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中西艺术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中国人来说,无论我们从事任何研究,也无论我们进行任何交流,我们都不能忘却自己的生命体验,不能失去我们的民族情感。我们所从事的创作、研究、交流和对话,其本质上不能是被其他文化所“异化”,而是要借助外国的先进文化来振兴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艺术家绝不能从事对自我民族文化进行“异化”甚至颠覆的所谓“研究”,而应该站在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上来进行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离开了民族情感,一切研究都是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抛弃了民族情感,你的研究越有“深度”,其实你的异化也就越彻底。当然我们也应该有文化的自觉。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要无情批判,同时也不应赞成极端的民族主义的情绪。
赵斌(西北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由于环境的不同,人的性格以及社会习俗也会产生变化,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自然因素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因素。人是生物中的一个成员,除了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以外,更重要的还有人与人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中又包涵着人文环境因素。所以我们在研究艺术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应考虑到人文环境的作用,民族情感本身就是人文环境中的一个组成因素。
李泽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我想说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意象才能变成美。意象有多种多样。如交叉意象、抽象意象、象征意象、典型意象、比喻意象等等,在这些多种的意象里面,我认为只有典型意象或者抽象意象才是美。第二点是“气韵”问题。气和韵不是一个整体,是分开又结合的不断变化。《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韵的词汇,如风韵、玄韵、清韵、神韵、思韵等等。而我认为“气韵”之美是人与周围一切关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的充实和辉光的意境。
岳明(西北大学植物学博士):我是从事植物学研究的,长期工作在秦岭山区。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秦岭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因此秦岭南北的农业生产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人们便把秦岭看作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造型千奇百怪,色彩丰富灿烂,资源尤为充足。许多植物迄今还藏于原始森林的深山沟壑之中未被人识。秦岭到底有多少种植物,确切的数字至今也无人能够说清。植物和生物的多样性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
蔡昌林(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文化的多样性影响到生活与艺术的各个领域。而艺术的多样性也与地域、民族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为至在陕西发现有地上地下文物点35750处,其中古遗址10500多处,古墓葬4500多座,古建筑遗迹70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个,省级355个,县级2000个。这些丰富多样的古代文明遗产以其造型、材质、内容和风格等充分证明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特质。
石丹(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画家):生命的气韵在艺术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父亲石鲁在“文革”后期患有精神分裂症,那时他在画中常常画出许多让人无法解读的符号。这些符号凝聚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同时也凝聚着他独特而复杂的心理因素和艺术表现技巧及艺术意念。孙宜生教授将石鲁这些作品称之为“无意无象”,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这此符号却是“有意有象”的。只是很多“意象”是不能用语言或者概念解释清楚的。对于这种“难以解释清楚”的艺术,或者还需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
程征(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对艺术与生命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艺术发生学的溯源性甚至是终极性的追问。例如中国艺术中的“气韵”问题,即是一个艺术本原的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也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罗铭先生曾提出,谢赫的“六法”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是应该倒着读倒着学的,即由“传移摹写”起始,通过“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骨法用笔”等阶段的实践,才能逐步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这为我们理解“气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我认为,一个文化修养不够深的人,对于“气韵”的理解就不会准确,就会出现误解。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正确理解“气韵”的路径,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李青:马克教授从对植物种子保存的具体实践延伸到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思考,表达了他对文化全球化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的担忧,也体现出了他对艺术文化的多样性追求的理念。而孙宜生教授对太极图式与黄金分割律和基因双螺旋的比较,实质上是用科学的方法来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实验。马克教授提出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焦点问题,孙宜生教授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整合、复兴传统艺术的可能途径。各位专家则以自己的研究角度,从不同侧面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多样性作了不同的阐释。我相信今天的讨论对在座的听众都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三)艺术与教育
2001年至2003年,我在广东汕头大学艺术学院工作时,曾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伟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美术》杂志总编王仲、陕西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张亮、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欣等赴汕大访问指导,并与汕头大学陈延教授、钱志强教授及数十位教师一同进行了关于美术与教育问题的研讨。现根据相关讨论纪要及其他记录材料,将座谈讨论的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李青: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的美术教育在中国的出现不到百年的时间,而综合大学开办美术教育专业,又是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如何能够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科学方法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相结合,并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模式,这实质上是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
周伟洲:当代学术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文科或理科之中,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文、理界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学术前沿。比如历史学与考古学、民族学与艺术学等等,更不用说文学、历史学与美术学的关系了。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出现,是当代学术创新的一个桥梁。反过来讲,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一个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袁运甫: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我一直提倡“大美术”教育的理念。所谓“大美术”教育,实质上既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同时更应培养自己的整体艺术修养。只有具有较全面艺术修养的人。才能够在具体专业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艺术的最终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艺术实践的创新也常常赖于艺术理论修养的提高。将理论与实践及中西艺术不同方法进行交叉而有机的学习和训练等,应是“大美术”教育的一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王仲:我始终坚持中国的美术教育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历史的现实状况,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绝非是仅仅依靠部分的专业美术学院的具体实践,也并非是仅仅依靠文化中心区域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来实现的。它必须是一个全方位整体的文化战略。这不仅需要专业美术学院的努力,也需要综合大学美术教育的探索;不仅需要文化中心区域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不同区域美术教育的开拓。而无论是专业美术学院或综合大学美术专业,也无论是文化中心区域的或非文化中心区域的美术教育,其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资源状况,打造不同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使我们当代的美术教育产生较强的生命力。
张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学科和专业的拓展,而在学科和专业的拓展中,艺术教育则显得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代中国高等院校中设有艺术专业的已达千所以上。这实质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增大而生源较多的状况,也为当代艺术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师资问题、办学条件问题、学科拓展问题及学生就业问题,等等,这都构成了当代艺术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只有以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态度去研究去实践,才能保证艺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杨晓阳:中国历史上的美术教育,从宋代画院以来,一直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完整的现代形态美术学院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一直到解放后,我们采用了比较完整的苏联体系。这个系统非常完备,非常强大,50年来,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美术人才,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存在四个问题:一、所有美术院系都是西化学院。二、所有的美术院系目前都朝一个模式走。三、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四、行政后勤系统过于庞大、办事效率不高。我认为中国的美术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人文、传统,包括所有的综合条件,来强化自己的特色,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应该向谁看齐。如果所有的油画都向中央美院看齐,所有的国画都向中国美院看齐,那我们办两个学院就可以了。鲁迅美术学院办得比较好,50年来坚持比较系统的苏联模式,这是对的。因为它距俄罗斯比较近,经常有些俄罗斯专家到他们学院去讲学。广州经济上比其他城市占有更大的优势,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教授曾将设计艺术办得非常出色。西安美术学院提出的特色是“借古开今”、“和而不同”。中国综合性大学美术学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陈延:美术学院里绘画、雕塑和设计等专业不同的艺术气息,形成美院的氛围,这种特别的环境是教学最宝贵的资源。多种美术学科从不同角度诠释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教与学的过程是探究造型艺术规律的历程。用颜色、形体、符号创造美,创造意境,具有发现新物种一般的吸引力。环境本身就可以启迪心智,引导学业不断进步。综合院校中开设美术院系,多数规模不大,专业比较单一,美术诸学科的学术氛围有限。然而综合大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文理各专业构成了大的文化环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全然不同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老师们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这几年综合大学办美术院系蔚然成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普遍模式。可以设想,这类美术教育以非艺术类的多种学科为依托、借鉴,但是不必死守着传统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着眼素质教育在美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深远意蕴,其美术教育完全可以走出新路,培养出现代美术专业的各类人才,为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王欣:在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对外教育合作交流,来促进综合大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但在全球化趋势下,我们既要加大办学开放度,又要把握办学的主动权。保证教育质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师资水平,提倡研究型和教学型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倡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等等,都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全球化趋势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办学原则,才能掌握教育主权,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钱志强:综合大学内设艺术学院或系科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这种状况虽然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国内都只是近几年才比较受到重视。这应当说是多学科交汇、跨学科发展的当代科学文化发展大趋势在教学上的反映。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学科交叉,这种特征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作为学校的学科设置,则出现文理交汇,艺术、文史与理工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发展的状况。基于以上大趋势及特点,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及系科,必须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设施资源,改变传统型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结构,为中国新型的艺术教育及艺术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
李青:从今天的角度上看,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主要是以专业美术学院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建国以来大批的专业美术家都是这种学院培养出来的。这些专业美术学院,从办学体系、师资力量,到学科建设,都比较规范。而各个美术学院在地域、人文、传统,包括所有的综合条件上不尽相同,因而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但是有些美院偏向专业化、技能化,人文氛围比较淡薄。美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综合文化素质较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我以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美术教育在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背景下,其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是既有坚实的美术技巧与基本功力,同时又应具有全面的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要培养出有美术技能的学识全面的文化人。而综合大学美术院系应建立起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库,既要有基础型人才,又要有开拓型人才;要有学者型教师,又要有实践型教师;需要艺术型的学者,也需要学者型的艺术家;更需要学科交叉型人才。综合大学美术院校办学有短处,也有长处。综合大学有大的人文背景,有雄厚的多学科共享的教育资源,比起专门美术学院来讲,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的交叉,是综合大学美术院系学科发展一个优势。如果综合大学美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和其他学科专业的师生的交流,在交叉互补的学习中,将可以学到更加广泛的知识,会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