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与着作。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蕺山,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累官至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后遭贬。
李自成入京后,明室南渡,刘宗周起复原官。浙江失守后,他看到明王朝的灭亡已无可挽回,绝食二十日而死。刘宗周是一个典型的正直的士大夫学者,平生尚忠信,严操守,重气节,敢于直谏,指陈时弊,与阉党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刘少时从外祖父章颖学,中进士后师从许孚远,明末时公推他为海内大儒,学问气节为世所重。早年不喜王阳明之学,中年后信从阳明之说,而至晚年提出他自己的慎独、诚意为宗旨的思想。他的基本思想并未超出心学的范围,但对明朝中叶以来心学的发展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总结,其着作编辑为《刘子全书》。
②意念之辩、诚意慎独。刘宗周所理解的心之本体是指意识主体的一种原始的意向。正如指南针的指南,属性是一种“向”。意,正如指南针固有的对南指向一样,是人心的内在意向,因而它是心的主宰。他在与人论心意之辩时,强调意不是心的德行,而是心的本体,意不是念,念有起灭而意元起灭。他认为,从前的思想家把意都当成了念,实际上意不是念,不是心。由于他把“意”看作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范畴,故又常把这个意称为“惹根”。而且刘宗周认为,《易》中所说的“几”,也就是他所讲的意。几作为意,不是指发的初始状态,而是制约整体的内在深微的意向。
作为心之主宰的“意”,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说慎独的“独”。刘认为,独既是心体,也是性体。因此“独体”即独的本然之体,就是指意。就知善知恶而言表现为阳明说的良知,就好善恶恶而言,就是他所强调的作为心之主宰的意。这样他把良知与意统一起来,以意释知。
意与独表征心之体,诚与慎是指功夫。刘宗周把慎独作为学的根本功夫,独是用功夫下手处,但功夫又不能用力,只有“慎独”的方法才能保证这个原初的意向,慎独的方法也就是诚意,意是好善恶恶的本始意向,诚意就是保证这个意向不受影响。由于意是比良知更基本的范畴,故诚意是最根本的功夫。诚意是统帅,致知是辅助诚意的方法。
没有诚意的主宰,所致的知可能只是没有定向的知觉意念,有诚意作为主导,致知才能有保证地在至善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就心学的发展来看,从陆九渊的明心,到王阳明的致知,再到刘蕺山的诚意,呈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心一知一意的这种发展,不仅使心学的功夫更深入到意识深层里去,也使得《大学》中与心学有关的三个条目“正心”“致知”“诚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结构上更为周全。同时,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也表明心学的道德体验在实践中逐步深入和完善。
③义理之性、心性一物、即情即性的本体论。
刘宗周对理气的看法受王廷相以来明代气学思想的影响较大,他主张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反对各种理在气先,道在器上的思想。而且他以理气论来说明善与心性的关系。他强调知道了理即气之理,理又在气之先,道心与人心,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与理和气的关系是相同的。由于理是气之理,因而性是指气质的性。天地之间流行的气是“气”“气质”是指气积聚为一定形体的存在,即积聚为形质的气。而气质的理,就叫做性。
因而性是指一定气质的性、一定气质的理。在他看来人或物只有一个气质之性,也就是天命之性,归根到底又是宇宙一气流行的条理。
与气质之性的问题相联系的是道心人心的问题。刘宗周反对把“人心”等同于人欲以及把“道心”等同于天理。他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正如人只有一个性即气质之性一样。在他看来,心是一个属于气的概念,而道心则是一个性的概念。就其道心说来看,从其用理即气之理来论证道心人心的关系来说,以心属气,以道心属性;而就他的意和道心皆为“惟微”,为心之所以为心来看,又以道心与意是同一的。可以认为,在刘宗周的思想中,心与性一而二,二而一,意既是中体(未发之中),又是微体(道心惟微);既是心体(独),又是性体(莫见莫显)。因为他所理解的性就是心的一种本然的条理或状态。
在刘宗周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心性关系与理气关系是相同的。本体上离气无理,放心性论上离心无性,从而主张心性一物。在他看来,理只是气的未发生变异的本然流转及其有序更迭,性只是心的本然流行和正常条理。他提出了对性和情的看法,所谓即心即性,即情即性,是把性直截地理解为合子心气流行的正当意识与情感。正如理是气之条理,性也是心之条理,性就是心流行之机,是呈现为知觉的东西,是知觉自身的秩序、规范和条理。
4.四德与七情——人性论。四德指《中庸》的“喜怒哀乐”,七情指《札记·乐记》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在他看来,“喜怒哀乐”这“四者”
不是欲,而“七情”是对外物的反映,属于欲。七情是人的修养用功之地,而对四者则无法用功。这表明他的理解中七情是属于现实的意识活动,而四者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的、必然的东西,具有本体的意义。所以,四者是表征气化运动秩序的范畴,每一气化过程分为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上都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表现。这四者交替循环,体现了宇宙有秩序白变易过程。七者之情是四气正常交替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四者”就人道来说即仁义礼智,故称四德。根据这种思想,性情之正与德行之理,本质上是宇宙实体气的运行的正常秩序与整理。由于刘宗周的“四德、七情”说,因此主张心体、性体都无动静之分,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已发只是指表情和动作态度,未发则指喜怒哀乐本然的循环。
5.对刘宗周的心学思想的评价。作为一个严肃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理学家,刘宗周的人格体现了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道义担当的传统,也体现了宋明理学作为道德理想主义的真精神。他的思想吸收了气学的世界观,深化了心学的修养功夫理论,对朱子学亦多肯定。他在总体上,从理学史的意义来看仍属于心学系统,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综合性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