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大学生李秉中(?-1940),在留日期间,曾给鲁迅邮寄图书。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又曾到苏联、日本学习陆军,最后出任国民党军官。他在学生时代写了一部小说,题为《边雪鸿泥记》,寄给鲁迅,请托出版。鲁迅曾多次写信给胡适推荐此书稿。
《书信·240502致胡适》中说:“向商务馆去卖之小说稿(作者按:即指《边雪鸿泥记》),有无消息?如无,可否请作信一催。”
李秉中要见胡适,又来请托鲁迅,鲁迅复信说:“《边雪鸿泥记》事件,我早经写信问过,无复,当初疑其忙于招待‘太翁’(作者按:指泰戈尔,胡适等人当时正在忙于接待),所以无暇;近又托孙伏园面问,未遇,乃写信问,仍无复,则不知其何故也。……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与未见无异,‘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非此之谓也。况我又不善简牍,不能作宛转动听之言哉。”(见《书信·240526致李秉中》)鲁迅给胡适的信中说:“《边雪鸿泥记》一去未有消息,明知先生事忙,但尚希为一催促,意在速售,得钱用之而已。//友人李庸倩(作者按:即李秉中)君为彼书出主,亦久慕先生伟烈,并渴欲一瞻风采。所以不揣冒昧,为之介绍,倘能破著作工夫,略赐教言,诚不胜其欣幸惶恐屏营之至!”(见《书信·240527致胡适》)。鲁迅后来又有信件给胡适,还是为李秉中事。
鲁迅对请托之事的热心,于此可见一斑。这是传统士君子的友道精神体现。
对待朋友,另一个例子可以说到白莽。白莽即殷夫,浙江象山人。这是一个有着“象山”脾气的执拗的年轻人,他不满于当局,投身地下党,进入“左联”。期间与鲁迅有了交往,对鲁迅很尊敬。后来,他被当局杀害成为“左联五烈士”,年仅22岁。鲁迅在他死后整理他的诗稿《孩儿塔》,并为之作序推介。《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这里应该有政治同党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传统友道的担当。鲁迅批判传统,但又有鲜明的传统士大夫风骨,这是可以考见的。
鲁迅对论敌则坚持了一贯性的辛辣。
当时的“第三种人”杜衡(1906-1964),曾著有长篇小说《再亮些》,先在刊物连载,后出单行本,书名改为《叛徒》。该书篇首引用歌德临终时的话:“再亮些,再亮些!”
杜衡,又名苏汶,自称是左翼右翼文艺之外的“第三种人”,与鲁迅多次论战。鲁迅对他有过多次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中提及《再亮些》说:
“地球上不只一个世界,实际上的不同,比人们空想中的阴阳两界还利害。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然而他不知道,因此他也写不出,于是他自称‘第三种人’,他‘为艺术而艺术’,他即使写了出来,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而已。‘再亮些’?不要骗人罢!你们的眼睛在那里呢?”
这是特别能够代表鲁迅批评风格的一段文字。鲁迅读过的创作部图书,现在可以统计到228种,本卷内分为“小说”、“其他”两个部类。后者包括小说创作之外的其他体裁,如散文、剧本、诗歌等。
小说类(122种)
■《暧昧》
何家槐(1911-1969)著。短篇小说集。《书信·330210致赵家璧》等提及此书。
何家槐,曾用笔名永修、先河、河溃等。1932年入暨南大学外文系。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八月的乡村》
田军(1907-1988)著。长篇小说。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对此书给予推介:“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好书为什么倒会不容于中华民国呢?那当然,上面已经说过几回了——//‘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田军,即萧军。
■《巴金短篇小说集》
巴金著。作者赠鲁迅书。见《日记·1936/4/26》。
■《跋涉的人们》
李守章(1905-1994)著。短篇小说集。1929年北新书局出版。
《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中说:“这两年中,虽然没有极出色的创作,然而据我所见,印成本子的,如李守章的《跋涉的人们》,台静农的《地之子》,叶永蓁的《小小十年》前半部,柔石的《二月》及《旧时代之死》,魏金枝的《七封信的自传》,刘一梦的《失业以后》,总还是优秀之作。可惜我们的有名的批评家,梁实秋先生还在和陈西滢相呼应,这里可以不提;成仿吾先生是怀念了创造社过去的光荣之后,摇身一变而成为‘石厚生’,接着又流星似的消失了;钱杏先生近来又只在《拓荒者》上,搀着藏原惟人,一段又一段的,在和茅盾扭结。每一个文学团体以外的作品,在这样忙碌或萧闲的战场,便都被‘打发’或默杀了。”鲁迅这段话表示了对新文学的推介,对批评家的不满。
李守章,原名李俊民。
■《奔波》
徐蔚南(1899-1953)著。小说。见《日记·1928/12/31》。徐蔚南,笔名泽人,江苏吴县人。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著有《春之花》、《都市的男女》、《奔波》、《乍浦游简》、《艺术哲学》等。另译作有《莫泊桑小说集》、《屠格涅夫散文诗》、《印度童话集》等。
■《碧血幕》
包天笑(1876-1973)著。该书是《孽海花》的续作。《中国小说史略》认为“不称”,评价不高。
包天笑,名公毅,字朗孙,天笑是他的笔名。
■《边雪鸿泥记》
李秉中(?-1940)著。鲁迅曾为该书谋求出版,并写信给胡适推荐书稿。
■《不安定的灵魂》
陈翔鹤(1901-1969)著并寄赠。小说集。见《日记·1927/7/24》。
■《朝雾》
蹇先艾(1906-1994)著。短篇小说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提及此书说:“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诚然,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所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他所描写的范围是狭小的,几个平常人,一些琐屑事,但如《水葬》,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贵州很远,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样的。”
■《尘影》
黎锦明(1909-1999)著。中篇小说。鲁迅为作序《〈尘影〉题辞》(收入《而已集》中)。
■《沉沦》
郁达夫(1996-1945)著。小说集。其作品多以“不幸的青年”或“零余者”为主人公,与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颇为接近。这是旧价值崩溃,新价值有待建立时期的青年人苦闷、颓废之写照。
鲁迅在小说《孤独者》中,说主人公魏连殳,“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使人不耐的倒是他的有些来客,大抵是读过《沉沦》的罢,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皱着眉头吸烟。”这里表现了《沉沦》的社会影响力,应该是对郁达夫的一种特别的赞誉。
■《虫蚀》
靳以(1909-1959)著。小说集。赵家璧赠书,见《日记·1934/12/16》。
■《春蚕》
茅盾(1896-1981)著。小说集。鲁迅获赠书,见《日记·1933/5/17》。
■《春痕》
冯沅君著。中篇小说。《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提及此书。
■《从军日记》
谢文翰(1909-2000)著。小说。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李小峰赠书,见《日记·1925/5/1》。
谢文翰,原名谢鸣岗,即谢冰莹。抗战期间投笔从戎,任战地服务团团长,后与胡兰畦女士一道被授予少将军衔。有著作多种。
■《达夫代表作》
郁达夫著。作者赠书。见《日记·1930/1/26》。
■《达夫自选集》
郁达夫著。见《日记·1933/4/3》。
■《大上海的毁灭》
黄震遐(1907-1974)著。长篇小说。该书反映“一·二八”事变,作品有悲观情绪。《伪自由书·对于战争的祈祷》提及此书。
■《稻草人》
叶圣陶著。童话集。该书作于1921年至1922年,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最早的童话创作之一。鲁迅在《译文序跋集·〈表〉译者的话》中提及此书。
■《地之子》
台静农著。短篇小说集。1928年未名社出版。
《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等文提及此书。《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参《跋涉的人们》条说。
■《电》
巴金著。小说。良友公司寄赠。见《日记·1935/4/8》。
■《丁玲选集》
丁玲(1904-1986)著。1933年上海天马书店出版。《日记·1933/12/28》提及此书。
■《东方创作集》
该书收有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作家作品17篇。《书信·350209致赵家璧》提及此书。
■《短篇小说三篇》
许钦文(1897-1984)著。1925年自刊本,北京沈讷斋印。见《日记·1925/4/27》等。
许钦文,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坛著名小说家,但是其地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其作品有《故乡》、《赵先生的烦恼》、《鼻涕阿二》、《一樽酒》、《若有其事》、《仿佛如此》、《幻象的残象》、《蝴蝶》、《毛线袜》、《西湖之月》、《回家》等。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故乡》发表时,鲁迅便说:“描写乡村生活上作者不及我,在青年心理上我写不过作者”,并在《彷徨》集中《幸福的家庭》那一篇特意注明“拟许钦文”,足见鲁迅对他的推许。
■《多产集》
周文(1907-1952)著。小说。作者寄赠鲁迅,见《日记·1936/9/11》。周文,原名何稻玉,笔名何谷天,四川人。
■《二月》
柔石(1902-1931)著。中篇小说。鲁迅曾著文推介,《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中说:“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发掘》
刘圣旦著。历史小说集。鲁迅获赠书,见《日记·1935/1/7》。《书信·341013致杨霁云》提及此书。
刘圣旦,20世纪30年代颇有名气的历史小说家。该书是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集,之所以命名为《发掘》,按作者的说法是要发掘“埋葬在历史里的故事”。作者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农民造反抱同情立场。
■《丰收》
叶紫(1910-1939)著。短篇小说集。鲁迅为之作序推介。见《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疯人》
柔石著。署名赵平复。短篇小说集。《二心集·柔石小传》提及此书。
■《斧背》
尚钺(1902-1982)著。短篇小说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提及此书说:“尚钺的创作,也是意在讥刺,而且暴露,搏击的,小说集《斧背》之名,便是自提的纲要。他创作的态度,比朋其(作者按:参《荆棘》条说)严肃,取材也较为广泛,时时描写着风气未开之处——河南信阳——的人民。可惜的是为才能所限,那斧背就太轻小了,使他为公和为私的打击的效力,大抵失在由于器械不良,手段生涩的不中里。”
■《父子之间》
周文著。小说集。何谷天赠鲁迅书,见《日记·1935/11/2》。
■《赶集》
老舍(1899-1966)著。小说集。赵家璧寄赠。见《日记·1934/9/1》。
■《革命前一幕》
陈铨(1903-1969)著。小说。见《日记·1934/11/3》。陈铨,四川富顺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美国、德国。先后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被誉为清华“四才子”(另三人为李长之、钱钟书、张荫麟)之一。与雷海宗、林同济等创办杂志《战国策》,倡导民族文学。因此被称为“战国策派”。港台文学史研究界评价他为“中国近现代小说七大家之一”。陈铨的历史地位,目前在中国内地是被低估的,还有待于重新评价。
■《孤雁》
王以仁(1903-1926)著。小说。《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日记·1927/4/22》提及此书。王以仁,民国初期的著名诗人、小说家。23岁时在海轮上失踪。
■《古骸底埋葬》
盈昂著。小说。1929年上海文化书局出版。作者寄赠。见《日记·1929/12/15》:“梁耀南来,未见,留盈昂所寄赠之《古骸底埋葬》一本而去。”
梁耀南(1909-1941),与鲁迅有来往。
■《故乡》
许钦文著。短篇小说集。鲁迅选校,为《乌和丛书》之一。《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等提及此书。
■《广陵潮》
李涵秋(1873-1923)著。小说。10集。《日记·丁巳/12/31》提及此书。
李涵秋,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清末秀才,做过塾师。民国后主编多种报刊,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有著作多部。《广陵潮》,原题《过渡镜》,以扬州为背景,讲述爱情故事。
■《海上》
陈学昭(1906-1991)著。小说。见《日记·1933/6/17》。陈学昭,著名女作家,原名陈淑英,笔名野渠、式微、惠玖、陈芳等。
■《海上繁华梦》
孙家振(1862-1937)著。题“古沪警梦痴仙戏墨”。《中国小说史略》作李宝嘉著,或误。该书取材于上海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以描写妓院、赌馆为主,属于“狭邪小说”。
孙家振,字玉声,别署海上漱石生、漱石氏、警梦痴仙、江南烟雨客、玉玲珑馆主等。“漱石枕流”出于《晋书·孙楚传》,日本作家有夏目漱石,孙因喜读夏目漱石小说,便取漱石生为别署,又取金声玉振意,字玉声。另著有《退醒庐笔记》和武侠小说多部,如《嵩山拳叟》、《飞仙剑侠》、《九仙剑》、《夫妻侠》、《金钟罩》、《风尘剑侠》。
■《幻灭》
茅盾著。小说。《日记·1928/9/24》提及此书。
■《监狱与病院》
许拜言著。小说集。见《日记·1932/1/11》。许拜言,绍兴人,鲁迅同乡。
■《蹇安五记》
潘伯鹰(1898-1966)著。旧题蹇安撰。骈文小说。计有《玄玄记》、《拾书记》、《拾书后记》、《归燕记》、《锁骨记》五种。1934年出版。见《日记·1935/1/17》。1935年上海出版。《书信·350117致曹聚仁》中说:“《蹇安五记》见赠,谢谢。但纸用仿中国纸,为精印本之一小缺点。我亦非中庸者,时而为极端国粹派,以为印古色古香书,必须用古式纸,以机器制造者斥之,犹之泡中国绿茶之不可用咖啡杯也。”该书为徐懋庸所赠,见《日记·1935/1/17》。
■《建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