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
45726200000040

第40章 李世民

唐太宗是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注意纳谏、知人善用的做法和以民为本的思想,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奉为有道明君的典范。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医治无效,6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终年51岁,葬于昭陵。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每次读起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都不禁为历代伟人特有的英雄气概所叹服。这里的“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公元617年,他和刘文静等人策动李渊起兵反隋,进入关中。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作为统帅,他领兵南征北战,消灭了刘黑闼、窦建德等农民起义军,逐步统一了中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

由于李世民战功显赫,名重一时,招致了太子李建成的猜疑。为了对付这位二弟,他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密谋策划,企图加害李世民。建成、元吉还利用接近李渊之便,经常说李世民的坏话,还千方百计调开李世民身边的武将文士。可是李世民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在多年的征战中聚集到周围的文武精英,已形成了一支绝对忠诚的秦府力量。

公元626年6月,李渊看到儿子们的矛盾斗争已趋白热化,决定亲自出面干预。他让建成、元吉和李世民都来大内的朝堂,准备由他和朝中的一些重臣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李世民抓住时机,先发制人,用武装偷袭的方式,在宫城的北门玄武门,一举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变之后,李渊无奈,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又传位给太子,而自己当了空有其名的太上皇。这一年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时值李世民28岁。

唐太宗一共在位23年,年号贞观。在贞观年间,唐太宗依靠文武大臣,励精图治,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疆域辽阔、民族和睦的新局面,成为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盛世,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

诗人白居易赞扬唐太宗功业诗曰:

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山主峰上。主峰海拔1188米,气势雄伟,高耸挺拔,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古时候,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从古都西安向西北方向极目远眺,越过坦荡如砥的关中平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九山雄伟的身影。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牧就曾经留下了“乐游原上望昭陵”这样的著名诗句。但现在已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唐太宗仿效秦汉以来封建帝王预作寿陵的惯例,登基之后,就为自己选定了陵园的位置和名称。当年唐太宗带兵打仗和在后来的狩猎中,对九山一带地形很熟悉。他曾对侍臣说:九山孤耸回绝,山高九仞,可置作山陵。说明他看中了九山的山势雄伟,因而定为陵地。昭陵从贞观十年(636)首葬文德皇后时开始营建,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葬太宗李世民后宣告建成,营建时间长达13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是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设计并主持的。

李世民像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的陵墓工程和总体设计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大唐帝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这一时代的特点。

昭陵陵园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它北起九山,南到今天的赵镇一带,南北长约十五公里,东达今天的东页谷村,西至庄河,东西宽十公里多,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三十万亩。昭陵的陵园,在唐代还称为“柏城”,这是由于当时在陵园周围种植大量柏树的缘故。陵园周围为什么要种植柏树?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风俗通》云:“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现在我们还可以从唐代诗人刘沧“原分山势人宫塞,地匝松阴出晚寒”的诗句中,想象出当年柏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当时陵园不仅设陵令管理,又有士兵守卫,一草一木都是不可侵犯的“禁物”。高宗时,将军权善才的马误伤陵园的一棵柏树皮,惹得唐高宗大怒,要斩首示众,幸得大臣狄仁杰再三谏阻才免一死。

昭陵的墓室,是沿着九山的主峰凿山建成的。这样设置陵墓,一反秦汉帝王在平原上层层垒土,夯筑高大封土堆的做法,而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为什么要依山为陵呢?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显示“薄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为了防备后人盗掘陵墓。譬如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文德皇后去世,唐太宗为其亲撰碑文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葬,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心存没无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主以四海为家,不必将财宝埋入坟墓,占为己有。今以九山为陵,墓中不放置任何金银玉器,而以陶器、木器代替,这样社会上的奸盗之徒也就不会产生盗墓的罪恶念头了。不过,今天学者们普遍认为,唐代初期依山为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行“薄葬”,而是为了借助于雄伟的山势来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防止一些人盗掘陵墓。

昭陵的墓室,也称为“玄宫”或“寝宫”,它是陵园内最主要的建筑。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的寝陵建造得华美无比,“闳丽不异人间”。陵园周围,不仅有许多建筑物,而且在峭壁之上,还修筑了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山崖险要的地方,架上木梁以沟通交通道路。《唐会要》一书就记载着昭陵“因九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元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有五重石门”。杜甫在《重游昭陵诗》中,也有“陵寝盘空曲”的诗句,描写了当年架在九山峭壁之上弯弯曲曲的栈道。守陵的宫女们可沿着栈道进入元宫,像平常在皇宫里一样供养、侍奉。后来,为了墓葬的隐秘安全,一些大臣建议拆除栈道。起初,高宗李治还不允许,经他的舅父长孙无忌的多次劝说,才算同意。从此以后,“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至今在山的西南方还残存有当年栈道的痕迹。

昭陵陵山有垣墙围绕,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西曰“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近年在献殿遗址采集到一件安放在屋脊上的鸱尾,还有大量的其它建筑材料。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以此件的高低来推算,献殿屋脊高10米左右,应该是重檐9间,才能合于比例,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献殿是多么高大雄伟。寝宫(下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唐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也是守陵官员和日常侍奉人员居住的地方。这里原建有大批房屋,但今已湮灭无存。

昭陵玄武门外,原列置唐贞观时期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这些造型生动的石雕像是唐高宗命石匠雕琢而成的,象征贞观年间诸宾王归顺唐朝向唐太宗朝圣的情形,颂扬唐太宗统一海内的功德。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和亲吐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戴。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尔契何力请求殉葬,高宗派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可汗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像于北司马门”。吐蕃弄赞“致书并献金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陵前,高宗嘉之,乃刊石像其列昭陵元阙下”。昭陵14尊少数民族首领石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石雕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极为壮观。这些精美的石雕像,清乾隆以后大多被毁。1965年秋天陕西省文管会和礼泉县文教局对昭陵进行调查时,在祭坛发现了突厥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焉耆王龙突骑支、吐蕃赞普弄赞和高昌王智盛的石像座。1982年,昭陵博物馆在清理昭陵祭坛遗址时,又发现了于阗王伏信、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和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3个像座。至此,得石像达半数。

玄武门内东西两庑,原有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昭陵六骏是当年李世民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疆场所骑的六匹战马。为了纪念六骏,李世民令绘六骏之形雕于石屏。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雕刻出六骏逼真的形象。相传六骏诸形出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雕刻家依其形刻于石屏上。石屏高约一米五,宽近两米,石屏右上角或左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题四言赞美诗,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今已不可辨认。

六骏中“飒露紫”是惟一旁伴人像的。《旧唐书·丘行恭传》记载了这一故事: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随从的骑兵失散了,只有丘行恭一人紧紧跟随李世民。突然,王世充的骑兵一箭射中“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将“飒露紫”身上的箭拔出,并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李世民为了表彰丘行恭的战功,特命将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此种救护之情,实是人马难分,情感深挚。六骏的马鬃都剪成三辫,名曰“三花”,这是当时的一种风尚。“拳毛马呙”和“特勒骠”表现了马的缓步行进的神态,其它三匹则表现了马奔腾时强劲有力的姿态,收足腾起,肌肉紧张,鼻孔喘息,栩栩如生。

一千多年来,风雨剥蚀,昭陵六骏鞍鞯的细部、中箭的部位已经模糊不清了。更令人痛心的是,1914年,美国文物走私商人勾结中国的民族败类,把“飒露紫”和“拳毛马呙”打碎装箱,偷偷地运到美国,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美国文物走私商再次跟中国民族败类勾结,把另外四具石刻骏马也打碎装箱,准备运到美国,后来密谋败露,四具石刻骏马被西安的爱国人士截获。四具骏马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礼泉人曾骥观,曾有诗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这件事的痛惜心情。他在《昭陵六骏歌》中说:

唐家创业扫群雄,马上得之为太宗。

真人出世姿神武,驰骋纵横驾六龙。

六龙神骏皆汗血,陷阵冲锋惊电瞥。

双瞳垂镜权协月,五花连钱蹄蹴铁。

擒充戮窦西复东,飞镞血溅发毛红。

帝嘉汝绩传不朽,制赞图形召石工。

琢成玲珑气深稳,丹青不数阎立本。

立仗永置昭陵宫,万岁千秋表忠悃。

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

独留六骏尚嘶风,犹指唐家一土。

何物奸人居奇货,大车捆载咸阳过。

纵说神物有护持,到此已磋缺两个。

我家结庐山阳,儿时习见真乘黄。

今日重逢长安市,感时抚事增惋伤。

吁嗟乎!

金人辞汉泪犹流,应知六骏多烦忧。

歌成不禁三叹息,恍睹石马向我齐昂头。

昭陵陵园内的陪葬,以唐太宗的陵寝为基点,向南辐射排列成一个扇形。李世民的陵寝居高临下,“功臣密戚”和“德业佐时者”,作为一种无尚的荣誉陪葬在其前方。后来,皇室还允许臣僚申请陪葬昭陵,甚至就连子孙也可以从父祖而葬,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群。现在初步可以确定的墓家有185个,是中国古代陪葬墓最多的,也是古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最集中的墓葬群。这种布局,也是唐太宗生前的安排。唐代这种陪葬制度,盛行于早中期,以昭陵的陪葬墓为最多。而以前的唐高祖献陵和以后的高宗、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其陪葬墓则大少于昭陵。乾隆之后的帝王陵墓,陪葬墓就逐渐少见了。

昭陵的陪葬墓,是按照墓主人生前与唐太宗关系的亲疏远近来排列位置的。妃子和生前受到皇帝宠爱的公主多埋葬在寝宫附近的“心腹”地域,而生前就受到皇帝冷遇的兰陵公主、清河公主墓则远离“心腹”地域。另外,受冷遇公主的墓葬形制、规模,与得宠公主的墓葬也有明显差别。昭陵的整体设计与陪葬方式,充分体现了封建皇权思想,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文武功臣的陪葬又有别于皇子、公主。文臣武将陪葬墓的建制排列与他们生前在唐长安城的官衔建制排列几乎是一致的,左边是文臣,右边是武将。尚书省部下的长官,安排在陵寝前方的右侧偏中,而战功累累的大将军,则被安排在陵寝的最前方,这一陪葬方式是昭陵的另一大特点。这一陪葬方式可以从魏征、李靖、李责力等人的墓葬位置安排上看得十分清楚。魏征的墓葬被安排在“心腹”附近的凤凰山上,依山凿石而成,墓前设置了一对土阙,李世民亲自为他撰书碑文。武将李靖墓葬的封堆,起筑成阴山、积石山之状,中间为圆锥形,两侧作长方形,东断西连,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另一名武将李责力的墓葬起筑成“品”字形的三个土冢,象征着阴山、铁山、乌德山。这显然与汉代霍去病墓形的设计思想一样,以“旌破突厥”之地来显示他们生前的功绩。值得重视的是,李责力墓前还侍立着石人、石羊和石虎,这无疑也是一种制度。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放置石麒麟、石辟邪之类,而人臣墓前只能放置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由于魏征、李靖、李责力三人都有大功于唐,所以,他们几位不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享有特殊的“宠遇”。

党和国家对昭陵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十分重视,1972年就设立了“昭陵文管所”,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文物保护、科学发掘、系统整理研究工作。1978年对外开放后改为“昭陵博物馆”,馆址位于昭陵陵园中心的李责力墓园,陈列昭陵陪葬墓出土的数百件珍贵文物,另外还将陵园陪葬区域原有的和地下陆续发现的碑石及新出土的墓志,一并集中陈列于昭陵博物馆的两个展室内。建国后陆续清理发掘的昭陵葬墓三十余座,有郑仁泰、张士贵、尉迟敬德、安元寿、临川、长乐公主、越王李贞、程咬金、段简壁和韦贵妃等墓,出土了大量初唐时期的彩绘釉陶俑、三彩俑、壁画、铜镜等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贞观之治”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