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45661800000045

第45章 名将张灵甫与他的绝色佳人(1)

名将张灵甫未死于外御,而死于内战——1947的孟良崮战役。这一年的5月5日,重庆临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据史载:张灵甫与夫人王玉龄1945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国民党着手准备返回南京。4月23日,决定恢复设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作为国民政府离开重庆后在四川的最高统治机构。28日,国民政府还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下午,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离渝,5月3日抵达南京。5日,南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旌旗招展,一派节日景象。上午10点30分,长江路国民大会堂举行首都各界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典礼。蒋介石身穿特级上将制服,佩带5枚勋章,精神焕发地与身穿黑底紫花绸质旗袍的宋美龄走上国民大会堂主席台,向与会者颔首致意。由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议长陈裕光恭请蒋介石致训辞。晚8时整,广播里响起了蒋介石那浓重的浙江口音:“……八年抗战,赖我全国同胞始终一致拥护抗战国策。服从中央命令,百折不回,浴血牺牲。卒能获得今日最后胜利。而且取消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涤除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国耻……但是回想到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沦陷时,首都同胞惨遭大屠杀的悲剧。我们就应该痛定思痛。时时不忘我们八年来在敌人铁蹄之下所受的奴隶牛马暗无天日的生活,更不能不自立自强了……抚今思昔。务希我国全体同胞,同心一德。共同一致。务使我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永远不再受过去八年间那样异族侵凌蹂躏的惨祸与耻辱……”

细心的人尤其注意这篇讲话的其中几句:“……我们今日沈阳虽已收复,而东北整个的行政与主权的完整,还需要我们全国同胞为国家、为民族精诚合作,继续努力奋勉。来保持我们最后胜利光荣的战果。惟有如此,方能安慰我们八年来为了抗战革命而牺牲的军民同胞在天之灵……”

还都大典时的国民政府大门5月6日《中央日报》报道:5月5日,南京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典礼于上午9时在中山陵举行。这里到处旌旗招展,聚集了文武大员及各界人士约5000多人;100多名中外记者赶来采访。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也派出代表4人参加。8点45分,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抵达陵园。9时整,在军乐声中。典礼开始。地上101响礼炮轰鸣,天空飞机散发传单,场面甚为壮观。在隆重的谒陵仪式后,蒋介石步出灵堂。立于台阶。向全体谒陵人员致训,追念八年苦难史迹,提示今后努力方针。就在还都大典进行时,国共两党内战的进行曲也愈演愈烈。有资料说,在还都大典举行后的第二天,张灵甫的第四任的绝色夫人,“王玉龄生下了胖小子,张灵甫爬上孟良崮,10天后,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战死……”

张灵甫(1903-1947)1957年,民国元老于右任欢度78岁华诞,由其子和孙女奉待在旁。1958年,胡适(左)与于右任相见。有感于“秀才造反,十年难成”的奇才张灵甫,原名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长安乡大东村人。他长到8岁的时候,村里的私塾先生竖起大拇指对张鸿恩说:“我看你这个小儿子,生得眉清目秀,聪颖过人,你送他到我这里来读书,将来一定前程无量。”

张鸿恩在村里是种庄稼能手,家境还算过得去,于是将张灵甫送进了私塾。果然,小小灵甫学习勤奋。10岁那年,他进入小学,成绩优异,受到老师和家人的赞誉。18岁那年,张灵甫考入了古城西安着名的长安中学。历史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这位聪明好学的农村青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文庙(现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里的1000多块碑帖,使他叹为观止。平时,张灵甫常常临摹何绍基字帖。每逢节假日,他都带上纸笔,兴冲冲赶到文庙,一字一字地临摹历代各着名书法家的碑帖。他聚精会神,多次忘记了吃饭。肚子实在饿急了,他就随便买块烧饼充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了书法展,观者如云。陕西当时出了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他曾东渡日本留学,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当过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22年,他回到西安后又出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贼军西北第一路总司令。于右任的书法当时已誉满神州。一天,他听西安书法界名流说到长安中学有个学生,书法写得相当好。于右任很想看看这位后生究竟如何,就来到学校,叫张灵甫当场挥毫。面对这位大官、大书法家,张灵甫一点也不紧张,拿起笔来挥洒自如,一连写了5个条幅。于右任细细端详,惊讶之余,又大喜过望,连连拍着他的肩膀说:“奇才,奇才!后生可畏呀!”

张灵甫对历史十分爱好,常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谈古道今,指点江山,评论中外。1923年中学毕业后,他回家乡当了短短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那时的中国,国共两党正在酝酿合作《新青年》、《向导》等介绍进步思想的刊物广泛流传。身处穷乡僻壤里的张灵甫也感受到了时代风云的激荡,不由热血沸腾,跑到北京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深受感染,积极参与。但他又感到“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于是决心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加了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张灵甫此时虽然年龄不大,但已有自己的思想。身处风雷激荡而又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之中,他不断地思考着中国的出路和个人的何去何从。1926年的一天,有人悄悄告诉张灵甫说,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正在郑州秘密招生。张灵甫热切地向往当时的革命圣地广州。经友人介绍,他秘密参加了考试,很快被录取。说来也巧,当时于右任正在上海宣传革命。张灵甫找到了于右任,请他写封去黄埔军校的介绍信,于右任高兴地答应了。这年秋天,张灵甫进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选学的是步科。1927年3月8日,军校举行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张灵甫和后来在中国现当代史上风云一时的林彪、刘志丹、袁国平、郭化若、文强、胡琏、李弥、唐生明等人站在了一起,毕恭毕敬地聆听了蒋介石的训话:“你们要记住:反对共产主义就是反对三民主义,怀疑三民主义就是反对共产主义!”

张灵甫的黄埔同窗林彪仰望着主席台上的蒋介石,张灵甫心中充满崇敬之情。中国人历来把天、地、君、亲、师视为最崇高的纲常,以黄埔军校为起点,“学生”张灵甫紧跟“校长”蒋介石,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戎马生涯。左起张学良、宋霭龄、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轰动西安的杀妻案有了黄埔生这块牌子,再加上勇敢善战,张灵甫仕途上春风得意,步步高升,由排长而连长、营长,很快就当上了团长。

但官场的得意并不能使张灵甫情场得意。他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每一次都以悲剧性的结局而告终。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邢琼英。二十年代初期的陕北农村,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灵甫也不例外。他在无奈之中不得不勉强和邢琼英交拜天地,入了洞房。对这位原配夫人,张灵甫是不满意的。他之所以离家外出,据说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逃婚。当上军官后,他更嫌邢琼英土里土气,不能像别人的太太那样打扮人时,出入社交场合。于是,张灵甫就扮演了陈世美的角色,把邢琼英撂在老家,自己在外地来了个“停妻别娶”。第二任妻子名叫吴海兰,是张灵甫1934年驻防四川广元时,经人介绍认识的。吴海兰年轻漂亮,又知书达礼,一见面就使张灵甫十分喜爱。两人很快坠人爱河,不久便结了婚。吴海兰性情贤淑,对张灵甫温柔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还能陪他外出交际。同事们都夸他娶了一位好太太。张灵甫当时在胡宗南的第一军当团长。部队“追剿”工农红军,东奔西走,漂泊不定。为了行动方便,上峰规定军官家属一律安置在西安。一天,一位同事兼同乡的团长从西安探亲回营,张灵甫向他打听妻子吴海兰的情况。那位团长见他焦急的样子,有意跟他开个玩笑,打趣说:“啊呀,老兄啊,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呀。你的太太嘛,一次我看见她打扮得花枝招展,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西装革履,两个人可亲热呢!你要不放心,快去西安看看吧!”

张灵甫个性内向,脾气暴躁。他一听此言,不禁火冒三丈,生气得不得了,心想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哪能戴上顶“绿帽子”,让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妻子不贞,如此奇耻大辱,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他决定马上请假回西安找吴海兰“算账”。久别胜新婚。吴海兰见丈夫回家,热情相待,嘘寒问暖,极尽为妻之道。但张灵甫一脸冷漠,越看越觉得妻子是虚情假意。他心生一计,对吴海兰说:“父母上了年纪,一直没见过你,我想带你回家看看他们。”

吴海兰不知是计,就随丈夫回到了乡下老家。见过父母后,张灵甫对吴海兰说:“你看农村里的韭菜多新鲜!我很久没吃韭菜包饺子了,你到菜地里去割点韭菜,给我包顿饺子吃吃。”

对张灵甫一向惟命是从的吴海兰,哪里想到丈夫会对自己下毒手。她拿起镰刀、菜篮,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屋后的菜地。屋外寒风凛冽,吴海兰揉了揉冻得通红的脸,一边朝手上哈气,一边朝跟在她身后的张灵甫抛了个媚眼,蹲下去准备割韭菜。张灵甫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似笑非笑,突然目露凶光,从腰间拔出早已准备好的小手枪,对着吴海兰的后脑勺猛然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枪响,花容月貌的吴海兰顿时血流满地,香消玉殒。一直到死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她,就这样成了屈死的冤魂。枪杀妻子后,张灵甫连尸体也不收拾掩埋,就返回了部队。“团长枪毙了老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东乡,又很快传到了仅有30里之遥的西安城。经报纸报道后,又很快传遍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凶讯传到四川广元,吴海兰家人岂肯罢休。她哥哥不远千里赶到西安,向法院状告张灵甫,要求严惩杀妻凶手,以慰妹妹亡灵。法院一看告的是一位团长,就回复说:军人犯罪,应由军事法庭审理,本院无权过问。吴海兰的家人又向社会各界呼吁,要求主持公道,给予声援。当时张学良正驻守西安任西北“剿总”总司令,夫人于凤至在西安妇女协会挂了个名誉职务,有人帮助吴海兰的哥哥将状子转递到了她手中。生性耿直又仗义执言的于凤至了解“团长杀妻案”的来龙去脉后,凤眉倒竖,愤怒至极,斥责张灵甫刻薄寡义,手段残忍,竟然蔑视军纪国法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发指。她要求张学良务必对张灵甫严加惩办。张学良双手一摊,苦笑着摇摇头,说:“中央军的事,我鞭长莫及呀!”

于凤至说:“那好,我就把信转到宋美龄那里去。请她伸张正义,维护我们妇女的合法权益。”蒋介石和张学良是结拜兄弟,于凤至和宋美龄以姊妹相称。作为一个女人,宋美龄也对吴海兰的冤死表示同情。她向蒋介石禀报了此事。蒋介石一听,大为恼怒,立即下令给胡宗南,令其将张灵甫撤职查办,押来南京。胡宗南接电后,立即召见了张灵甫,训斥说:“你如此轻率浮躁,鲁莽行事,既有负于党国栽培,又断送了自己前程,真是愚蠢至极!”

张灵甫不服气,脖子一硬,振振有词地申辩说:“叫我当乌龟,戴绿帽子,我不干!”

胡宗南叹了一口气,说:“你呀,真是个糊涂蛋,白长个脑袋!人家是句玩笑话,你竟当了真,哪有这码子事啊!”

张灵甫一听才恍然大悟,不由捶胸顿足,不断地打着自己的耳光,连声说:“我混蛋,我该死!我混蛋,我该死……”

胡宗南想到张灵甫轻信人言,犯下重罪,又念及他多年来征战有功,心生冷悯地说:“我虽有心帮你,但事情闹大了,校长发了火,我也爱莫能助,你就自己去南京,向校长负荆请罪去吧!”

没有人押送,张灵甫一个人匆匆上路去南京受罚。当时没有直达火车,张灵甫风尘仆仆地辗转途经洛阳、郑州、徐州,很快把盘缠花光了。正当他愁眉苦脸时,心头突生一计,大叫一声:“天无绝人之路!”他向一家旅馆老板借了点钱,买来纸砚笔墨,赶写了十几张条幅,挂到街头叫卖。用卖字换来的钱当路费,他终于到达了南京。张灵甫向蒋介石上书,要求当面说清“杀妻”缘由。蒋介石心里有气,何况一个小小上校团长,哪里放在他眼里于是下了口谕:将张灵甫关入“模范监狱”,判处10年徒刑。蒋介石虽然独裁专制,但国民党政府表面上也讲法制。仅凭老蒋一道口谕,不经法院判决,就要他坐牢10年,监狱也感到为难,权衡的结果是,将张灵甫不予收监,让他住进了监狱的招待所。张灵甫原准备锒铛入狱,没想到会受此优待。他老老实实住了下来,从不找监狱当局的麻烦,也不惹是生非,整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字。昔日的黄埔校友在南京当官的不少,纷纷前来探望,或赠物,或赠钱。张灵甫就以书法回赠。时间长了,向他索取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润笔之资也颇为丰厚。一时间,张灵甫书写的招牌、店名在南京街头多处可见。一桩轰动古城西安的“杀妻案”,使张灵甫得以在“模范监狱”这个特殊的地方修身养性,他暴躁的脾气从此也有所收敛。改名后的张灵甫“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下了道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个性倔犟的张灵甫原先想返回胡宗南的第一军。但他转而一想,自己杀妻、坐牢,面子上实在太不光彩,如果回老部队,这张脸往哪里搁呀?!

胡宗南当第一师师长时,麾下有个营长名叫王耀武。王耀武是张灵甫当连长时的顶头上司。一天,时任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在晋见蒋介石时,说到了张灵甫。他提出:“张灵甫这个人,打仗很有本事,现在抗战需要干部,政府又下令释放所有服刑官兵,就让他到五十一师来吧!”

蒋介石点头应允,并交代说:“此人脾气暴躁,但是个有用之材,你要好好管教他。玉不琢,不成器,要他改过自强,重新做人。”

张灵甫来到王耀武的部队,十分感谢他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把名字“张宗灵”改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一直在王耀武的麾下南征北战,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和胜仗。1937年8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开抵上海,参加着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很快到一五三旅三○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了全团官兵的拥戴。日军的武器装备远远优于中国军队。一天,在嘉定作战时,日军蜂拥而来。张灵甫打红了眼,甩掉上身的军装,捋起袖子从壕沟里跳起来,抱着机枪大吼一声:“兄弟们,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