其规范化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政府退到幕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市场化主体地位的确立,使文化企业承担了压力,也获得了动力,增强了活力,带动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经营业绩的改善,从而使得文化产业领域的某些核心环节吸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成为了可能。这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反过来又将对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企业的市场主体特征由此不断强化。三、文化产业呈现集团化、园区化趋势。市场的优胜劣汰带来了文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一批大型的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应运而生。随着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之间的群聚效应,各地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地方和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这种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统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将成为推动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文化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从思想认识上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从政府到企业、从民众到学界,都认识到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没有文化含量的经济就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久繁荣。从政府职能上说,各级政府开始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导向、总量、布局、结构等方面对文化企业的行为和文化市场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从全球化视野上说,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相适应的新观念和新规则。一方面大规模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经营文化市场,开展文化合作;另一方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推动和保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产业政策上说,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利于文化企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组织体系,发展出了包括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在内的各种文化企业,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格局。再从投融资环境上说,拓宽了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政府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低息和贴息贷款,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创造融资条件。

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营造了一个“无疆界的市场”,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减弱,世界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国际分工新体系的重组,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外来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可以长驱直入,过去的“远距离竞争”变成了“直逼前沿”,甚至“刺刀见红”。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和“巨无霸”传媒公司,就是面临着怎样合理利用WTO的规则趋利避害,兴利除弊,把握机遇,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的问题。因此,为了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我们需要做到:一、利用WTO的文化贸易规则,规划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二、以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应对国际文化产业挑战的现代企业制度;三、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孵化应对国际文化产业挑战的大型产业集团和产业群;四、以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转换增强应对国际文化产业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如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开拓海外文化产业市场以应对国际文化产业的挑战。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国内文化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进军国际主流文化市场,扶持和培育涉外文化产业,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把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竞争优势,尽快缩小文化贸易逆差,让我国从文化进口大国变为文化出口大国。

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分类与战略重组

文化产业的分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何加快我国文化产业门类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需要行业的划分与竞争,还要有门类的调整与战略重组。就当前的文化产业存在状况而言,需要通过产业门类的战略重组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抓大放小,突出支柱型产业地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原则,力争产业创新,追求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在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中稳住阵脚,进而迎头赶上甚至超越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在明晰产业门类的总体规模和领域后,第一步的迫切工作就是确立龙头,在做大做强龙头产业的基础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力避平均用力、重点不清的产业策略。其二,要多元联动,促进综合型产业集团建设。产业融合是相互关联的产业之间的重组与再造。其三,要创新观念,寻找新兴产业突破口。观念创新常常成为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对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而言,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以高新技术类的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其四,要以文化产业园区整合不同文化产业门类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践证明,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整合不同文化企业或文化产品,孵化出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于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协同合作与协调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是什么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方针是要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基本目标是要形成“后发优势”,基本手段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以下是几个原则性的要点:一是,以文化艺术的原创带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传媒汇流极大地刺激了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引发了“内容革命”,而“内容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引发了世界性的文化媒介迁移和资源整合运动,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以便为未来的“内容”市场的竞争奠定新的基础。随着“内容革命”时代的到来,一个凸显出来的问题是,使通信业、传媒业、信息业融合为一的数字技术,迄今为止未能在应用信息内容方面有所发展。应用信息内容的技术大大落后于信息手段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瓶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从应用信息内容的技术着手,以发展文化艺术创作为动力,以文化原创带动数字技术发展,而不是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片面的“软件技术”。这样才能“迎头赶上”,成为技术发展的领军国家。二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信息产业。宽带网基础上的数字化凸现了内容产业的重要性,没有内容或缺少内容的宽带网将陷入资金和需求的双重危机。宽带需要内容,内容带动服务,服务进一步刺激对带宽与内容两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信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产业运行规律。我国不应等到网络和宽带过剩后再来解决内容问题,而应该一开始就将内容提供摆在首位,以文化内容产业带动信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经有专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传媒过剩时代,以内容产业带动信息和传媒业整合已经刻不容缓。三是,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是集双方之所长,以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整合,迅速打造大型多媒体文化产业集团,实行跨产业、跨媒体、跨地区、甚至跨国运作,在短时间里将我国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以制度创新应对制度竞争。一般的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间竞争已经从产品、产业、进入到制度领域。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之争。

如何利用历史阶段优势充分拓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应该充分利用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优势。首先,这是时代创造的科技水平优势。21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得文化产品的创造、制造以及传播和贸易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为文化产业在创意和发展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空间和条件。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潜力。我国文化产业,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可以直接吸纳先进技术和其他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速度和规模可能要快得多,只要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机制科学、勇于创新,则完全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再次,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发展思维已经从过去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发展到今天的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阶段。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已经被纳入许多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中,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更可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最后,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产品兴趣的增长为我国文化产品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精神需求的增加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大国内文化消费市场——中国商业文化产品消费者至少5亿人,文化消费市场在2010年前后将有4万亿元至5万亿元的需求总量,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另外,“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下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一方面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启动消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

何谓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