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的人本思路,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有了显著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文化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现阶段,加快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文化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具体措施有:①创建国家创新体系;②大力提升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品竞争力;③提高以文化素质为首要前提的领导者和劳动者的素质;④改革与文化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关系,解放文化生产力;⑤强化全民族的文化生产力意识。
什么是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是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我国的文化市场是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狭义文化市场,根本特点是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文化市场具有实现商品流通、平衡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知识转化、提供社交服务5项功能。其中,前3项功能是各类市场所共有的基本功能,后2项功能为文化市场所独有的特殊功能。2003年文化部印发《2003—2010年文化市场发展纲要》,将文化市场分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电影市场、艺术品市场6类,并从建立完备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建设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建设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机制,建立坚强有力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市场的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和规范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何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①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③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④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树立科学文化产业观的意义是什么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树立科学文化产业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一、坚持全面的资源观。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文化景点、文化特色、文学艺术、文化设施等在内的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文化资源能够对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文化商品,又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文化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二、坚持科学的“属性”观。多年来,我们对文化的属性习惯于界定在单一的意识形态范围内,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更多地转向文化产品,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的产业属性也越鲜明。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不对文化的属性进行科学界定,不仅会影响文化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三、坚持正确的管理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必须确立大文化的观点,实行管办分离,把“亲生子”推向市场“成家立业”,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从“小发展”转向“大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综合管理部门要解决好是管“大节”还是“小节”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文化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需要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更加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关管理部门应尊重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寓发展于探索之中。政府要解决好扶吃饭还是扶发展的问题。就政府同文化单位的关系讲,“扶”即“管”。今后,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须继续加大投入,实行“产品补贴”,在内部转换机制,使政府补贴产生“裂变”效应。对经营性文化企业,政府可以参股形式投入,这样有利于推动文化企业走向市场。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高度概括和总结了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增长的基本动因。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实现手段,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显著标志。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化作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即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等,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共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和压力,为了有效维护和拓展中国自身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实现和平崛起,我们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也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保证。文化产业既是先进文化的载体,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传统的产业边界开始被打破,文化产业和非文化产业的融合在加快并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新一代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人文、社会、传播、沟通、品牌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高,人的文化素养也就越重要;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化越是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广阔。
当前我国应如何确定文化产业法规的立法方向
确定文化法规的立法方向,应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文化立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制定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法规。第一,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整理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第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规范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除了需要政府重点保护、扶持的文化项目和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其余主要应依靠社会力量兴办。要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类市场主体——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社会集团,经营包括报业、期刊业、出版业、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文化核心产业,采取多种形式将原来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的微观职能,有步骤、有计划地让渡给社会资本,齐心协力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必须规范各类文化产业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同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立法人治理结构。另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大以经济、法律为主要手段的宏观管理力度,对那些宣扬腐朽文化,生产精神垃圾危害人民和社会的企业和单位,要坚决打击,实行文化产业市场退出制度,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第三,深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兼容并蓄。世界贸易组织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其诸多协定和协议广泛涉及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之中。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该组织的各种协定和协议,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文化产业政策的文本基础。第四,正确界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使用不同的法律对待,我们才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文化产业。只有正确界定文化产业,才能明确哪些文化产品是政府该扶持的及扶持的规模和程度,才能明确如何在税收上和资金投入进行倾斜,明确哪些文化产品可以进入市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纳税政策,如何利用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进行把握等。对文化企业和单位也可按“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的不同性质,分为财政基本保证单位,财政经常性补助单位,经费自理单位,市场调节单位。此外,必须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统一文化产业的界定范围,统一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选择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应注意什么
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要坚持把体制改革同加强管理相结合。改革能使文化产业增强活力,但改革也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不改革是一条死路,只改革不管理也是死路一条。要在改革中加强经营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健全制度,强化纪律约束;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坚持把市场取向同服务大局结合。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相统一的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政治导向同市场需求相结合,将更多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新闻媒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鲜活的内容、高雅的品位;文化实体要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决不允许低级腐朽的东西登上舞台,坚持推进文化繁荣同多出精品相结合。文化产业面向市场,由于利益驱动,可能会出现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靠繁荣创收,忽视精品生产,从而走向低水平循环。我们应该明白:不占领市场就不能做大产业,不抓精品生产就不能扩大市场份额;没有精品的文化就不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不能带动文化繁荣的精品也算不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因此,无论媒体还是文化院团,都必须以繁荣出精品,以精品带繁荣,走良性循环之路,铸就长盛不衰的文化产业地位。
如何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本任务。十七大会议指出,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把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任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建立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要抓住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拓展投融资渠道,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要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和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全国或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会、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为何说文化是扩展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