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名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盛”,另一个是“和”。有意思的是,稻盛和夫早就用这两个字成立了“盛和塾”——一家专为企业经营者释疑解惑的咨询机构。
“盛”就是繁盛,“和”就是和谐。
稻盛和夫说,应对萧条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在平日里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也就是说,只有“繁盛”的企业(高收益的企业)才足以笑傲危机。因为“繁盛”的企业有多年积累的丰厚的内部留存,即使萧条期很长,企业长期不盈利也依然能够挺过去。
这句话听上去令人生疑,如果稻盛和夫不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的“京瓷”集团的创始人,并且带领“京瓷”顺利度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泡沫经济危机等多次大萧条,连续50年盈利无赤字,我们也许根本没兴趣来听稻盛和夫说这样的平淡无奇且又不甚切合实际的话语。
因为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很多在世界上声名赫赫的巨无霸式的大企业在危机刚一露头的时候就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些在危机面前迅即分崩离析的大企业(当然也包括中小企业),即使没有危机和萧条的侵袭也会“盛极而衰”,因为它们的“繁盛”并不“和谐”。这是“盛”而不“和”的必然结果。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盛和”的企业呢?或者说,我们该怎样来打造“盛和”的企业呢?
京瓷的经营高管到美国、欧洲开投资说明会的时候,经常会遭到批评:京瓷的自有资本比例实在太高,而ROE(股东资本利润率,自有资本高,这个比率自然就低,很多企业为了提高ROE,而不断削减自有资本的比例,甚至到了危险的境地而不自知)实在太低,存着这么多钱不投资干什么。显然,这不符合华尔街对一个优秀企业的衡量标准,在投资家的眼里,只有ROE高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但是,稻盛和夫坚持自己的“盛和观”,对此置之不理。
截至2008年3月,京瓷集团坐拥现金及银行存款6000亿日元,股票4000亿到5000亿日元,这样的内部积累,足以应对任何的萧条和不景气。每当危机来临,稻盛和夫总是能中气十足地对员工宣布:“即使最优秀的企业因为不景气而倒闭,我们仍然可以生存,哪怕两三年的销售额为零,员工照样有饭吃。让我们不用惊慌,沉着应战!”
所以,当那些因ROE很高而被华尔街视为优秀的企业纷纷被危机击溃时,京瓷每一次都岿然不动,安然无恙。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已足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盛和”的企业的依稀样貌。
当你盲目地将自有资本进行投资,以提高ROE;当你像安然、世界通信公司那样怀着侥幸心理,奢望通过做假账等手段把自己的企业包装成“繁盛”的样子,内在和外在的种种“不和谐”必然会在关键时刻让你原形毕露,轰然倒地!
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在“盛”“和”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的关系。“盛”可以促进“和”,而“和”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盛”。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很多日本企业开始解雇员工或让员工在家待岗。但稻盛和夫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员工失业。订单大大减少了,他就安排一部分的员工生产,以维持足够高的生产率,剩余的员工就投入到美化企业或研发新技术或全员营销中去。而这一点,如果没有此前企业因“盛”而积累下来的内部留存,又怎么能够做到呢?这是“盛”对“和”的保证作用。
而反过来,稻盛和夫的这种做法,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使得大家在危机面前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以整齐划一的姿态来从容面对。
当企业处于萧条期时,光说好听的话是没有用的。当企业需要员工做出工资待遇上的牺牲,并且比平时更加努力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遭到员工的抵制。也就是说,大萧条实质上是劳资关系最为灵验的试金石。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员工的工资也以每年20%、25%的比例大幅上涨。但1975年因为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大幅下滑,根本无力维持很高的工资上涨率。京瓷也不例外。
稻盛和夫找到工会负责人,直截了当地提出,如果再大幅加薪,增加成本,就会让企业破产,必须要冻结加薪,以削减成本,维持企业运营。
工会干部经过讨论,同意了冻结加薪,并向全体员工做了说明。但是,“京瓷”工会组织的上级部门“前线同盟”却对此大为不满,指责京瓷工会太过软弱,强烈要求他们继续向经营者提出强硬的要求,以获得加薪。
京瓷工会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无理的要求,等于要搞垮公司,于是就主动退出了“前线同盟”,以和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这就是劳资关系的“和谐”对企业再次走向“繁盛”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工会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按照“前线同盟”的指示,和其他企业的工会一样,在屋顶上竖起红旗,对企业施压,造成劳资冲突,那么“京瓷”能不能在危机中保全下来犹未可知,更不用说今日名列世界五百强的豪迈与显赫了。
事实上,京瓷内部的“和”很快促进了企业的“盛”。冻结加薪后仅仅3个月(1975年7月),景气恢复,公司的业绩就开始节节上升。稻盛和夫在工会提出的要求之上,再追加一个月,支付给每位员工相当于“3+1”个月的工资的奖金。而到了1976年3月,又支付了一个月的临时奖金,同时,1976年加薪时,稻盛和夫宣布,将前一年冻结的部分也加进去,给员工加薪两年的22%。
企业要想“盛”,就必须内部外部都“和”,内部的每个员工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在对外的关系上,也要讲求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利益一致。企业要想“盛”,就必须合理考量资本与留存的关系,要努力追求销售额的最大化和经营成本的最小化,让企业始终拥有良好的“经营体质”;而反过来,只有人际关系上和财务关系上的“和”,才能让企业“长盛不衰”甚至“转衰为盛”。
这才是“经营之圣”稻盛和夫50年来常胜不败的有着哲学般高度的经营秘诀。“盛和”两个字,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但真正有用的大智慧并不一定是光彩炫目、冠冕堂皇的,真理往往隐藏在已经过千锤百炼的平凡之中。
只要我们真正领悟了“盛和秘诀”,并在企业经营的实践中一以贯之,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坚信,一个“因和而盛,因盛更和”的企业,在任何的经济寒冬中都不会衰败,反而会迎雪怒放,花满枝头,既盛且和,益盛益和。
价值连城的“背叛”
辛西娅的“背叛”,是价值连城的“背叛”。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让世通公司的内幕大白于天下,让无辜的投资者免于受骗。更重要的是,她的行为足以警醒其他的公司、其他的人,让世通公司的前车之鉴,成为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是世通公司自己的员工辛西娅·库珀整死了这家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华尔街骄子公司”吗?
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
正是她对公司内部的财务欺诈行为长达两年的举报,揭开了美国公司史上最大的欺诈案。开创了世通公司伟业的CEO伯尼·埃伯斯因此锒铛入狱,被处以25年监禁的重刑;世通的CFO斯科特·沙利文也获刑5年。
世通这家曾经拥有8万名雇员、年收入高达380亿美元的巨人公司就此轰然倒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西娅正是世通公司不折不扣的一个叛徒。
那么,辛西娅为什么要“背叛”呢?是不是因为对公司毫无感情,对公司领导者怀恨在心,才让她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辛西娅是一路伴随着世通成长的员工。1994年,20多岁的辛西娅与两名毫无审计经验的初级审计员一起组建了该公司的内审部。当时的世通,名不见经传。但是,在传奇般的CEO伯尼的带领下,世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兼并,规模不断扩大,股价不断上涨。仅仅两年后,世通就被《华尔街日报》列为10年间投资回报最高的公司。辛西娅也随着公司发展的步伐,一路高升,直到担任公司内审部副总裁的高级职位。
辛西娅和她的同事们有着良好的关系。她参加公司高管们的家庭聚会,她的顶头上司CFO斯科特还送了洋娃娃给她的女儿。辛西娅也送给斯科特的女儿一套漂亮的连衣裙。这足以说明,世通公司员工间的融洽气氛。
当世通公司1997年把总部搬到辛西娅和她的丈夫就读高中的小镇克林顿后,这家公司让只拥有2.3万人口的克林顿成为了最小的拥有财富五百强公司的小镇。这也带给了辛西娅极大的家乡荣誉感。
总之,辛西娅在世通身居高位,收入可观,与同事关系很融洽。她应该没有任何理由来伤害她赖以安身立命的世通公司,也没有任何理由来伤害她心目中白手起家的英雄——伯尼!
然而,辛西娅的背叛原因在于:辛西娅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受限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是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辛西娅这个背叛了组织的告密者,真的是“世通之死”的罪魁祸首吗?如果没有辛西娅,世通公司是否就能安然无恙、永远繁盛、基业长青了呢?
答案绝对应该是否定的。
世通绝非死于辛西娅的举报,而是死于公司一贯以来的恶行。就算没有公司内部的“辛西娅”,也会有公司外部的“辛西娅”来揭发这一切。这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世通的崩溃,也只不过是为自己先前通过欺诈赢取暴利所支付的必然代价而已。
回过头来看,辛西娅的梦想并不是想通过举报自己的公司来名扬四海,来登上《时代》的封面。她最本质的追求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公司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像壮士断腕般决绝地改正错误,最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而辛西娅本人也得以在一个健康、道德的组织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但是,伯尼无法做到,斯科特也无法做到。持续不断的成功非但没有让他们内心强大,反倒虚弱不堪。当整个电信行业遭遇发展逆流的时候,当世通公司的股价有可能下跌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作假,通过对会计分录的大肆整改,来让公司继续满足华尔街的预期。
而当辛西娅通过内审发现了公司的问题后,这本是伯尼与斯科特悬崖勒马、临危自救的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他们本来可以选择直面真相,正视问题,用最大的勇气来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却走向了更加危险的反面,不但没有停止他们的犯罪行为,反而通过种种手段来欺骗、排挤、阻挠辛西娅,以便让假象得以继续。
这似乎很容易让我们认为,以伯尼为首的公司高管都是一群唯利是图、不知廉耻的卑劣之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伯尼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甚至不能说是一个恶人。在给他量刑的时候,琼斯法官收到了169封群众来信,纷纷帮他说好话,夸他的人品,在社区里有良好的行为,并有大量的慈善捐助。
斯科特在事发后,也沉痛地忏悔说:“我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我要向那些因为我的懦弱行为而造成伤害的人们道歉……”
种种证据表明,共同参与作假的会计贝蒂、特洛伊等人也都是正直、善良的人。
一个由善良人组成的公司为什么会走上欺诈的不归路呢?
“我们必须达到数字要求”听起来是一个多么响亮的理由。一旦不能达到数字要求,不能满足华尔街对世通公司的高成长性预期,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伯尼就没有实力去开展新的收购。当伯尼把这一压力传递给斯科特的时候,斯科特屈服了。因为一旦不能达到数字要求,他这个CFO就会被扫地出门。而当斯科特如法炮制,将压力传给他的直接下属——会计主任大卫,并进而传递给一线的记账员贝蒂和特洛伊的时候,他们同样也屈服了。因为他们是家庭的主心骨,如果没有这一份优厚的收入,他们的家庭将无法免于困顿。
是的,伯尼们并没有忘记,满足预期的数字指标要求,必须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而不能依靠弄虚作假。但是,在压力或借口面前,这些善良的人们放弃了道德约束,屈从于眼前的利益!
发生在伯尼、斯科特、大卫、贝蒂和特洛伊身上的这一幕,也会发生在其他善良而非邪恶的人身上。幸运的是,我们还拥有辛西娅这样的“叛徒”。辛西娅知道,做一件正确的事,并不意味着不会对别人、对家庭、对自己本人造成伤害。尽管这个公司是她挚爱的,尽管这些人是她所喜欢的,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揭发举报之路。
辛西娅的背叛,是价值连城的背叛。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让世通的内幕大白于天下,让无辜的投资者免于受骗。更重要的是,她的行为足以警醒其他的公司、其他的人,让世通的前车之鉴,成为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下一月,下一年,公司、人物和环境都会不同,但同样的道德与利益的冲突还是会重复出现。
辛西娅总结道:“人们被世通公司的故事和牵涉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但如果不能关注它的教训,并将这些教训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后代一起吸取,那这个故事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对于那些手握重权,能够决定公司命运的人来说,一定要认识到,辛西娅式的背叛只是对组织利益表面上的背叛,实际上反而是一种大无畏的拯救,最终是符合组织的终极利益的。
而他们所要做的首先是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雄心(或野心),预防“辛西娅”的出现。如果“辛西娅”已经出现,那么就亡羊补牢,珍惜、善待而不是围堵、封杀你的“叛徒”。毕竟,改恶从善才是唯一一条通往公司永生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