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精编
45873400000044

第44章 伯夷列传

《史记》包括七十列传,主要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上至贵族将相,下至市井小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等,都被司马迁纳入笔端。列传当中有分传、有合传。分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描绘出特定领域的风貌。

饿死不食周粟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会记挂着别人过去的不是,因此怨恨他的人也就少了。”又说:“希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伯夷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传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都的人只好让孤竹君中间的那个儿子继承君位。

恰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心想何不前往归附他呢?而当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昌已经去世了。周武王载着父亲(追尊谥号为周文王)的神主牌,向东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挡住武王的马车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而诛杀君王,能说是仁义吗?”周武王的下属要杀掉他们。太公望说:“这是有德有义之人,怎能杀害呢?”于是扶起来让他们离开。周武王剪除商纣后,天下都归顺周朝,但伯夷、叔齐却认为那是可耻的,并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摘野菜来充饥。将要饿死的时候,曾作了一首歌道:“登上那个西山呀!去采些薇菜。现世的人们以暴臣取代暴君,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依这样看来,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天道大公无私,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算不算是好人呢?他们如此积聚仁德、端正品行,但是终于饿死。再说孔子的70位门徒当中,孔子唯独举荐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却穷困得连最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而终于早死。盗跖天天滥杀无辜,残暴放纵,横行天下,反而享尽天年。这遵循的是什么德行呢?像到了近代,行为不循法度,专做坏事犯法的,却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荣耀,子孙传继不断。而有的人走正路谨言语,不入歪门斜道,不是公正的事不会发泄怨愤,然而却遭遇灾祸,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还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