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有影响的书法理论家,当首推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光绪年间中进士,后任工部主事。康有为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先后十次上书,要求朝廷变法,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联合在京会试的一千三百余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1898年受光绪皇帝的委托主持新政,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起历史上着名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变法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残酷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死难,康有为逃亡日本。变法宣告失败。
在书法艺术方面,康有为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早年学王、欧、颜、柳、苏、米诸家,基础甚厚。中年力攻北魏碑刻,尤其得益于北魏《石门铭》《经石峪金刚经》《六十人造像》以及《云峰山石刻》。相传他一个月内临写碑刻一百多本,广采博取、不拘泥于一家。这种学习方法与传统的以一家入手、渐采诸家的方法大不相同。康有为还取法十分冷僻的唐代开元十九年的摩崖石刻《千秋亭记》,将该碑奇特的笔致进一步夸大,变化为钩捺如弯刀、收笔很重而不同于常态的笔法,以独有的奇逸势态震惊世人。
康有为的行楷书法豪放不羁、野趣十足、讲究气势、不拘细节,点画之中充满了张力。
他运用魏碑的体势来写行楷,在书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康南海体”。五代杨凝式以狂放着称,书法线条也没有“康体”这般扩张,明代狂士徐渭的点画也缺少“康体”这种圆浑的内力。
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书法创作。比他早八十三年出生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曾着有《艺舟双楫》一书,在书法界影响甚广。康有为则以更强烈的反叛精神,以其锐不可当的雄强笔触,对传统帖学的审美观念进行了狂轰滥炸,极大地震撼了艺术界。
康有为尊碑抑帖。在其所着的《广艺舟双楫》
中指出了要矫正千年帖学末流造成的弊病,只能向北魏碑刻学习,以新鲜的阳刚之气贯注萎靡的书坛。他进一步总结六朝碑刻的“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除学习六朝碑刻之外,康有为还认为应取法乎上,超越二王向篆隶溯源取法。在当时秦汉、六朝碑版大量出土的条件下,这个观点为书法家开辟了新的视野,指出了一条新路。
康有为尊碑的目的在于创新,千余年来的二王帖学是按“古质而今妍”的道路发展的,到了明清已无路可走。尊碑就是为了新辟一条“返朴归真”
的通途。《广艺舟双楫》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后期兴起的尊碑运动,为“清人尚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实践与理论上看,康有为的艺术成就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取法北魏碑刻者,当多观“康体”书法,可免板滞之病。“康体”书法已成为一个热门的书体,师法者大有人在。康氏碑学理论为书法繁荣指引新路,至今为人们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