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氏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办修禊活动。一时间众多的贤士都到了,老老少少聚集一起。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木和高挺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湍急流淌,掩映挟带左右,被用来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它的边上,虽然没有乐器吹奏出美妙的音乐,那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表述内心的衷情。这天天气清朗,和风舒畅。抬起头仰望宇宙空间的无限辽阔,低首俯视万物品类的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闻目及的无穷乐趣,实在是很快乐的。
人的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过了一世。有的发掘内心的感受,在一室内促膝交谈;有的凭靠外物的寄托,不拘形迹地外出游观。虽然取舍千差万别,沉静浮躁大不相同,当他们为自己遇到的事物而高兴,暂有所得,就欣喜万分感到满足,却不知人生的暮年已将到来。到了对他们的所得感到厌倦,情怀就会随着事物的变迁而变化,无限的感慨便会随之而生了。过去的欢乐,在顷刻之间,已成了过往的遗迹,对此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又何况人生的长短命由天定,最终都不免有穷尽之期。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大事啊。”这难道不悲痛吗!
每次观看前人兴怀抒感的缘由,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文辞感叹悲伤的,心里却很难说清原因。我本知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虚伪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视同无别是矫妄做作。后人的看待今天,也正像今人的看待过去,真是可悲啊!所以把这次与会者一一记下,登录他们所作的诗篇。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不一,但人们抒发情怀的理由,大致是相同的。后代的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叹。
要大智慧,不要耍小聪明
谈到聪明对人生的影响有几句话要讲,一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是大智若愚,一句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还有一句是“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来看,最推崇的是大智慧,最鄙视的是小聪明。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所有成功的人必有其大智慧,而那些名噪一时的所谓神童和聪明人都毫无例外地不能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从三国历史上的故事来看,有几个最聪明的人,例如,孔融、马谡、杨修都不得善终,这正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而与此相反,历史上那些低调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勾践、孙膑、朱棣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作为臣子只有胸怀远大而又思虑精微才能成大事。特别是权重之臣,如果没有远大的胸怀就不能与人相处,共同辅佐朝廷,而如果思虑粗放又不能避免谗言和专权之祸,所以曾国藩一向告诫自己要以诸葛亮为榜样,做一个清朝的好忠臣。
他在历代文章中独对诸葛亮的奏疏“出师表”十分推崇,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在后期,肩负刘备托孤的重任,殚尽了心力。而自己受命于国家之危乱时,总理剿灭太平军的重任,与诸葛亮是何其的相似。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一番话引起了曾国藩的共鸣,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谈到自己的感想:
诸葛亮在这份奏疏中不谈其任务的艰巨,只谈其志气应当恢弘,刑赏应当平允,君主应当以亲贤臣远小人虚心纳谏为主要任务,做大臣的应当以讨贼进谏为其职责而已。由此可知,不朽的文章,必须是从胸怀远大,思虑精微开始的。当年诸葛亮先生鉴于桓帝、灵帝时期的宦官专擅之祸,对宦官深恶痛绝,所以极力向后主说宫中府中应当是一个整体,大概他害怕后主日益亲近宦官、贤臣被日益疏远,形成内外隔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兼任元帅,凡是宫中府中以及军营中的事,无不兼理,他推荐郭攸之、费神、董允三个管理宫中的事,推荐向宠管理军营中的事,大概都是指留守成都的人而说的。
至于政府中的事,则由诸葛亮先生自己管理,各个机关的一切政事,都由诸葛亮在军中亲自裁决。这一些都是只有像诸葛亮这样胸怀远大而思虑精微的人才能办得到。
对于曾国藩来讲,为了自己的远大胸怀,他不知遭了多少挫折,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
后来,苦心思虑得一悔字诀。过去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思虑精微才能团结服众,知道自己本领,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一年以后,当曾国藩再次出山时,他已通过磨炼将诸葛亮的“思虑精微”的心术融通于胸中,所以待人接物已经变得善于应酬,左右逢源。
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
此一改变,诸葛亮的大相风度,已初具一二。
当我们谈到某个成功人士时,我们常常用这人很聪明所以会成功来解释。但其实仔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聪明和成功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有时候滥用人生的智慧,不仅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有可能会葬送你的一生。
曾经有一次看法褂节目,节目中有一个贩毒集团的头目,其对犯罪活动的策划之周密、组织之严谨以及所用手段之狡猾,给所有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悲剧在于,他滥用了自己的聪明。
在西方有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画家用自己亲手画出来的假钱币去购物,很少被人看穿,但某一次,因为偶然的原因,画的假钱币沾上了水,脱了色,所以被抓住了。
事后,人们发现其实这位画家用来画每一张假钱所花费的时间绝不下于自己创作一幅中档画所花费的时间,而他所卖出的每一幅中档画的价格都远不止这张假币所标明的面额一百美元。
可见,有时候面对诱惑,许多聪明人会失去了自己的理智,而滥用智慧不仅无助于自己的成功,反而会走向更大的失败的深渊。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绝对是人生中的真理,聪明人充满自信,所以,最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他们或者是忽略对方的感受,或者是小看未来的困难,或者是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或者是以小聪明来代替大智慧。
如此种种,都容易使他们突然面临生存的重大危机,面临突然死亡的悲剧。所以,对聪明人一生至少要有三次当头棒喝。古代中医学说认为,一个孩子要想长大,必须经过无数次变蒸的过程,所谓变蒸就是来自孩子生长动力的某种发热现象,通过发热而使自己长大,就好像小蛇在成长过程中采取蜕皮的方式,知了在成长过程中采取蜕壳的方式一样。
知了是一种夏天鸣叫的昆虫,它依靠腹部特定部位的结构共鸣来发出声音,知了由幼虫长成成虫需要经过蜕壳的过程,所以每到夏天,在南方的桃树下和泥土中都能发现许多知了蜕下的壳。同样,人的一生如果不遭遇某种失败或警示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就好像说书人常用的某种形容词,说书人一般在书中人面临重大危机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都爱用:“万丈高楼一脚蹬空,杨子江心断线翻船”这样的词句。一个人一生要成就大事,没有几次吓出一身冷汗的经历是不可能的。
而聪明人与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聪明人一旦受到警告或导致了失败,就绝对不会重蹈覆辙。佛教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警句,世俗中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名言,文人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说法,
所以,春秋战国时有一鸣惊人的成语。说是有一个国王不理国事,每天狂歌滥饮,无人能劝。有一个聪明的大臣闯进去用隐语问他:“楚国有一只呆鸟,三年不鸣不飞,这是为何?”国王听后,马上回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着马上整顿国务,杀退来敌,国家立即强盛起来。
说书人讲故事说到精彩之处,惊堂木一拍,众人皆为之一振;佛门高僧遇到有迷途之人总是当头棒喝,使其猛醒;所以我说,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一两个高人给你来个当头棒喝。想当年,张良就受到高人点拨;刘邦原来小瞧儒生,而听郦生一句话:“马上能得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而幡然醒悟;刘备三顾茅庐听诸葛亮一席话突然大悟,这都是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例子。而与此相反,项羽听不进范增之言,而自刎乌江;唐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石榴裙下而致天朝中落;明朝崇祯皇帝因听信谗言而导致明朝灭亡,自己自缢于景山歪脖树上。这都是未得到人生大智慧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