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就理学而言,顺治及康熙初叶,依然是王学大儒最为活跃。以孙奇逢为代表的北学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南学,以及李颐为代表的关学,三足鼎立,各领风骚。孙奇逢合会朱王学术的努力,深刻地作用于河北、河南学术界,使之成为清初北学的开创者。孙奇逢与颜李学派(以颜元、李恭为代表),使北学走过了一条由盛而衰,最终,以经学考据而与南北学术合流的过程。
1.孙奇逢与北学。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晚号岁寒老人,学者尊为复峰先生。河北容城人。
孙奇逢大半生在明代度过,清兵入侵后,他参加了抗清运动。晚年他屡拒征召,在河南辉县苏门山开课授业,勤于着术。而孙奇逢之学,最初是从陆(九渊)王(阳明)开始,明亡使他感受到王学末流的空谈误国。康熙五年撰成《理学宗传》,试图通过对宋明理学史的总结,寻找儒学发展的新途径。
就其时代内容而言,《理学宗传》实质正是一部为王阳明学术争取正统的着作。在孙奇逢看来,儒、释(佛学)两家之于心,存在严格区别。一方面他肯定王学在儒学发展中的正统地位;同时又清醒地正视王学面临的危机,于是在合会朱王学术的努力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就是“躬行实践”。
他曾就此歌咏道:“说什么程朱陆王,门户便相悬。从陆征鞍,顺水扬帆,到头一样达畿甸,道同源。躬行实践,舌上莫空谈”(《三贤集》卷四《夏峰歌》)。孙奇逢为清初北方儒学昭示了为学方向。后来,河北大儒颜元及其弟子李恭,正是发展了孙奇逢“躬行实践”的学术主张,讲求实习、实行、实用的“习行经济”之学,把他所开创的北学进行改造,演变为异军突起的颜李学派。
2.“习行经济之学”。康熙中叶以后,清初诸儒学大师相继谢世,颜李学派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此学派以讲求实习、实行、实用的“习行经济”之学为特征,首倡于颜元,完备于李恭。
颜元(1635~1704),初因其父养于朱氏,遂姓朱,名邦良,字易直,号思古人。后归宗复姓,改今名,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元学问最初从陆、王之学人手,继而改从程、朱,后全部摒弃,一意讲求经世致用,专以实习、实用为倡导,成为清代儒学史上着名的颜李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述有《存治》《存性》《存学》《存人》四编,史称“四存编”。颜元学说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博取众长,不断消化,融为我有的演进过程。在学说形成的早期,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正是孙奇逢的北学。当他受到陆世仪(江南学者,着有《思辨录》,推岽孔子六艺之学)的六艺实学影响之后,便用它对北学进行根本改造,否定了孙奇逢合会朱王学术的努力。他认为“学习、躬行、经济,吾儒本业也。舍此而书云书云,讲云讲云,宋明之儒也”(《习斋记余)卷6,《论开书院讲学》)。意为学习、实践以经世济时,才是儒学之士应该做的。而丢掉这些,连篇累牍,空发议论,便是宋明的儒学。
颜元去世后,他的事业为其弟子李恭所继承。
李恭(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自二十岁起就师从颜元。他一生以发扬光大颜学为己任。为此,他在全国各地游历,广泛结识当时名士,遍交当代名儒,高高举起颜李学派的旗帜。
作为颜元之学的笃信者,他恪守颜元之教,亦步亦趋。认为看的书太多,则世事的阅历就少了;写得太多,则经世济时行动就减少了。宋明之所以灭亡原因就在于此。当颜元决意以六艺实学与朱熹学说相抗衡时,他也作同调之鸣,断言现今虚妄之学太盛,盛极必走向衰落,转而走向实学。
但值得一提的是,李垛在三十七岁时南游,开始丁其儒学思想的转变。因当时江南经学方兴未艾,朴实的考据学风正在酝酿,毛奇龄、王复札等都给他以考据经学的影响。在连年的南北学术交流中,他即使颜学第一次远播江南,又兼收并蓄,使之扩充,并与经学考据相沟通。他接受了经学考据的缜密方法,着作里带有明显的考据色彩。晚年的李恭,遍考群经,既认为古代已有习行经济的书,又认为这些书已无人可知,现在要做的就是辨析它们的真伪以及着述是否得当。
这表明颜李学风的始同终异是风气所趋,大势使然。因这时已是清代中叶,经学在经历了初期的鼎盛之后,已渐被考据学所代替。经史考据之风的勃兴,已非任何个人的意志所能转移。而颜李学派最后走向与考据学合流,也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