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72

第72章 冷面寡情,严守江山——谨慎行事,不留把柄

“女人不狠,江山不稳”这句话用在武则天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临朝称制的她在扬州叛乱刚开始的时候,对德高望重的顾命大臣裴炎是寄予厚望的。可是就在叛乱来势最凶猛、形势最紧急的时候,她却把裴炎送上了断头台。那么,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得力助手置于死地呢?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山西闻喜)人,史称他“寡言笑,有奇节”。是高宗去世时在场的大臣,受遗诏辅政,因此在朝中的威望很高。

高宗驾崩时,留下了这样一道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之所以有这道遗诏也是出于对储君李显的顾虑,是一种不得已的制衡措施。因为李显在监国期间,玩心不敢,仍然大肆游猎,无所事事,不像个干大事的样子。在三年半的太子期间,几乎毫无长进。

此时的武则天,面临着人生的全新局面,以高宗李治的驾崩为分水岭。其实,在高宗驾崩之前,武则天并无多大野心。她虽无最高统治者之名,但有最早统治者之实,她还是很满足的。可是,高宗一走,局面却发生了变化。

高宗去世七天后,嗣君的服丧期满了,28岁的太子李显在灵柩前继位,是为唐中宗。但李显基本上是烂泥扶不上墙,他的轻佻、暴躁、虚荣等不良品性让武则天和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所以在宰相裴炎的建议下,朝中大事仍然由武则天来做决定。

这个建议对于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武则天来说,无异于是枯木又逢春。本来高宗去世,最高权力者应是李显,李显的权力就被架空了。可是,面对这种敏感的局势,他居然还不知收敛,竟然要封寸功未建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还要把奶妈的儿子封个五品官。

他这一荒唐的举动当然会遭到裴炎的反对。没想到他在一气之下,竟然说出了更为荒唐的话:要把天下让给岳父韦玄贞。裴炎便把李显的这句气话告诉了武则天,两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废掉李显。然后让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即位,也就是睿宗。

裴炎之所以帮武则天把皇帝李显废掉,是因为他想当权臣,而中宗李显不听他的话,他没办法当权臣。而李旦是一个很软弱的人,自己对他有有拥立之功,这样他就会事事听命于自己。

沉浸于理想之中的裴炎,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废立政变中,真正得利的是武则天。在他们密谋废立的过程中,武则天根本没有提出自己临朝称制的想法,因为她深知裴炎会坚决反对。现在武则天却把新皇帝睿宗“居于别殿”,自己开始垂帘听政。

李旦被武则天置于无权的地位,使裴炎深感失望。而临朝称制的武则天,采纳武承嗣的上表,想要追尊自己的祖先,建武家的七庙。大臣们都没有意见,但是裴炎却说给娘家建七庙,不合古礼。还说如果武则天再这样搞下去,那么,她以后的下场也像吕后一样的悲惨。这使武则天非常不高兴。但她对裴炎还是比较倚重,而裴炎并不领情。

由于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引起了李唐旧臣的不满和强烈反对。所以,徐敬业就借此机会打着“匡复李唐”的旗号,在扬州发动叛乱。这可是唐朝建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内乱。当时,唐朝权力核心一共有三个人:第一个是武则天,她当时最有权力;第二个是皇帝李旦,可是他从当上皇帝就被软禁起来了,一直没有亲政;第三个就是唐高宗留下的顾命大臣裴炎了。

裴炎德高望重,有几十年的行政经验。于是,武则天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可是,裴炎身为宰相却没有积极主持征讨的态度。

有一天,武则天在朝堂上,当着所有大臣的面,问裴炎:“这个战争打得这么厉害,咱们应该怎么讨伐呢!”裴炎说:“臣觉得不用讨伐。”武则天问他有何妙计,裴炎说:“徐敬业兴兵作乱是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皇帝已经成年了,却不能亲政,所以他们才有了借口。如果太后能让皇帝亲政的话,那么,徐敬业的叛乱就会不讨自平。”

这话说得可太石破天惊了,整个朝堂一下子就静下来了。武则天也很震惊,她万万没有想到,裴炎一向是她的得力干将,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逼她退位呢?心中不快的武则天没有马上驳回裴炎的奏议,而是以和蔼的口气请他暂回。虽然她口头上没有指责裴炎,但心中已有除掉他的想法,只是没找到适当的理由。

正当大臣们呆若木鸡的时候,忽然,一个八品的监察御史说话了。他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也就是说裴炎现在是大权在握,如果他不是怀有二心,那他为什么要求太后还政皇帝呢?而且他还说:“裴炎与逆贼有瓜葛,判军的右长史薛仲璋就是裴炎的外甥。前些时候,薛仲璋请求去江都,完全是徐敬业一手策划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助徐敬业起兵。”

这一番话让武则天茅塞顿开,她说:“没错,裴炎就是心怀不轨,想要造反,把裴炎给我抓起来。”一代权臣裴炎就这样成了阶下囚。

顾命大臣裴炎被抓起来了,朝中大臣马上就分成了两派了:一派是支持武则天,说裴炎确实是造反了。一派是支持裴炎,说他绝对不可能反。而且支持裴炎的这些人,人多势众,领头的还是两个宰相。他们给武则天上疏说“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 意思是说:裴炎是一个社稷老臣,为国家建立过功勋,他兢兢业业为地国家服务,我们敢保证他绝对不会谋反。

武则天就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意思是说:裴炎谋反是有迹象、有证据的,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由于她的这个理由不具备说服力,所以大臣们不依不饶说:“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意思是说如果裴炎谋反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人也都谋反了。武则天的回答挺有意思,她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裴炎在酷吏的严刑审讯下,受刑不过,就招出了一桩事实:他见李旦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一直没有亲政,便想为他打抱不平。九月间,他想趁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领兵突袭,把武则天抓起来,逼她把权力交出来,还政于天子。没想到,这天老是下雨,最后武则天就取消了龙门之行。于是,这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后,他又承认自己与徐敬业里应外合,企图逼武则天让李旦返政。于是,裴炎被打入死牢。

武则天始终也没拿出证明裴炎谋反的直接证据,但她还是把裴炎给处死了。在查抄裴炎家产的时候人们发现,他虽官居宰相,但家无余储,而且从来没有以权谋私,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既然他没有谋反,而且又清正廉洁,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呢?

其实,此时武则天的理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她要当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而裴炎的理想是当一个权臣。这两个人的人生理想是互不相容的,他们从合作到决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武则天必须要把裴炎消灭掉,谋不谋反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并不重要。

裴炎被处死之后,事情并没有就结束。因为武则天怕那些为他鸣冤叫屈的大臣,成为她以后势力上升的障碍。所以,她把那些大臣,包括两个宰相,都被贬到地方去了,有些很快就死去了,文官这边谁也不敢说话了。可是,文官是搞定了,还有武将呢,武将里头也有支持裴炎的,为了扫除障碍,她决不能手软。

她下手的第一个人就是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他曾给武则天立过功,而且他抗击突厥,作战非常勇敢,是唐朝北方的一棵擎天大柱。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他呢?因为,程务挺是裴炎的好朋友,而且在裴炎下狱之后,他曾上书为裴炎辩冤。

程务挺的死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朝臣们暗地里为这位忠勇为国的名将惋惜、鸣不平。虽然武则天知道他没有谋反,偶尔也会记起他的一些战绩,但她并没有因杀了程务挺而后悔。在她看来,皇权就要用铁的手腕来维护,哪怕是错杀,她也在所不惜。

无论是哪个统治者,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都是心存疑虑的。所以,武则天把程务挺也给解决掉了。裴炎和程务挺一文一武,都是朝廷里的显赫人物,武则天把他们这些对自己统治不利的人都给清洗掉了。朝廷里就再也没有反对她的声音了,这时候,她终于可以完完整整地控制朝廷了。

武则天能够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弱女子,一步步地登上权力的巅峰,除了她的杰出的政治智慧外,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铁腕般的震慑力 。只有谨慎行事,冷面寡情,才能守住自己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政权。

“则天上位术”谨慎行事:不留把柄法

聪明的人能够事无巨细地审察,对特别深奥或可疑的事情,尤其详加斟酌,有时则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会给别人留下把柄,很容易成功。

有些人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思考。由于对事情的思考不够,既看不出其利,也看不出其弊,就匆忙行事,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一定要深思熟虑、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