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038

第38章 小说部(341种)(5)

《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该书说:“拯字希仁,以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其间尝除天章阁待制,又除龙图阁学土,权知开封府,立朝刚毅,关节不到,世人比之阎罗,有传在《宋史》(三百十六)。而民间所传,则行事率怪异,元人杂剧中已有包公‘断立太后’及‘审乌盆鬼’诸异说;明人又作短书十卷曰《龙图公案》,亦名《包公案》,记拯借私访梦兆鬼语等以断奇案六十三事,然文意甚拙,盖仅识文字者所为。后又演为大部,仍称《龙图公案》,则组织加密,首尾通连,即为《三侠五义》蓝本矣。”

■《草木春秋》

[清]江洪著。小说。总5卷32回。《书信·300412致李秉中》提及此丛书。

又名《草木春秋演义》。题驷溪云间子集撰,乐山人纂修。有驷溪云间子自序及引首。云间子当为作者江洪之别号。全书以中草药名作为人名、地名、器物名,展开斗法大战,是一部游戏笔墨小说。

■《禅真后史》

[明]方汝浩著。长篇小说。该书为《禅真逸史》的续编。《书信·300412致李秉中》提及此书。

本书作者题“清溪道人编次”,“冲和居士评校”,清溪道人或以为即方汝浩,与《禅真逸史》的编撰者,当为一人。

■《大宋宣和遗事》

作者不详。清人黄丕烈(1763-1825)最初翻刻,有缺文。1913年涵芬楼收得“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本”,分为四集,无缺文,较黄本为佳。

该书为钱曾列入“宋人词话”,也即“讲史”一部。但鲁迅认为“其实也是拟作的讲史,惟因其系钞撮十种书籍而成,所以也许含有小说分子在内”。谓之“也许”,则也许鲁迅未尝细读此书。见《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但后来做《中国小说史略·宋元之拟话本》又说:“《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及《大宋宣和遗事》二书流传,皆首尾与诗相始终,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顾与话本又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盖《宣和遗事》虽亦有词有说,而非全出于说话人,乃由作者掇拾故书,益以小说,补缀联属,勉成一书,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文辞又多非己出,不足以云创作也。”在《宋元之拟话本》中,鲁迅有更精湛的分析,一一剖析该书与“被剽窃之书”之渊源,证明鲁迅对此书已经有过深入阅读。

书多记宋代故实,全书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黄丕烈,字绍武,一字绍圃,号荛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官诠部主事。他嗜学好古,喜藏书,尤重宋元椠本,每有所闻,购求不遗余力,被目为“书淫”。

■《荡寇志》

[清]俞仲华(1794-1849)著。长篇小说。又名《结水浒传》。该书写的是梁山泊造反军被宋王朝剿灭的故事。

鲁迅多次提及此书,《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下)》评价此书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第二才子好逑传》

题云“名教中人编次”。又作《好逑传》,小说。该书为鲁迅“游小市,以泉二角”买下。《中国小说史略》评价此书,认为立意与《玉娇梨》、《平山冷燕》大略相似,都是才女故事,但本书“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所谓‘既美且才,美而又侠’者也”。

该书有德法译本。德文本有从英文转译,名《好逑快乐的故事》,1766年莱比锡出版。又有直接从中文译出者,名《冰心与铁中玉》,又名《一个幸福的结合的故事》,1926年莱比锡出版。法文译本名为《完美的姑娘》,1842年巴黎出版。

■《东西晋演义》

[明]无名氏作。题“秣陵陈氏尺蠖斋评释”。包括《西晋演义》和《东晋演义》。《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东周列国志》

[明]余邵鱼有《列国志传》,冯梦龙据此改编为《新列国志》,[清]蔡元放又删改为《东周列国志》,并有评语。《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窦生传》

[明]冯梦桢(1548-1605)著。该书讲述窦绳祖与李爱姑的爱情故事。[清]陈球所著《燕山外史》便取材于此。《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事。

■《儿女英雄传评话》

[清]文康著,题“燕北闲人著”。

《中国小说史略》论及历代小说,往往注重《孟子》“知人论世”的意见。此处论及该书,鲁迅说:“文康,费莫氏,字铁仙,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勒保次孙也,‘以资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卒于家。’家本贵盛,而诸子不肖,遂中落且至困惫。文康晚年块处一室,笔墨仅存,因著此书以自遣。升降盛衰,俱所亲历,‘故于世运之变迁,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并序语)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加以经历复殊,而成就遂迥异矣。”

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梅庵,号燕北闲人,清代小说家。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1867-1910)著。著名长篇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论及此书说:“全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为线索,历记二十年中所遇,所见,所闻天地间惊听之事,缀为一书,始自童年,末无结束,杂集‘话柄’,与《官场现形记》同。而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搜罗当时传说而外,亦贩旧作(如《钟馗捉鬼传》之类),以为新闻。自云‘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第一回)则通本所述,不离此类人物之言行可知也。相传吴沃尧性强毅,不欲下于人,遂坎坷没世,故其言殊慨然。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

吴趼人,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号沃尧,因居佛山镇,又自称我佛山人。近代著名谴责小说家。他生性幽默,朋友往来,常常笑语连篇。为人狂放不羁,每于酒后议论,颇慷慨。性耿介,不愿与官方往来,靠卖文生活。另著有《近十年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曾芳四传奇》、《俏皮话》等数十种小说及寓言、传记、改良戏曲等作品。吴趼人推崇吴敬梓,其作品得《儒林外史》之神髓。吴趼人一生清贫。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清]吕抚(1671-1742)撰。原题《纲鉴演义》。

《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三国演义》之后,各种摹本印行,鲁迅对此评价道:“然大抵效《三国志演义》而不及,虽其上者,亦复拘牵史实,袭用陈言,故既拙于措辞,又颇惮于叙事,蔡《东周列国志读法》云,‘若说是正经书,却毕竟是小说样子,……但要说他是小说,他却件件从经传上来。’本以美之,而讲史之病亦在此。”吕抚,约康熙末年前后在世。著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共26卷44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发财秘诀》

[清]吴趼人著。该书写的是内地一个穷汉在香港发家致富的故事。

《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风流梦》

[明]冯梦龙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

《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出自冯梦龙《墨憨斋传奇定本十种》,然“十种”为《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双雄记》、《万事足》、《梦磊记》、《洒雪堂》、《楚江情》,未收《风流梦》。

■《封神榜》

[明]许仲琳(1567-1620)著。一说作者为陆西星。书名又作《封神传》、《封神演义》、《封神传演义》。鲁迅多次征引此书。

《朝花夕拾·琐记》中说:“……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这里说的学校就是江南水师学堂,1913年曾名海军军官学校,1915年更名为雷电学校。文中的“光复”,指辛亥革命。

《中国小说史略》引述梁章钜《浪迹续谈》意见,指出《封神传》作者“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但鲁迅评价道:“(《封神传》)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中说:“……道士们以为人身中有三尸神,到有一日,便乘人熟睡时,偷偷地上天去奏本身的过恶。这实在是人体本身中的奸细,《封神传演义》常说的‘三尸神暴躁,七窍生烟’的三尸神,也就是这东西。但据说要抵制他却不难,因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有一定的,只要这一日不睡觉,他便无隙可乘,只好将过恶都放在肚子里,再看明年的机会了。连胶牙饧都没得吃,他实在比灶君还不幸,值得同情。//三尸神不上天,罪状都放在肚子里;灶君虽上天,满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说了一通,又下来了。对于下界的情形,玉皇大帝一点也听不懂,一点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今年当然还是一切照旧,天下太平。//我们中国人对于鬼神也有这样的手段。”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中说:“但因时势的不同,也有立刻自打折扣的。例如在广告上,我们有时会看见自说‘我是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人’,真要蓦地发生一种好像见了《七侠五义》中人物一般的敬意,但接着就是‘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但所发表文章,均自负责’,却身子一扭,土行孙似的不见了。予岂好‘用其他笔名’哉?予不得已也。”这里说到的“土行孙”就是《封神演义》中可以“土遁”的人物。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1867-1906)著。长篇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对此书评价不高,鲁迅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无自序所谓‘含蓄蕴酿’之实,殊不足望文木老人(作者按:即吴敬梓)后尘。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伎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势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

李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曾应商务印书馆约请,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他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另著有《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海上花列传》

[清]韩子云(1856-1894)著,题“云间花也怜侬著”。

《中国小说史略》有关于《红楼梦》与“狭邪小说”之关系的论述,可以考见有清一代小说之流变。鲁迅说:“《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各竭智巧,使之团圆,久之,乃渐兴尽,盖至道光末而始不甚作此等书。然其余波,则所被尚广远,惟常人之家,人数鲜少,事故无多,纵有波澜,亦不适于《红楼梦》笔意,故遂一变,即由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以发泄之。如上述三书(作者按:指《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虽意度有高下,文笔有妍媸,而皆摹绘柔情,敷陈艳迹,精神所在,实无不同,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然自《海上花列传》出,乃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谓‘以过来人现身说法’,欲使阅者‘按迹寻踪,心通其意,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第一回)。则开宗明义,已异前人,而《红楼梦》在狭邪小说之泽,亦自此而斩也。”鲁迅对该书的评价是:“光绪末至宣统初,上海此类小说之出尤多,往往数回辄中止,殆得赂矣;而无所营求,仅欲摘发伎家罪恶之书亦兴起,惟大都巧为罗织,故作已甚之辞,冀震耸世间耳目,终未有如《海上花列传》之平淡而近自然者。”

韩子云,子云为字,名邦庆,号太仙,科举不第,长期旅居上海,为《申报》撰稿,并创办个人的文艺期刊《海上奇书》,所得多耗费于妓馆,死时仅三十九岁。《海上花列传》写的是清末上海租界中官僚、富商和娼妓的社交活动。因而,妓院、官场、商界构成了此书的三大场景。

■《海天鸿雪记》

[清]李宝嘉著。该书通过描写上海妓女的生活来批评社会。《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汉宋奇书》

清朝坊刻本。小说。《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合刻本,有金圣叹批语。“汉”指《三国演义》、“宋”指《水浒传》。钱玄同赠阅,见《日记·1921/2/14》。

■《何典》

[清]张南庄著。1926年刘半农标点此书重印,鲁迅为作《题记》(见《集外集拾遗》中),还有一篇《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鲁迅在《朝花夕拾·无常》中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无常的手里就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这里的引语,就出自《何典》:“卖嘴郎中无好药,一双空手见阎王”。鲁迅在这里强调“阴间的公正”,正是为了反衬“人间的不公”。

1932年日本编印《世界幽默全集》,鲁迅称《何典》为中国的八大幽默作品之一,推荐给增田涉。

■《恨海》

[清]吴趼人著。该书写的是庚子年间两对青年男女的婚恋悲剧。《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轰天雷》

[清]孙景贤著,原题藤谷古香(1880-1918)撰。小说。光绪年间铅印。该书主张教育救国,对戊戌变法有同情,也赞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鲁迅于北京东亚公司购得此书,见《日记·1925/1/22》。

藤谷古香,原名孙景贤,字希孟,号龙尾,本书署日本人名“藤谷古香”,假托是日本小说,或为商业手段。

■《红拂记》

[明]张凤翼(1527-1613)撰。该书取材于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

■《红楼复梦》

[清]“红香阁小和山樵南阳氏编辑”。《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但认为艺术成就不高。

《红楼复梦》一百回,一般认为,作者为清人陈少海,又字南阳,号香月,又号红羽,又号小和山樵,又号品华仙史。书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本。作者不忍原《梦》之美人香土,燕去楼空,于是通过天上、人间、地狱的种种通融,使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得以重生聚合,其后又有男欢女爱故事,描摹细致。原书插图有题词云:“痴情栽下风流种,又聚金陵十二钗。”

■《红楼幻梦》

[清]“花月痴人”撰。《中国小说史略》等提及此书,但认为艺术成就不高。

《红楼幻梦》,又名《幻梦奇缘》,共24回。据自序,应当成书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此书名为写情,实为写欲,其中写宝玉在梦中与妙玉、香菱、凤姐等人私通,多为后人诟病。此书问世后即遭禁毁。

■《红楼梦》

[清]曹雪芹(?-约1763)著。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鲁迅多次提及本书,但论及本书思想,似评价不高。

《论睁了眼看》认为“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然后说到:“《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

但从艺术角度论,鲁迅又早看出《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所以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该书之艺术品位也作了评价:“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又说:《红楼梦》续做甚多,“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甚或谓作者本以为书中无一好人,因而钻刺吹求,大加笔伐。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固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然亦常情所怪,故复有人不满,奋起而补订圆满之。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