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创世纪回声
45984500000022

第22章 百炼工纯始自然——喜读《晓雪诗选》随想

(一)

最近,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1983-1984)优秀新诗(诗集)评奖中,晓雪的《晓雪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获奖。《晓雪诗选》是我去年到成都出差时购得,加上几年前在芒市和昆明购得的晓雪的诗集《祖国的春天》(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版)、《采花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文学评论集《浅谈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生活的牧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4月版)。这样,晓雪迄今出版的诗集和评论集,我都有了。晓雪是我喜爱的著名白族诗人、诗歌评论家。我从川大毕业于1968年底分配到云南,最初的一年半就是在大理的解放军大学生连度过的,以后戍边卫国、教书育人、编刊从文近二十年。无论苍山洱海、孔雀之乡、还是彩云之南,都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并且注定我不会离开这第二故乡。所以我对云南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尤为关注,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学着搞点文学评论便是很自然的了。

最近,重读《晓雪诗选》,偶有所感,管窥愚见,疏漏难免,祈方家并晓雪老师指正。

晓雪,是“在祖国热烘烘的胸脯上”成长起来的白族诗人和诗歌评论家。1952年秋天,他从遥远的洱海扬帆,远航到长江之滨东湖之畔的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在《天道酬勤》一文中,回顾了这段时期的学习生活:“上大学以后,尽管学校强调培养师资和研究人才,一再批判学生中的‘作家思想’,我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偷偷练习写作,写小说,也写诗。……报刊上也开始发表自己的习作了。”(见《四川文学》1980年第10期)

1956年,晓雪写出了长篇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年22岁,堪称少年得志也。《生活的牧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评论诗人艾青的专著。本人上大学中文系时,就曾读过这本书,当然也记住了晓雪这个名字。虽然,时光流逝二十多年,书中的某些观点和看法不无偏颇和局限,但总的来说,它仍不失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该书对艾青的创作道路的发展,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浪漫主义的光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就、缺点和不足等,都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和评价,而且写得富于激情,文采斐然,颇为大气。

本文不具体谈晓雪的诗评诗论,主要想谈《晓雪诗选》的读后感想。之所以要提及《生活的牧歌》,意在指出晓雪不仅长于抽象思维,而且长于形象思维;他既是诗人,又是诗评家。一部《晓雪诗选》,诠释着晓雪首先是一位真正的优秀的诗人。

(二)

《晓雪诗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三者的较完美结合。或者说,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三性熔汇凝铸成《晓雪诗选》的独特风格。

首先,我们对于时代性或时代精神的理解,不能像过去那样理解得过于简单或偏狭。时代性是文学作品的首要和重要标志,时代性应该像现实社会生活一样波澜壮阔多彩多姿,并且处于变化发展的态势中。作家应该是思想敏锐的观察家。文学应该热情地拥抱时代,为人民代言。文学必须颤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迸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具有深刻的当代意识和当代思维。所以别林斯基早就说过:“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论巴拉廷斯基君的诗》,1835年)

让我们来欣赏《晓雪诗选》的开卷之作《祖国》:

空气,

是歌声,

是蜜……

土地,

生长粮食,

和爱情……

太阳,

照着花苞、露水,

照亮人民的心。

天蓝蓝,

水透明,

处处风展红旗。

啊,祖国!

我们在你的怀抱里,

生活比传说更美丽……

这首诗创作于1959年10月(根据诗集《采花节》和作者的有关文章确定。《诗选》的写作年月排印有误。)这是一首能够流传下去的优秀抒情小诗。堪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绝句相媲美。诗人采用“鸟瞰法”,以小见大,以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对伟大祖国真挚深沉的爱,加以高度艺术概括,提炼熔铸在短短的15行诗句里。整首诗清词丽句,质朴自然,口语流畅,单纯明丽,语言简约,音韵悠远。

晓雪后来在《学诗漫笔》一文中谈到:“诗人必须‘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就是说要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独到的思想和独特的感受,自己独具的抒情格调和表达方式,以形成自己独创的不易与别人混淆的艺术风格。”接着他讲到,1959年,正当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的前夕,著名诗人郭小川写出了《十年的歌》,贺敬之发表了《十年颂歌》,张志民创作了《祖国颂》等政治抒情长诗。一位生活在祖国边疆的年轻的少数民族诗人,也情不自禁地想写一首歌颂祖国的诗。“于是我采取‘大题小作’的办法,按自己的方式,从一个小的角度,写了这么一首诗。”“‘找到自己’绝不是诗人的目的。‘找到自己’,目的是为了反映时代、歌唱人民。”(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七期)

诗人这段“写作秘诀”,值得读者和写诗的人细细品味。附带说一点,诗不在乎长短大小,只要是经典,皆能流传。白居易的《长恨歌》够长吧,元稹的《行宫》够短吧,因为是经典,所以皆流传。

《晓雪诗选》中,表现时代精神的诗篇如《北京短歌》、《秋色赞》等也还可读。

(三)

《晓雪诗选》的第二个也是重要的特点,是它独具的民族特色。

晓雪从洱海扬帆远航,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但他和他的诗最终又回到苍山洱海,回到彩云之南。因为,他诗的“根”扎在这里;他诗的“花”绽放在这片沃土上。

晓雪是白族当代的杰出诗人,也是新中国出色的诗人。他得苍山洱海之灵气,蕴华夏文化之精华。而他又用独具民族特色的多情多姿多彩的诗句,美化了他的故乡,描绘了他的民族,报答了祖国和各族人民。他的诗篇是我国多民族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民族个性、民族思维、民族精神,是文学的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别林斯基说:“每个民族之民族性之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理解事物的方式。”(《别林斯基论文学》第8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文学的民族性不应该从作品描写的外在生活形态上去寻找,而应该深入到作品所反映的内蕴内涵中去探求。我还认为,对于民族性或民族特色,既要有宏观的理解,又要有微观的把握;既有继承发扬之一面,更有开拓创新之一面;既要把握住民族历史的传统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更要注意发现被现代思想观念武装了觉醒了的新的人物的气质个性、精神灵魂。换句话说,民族性即是民族魂。

《晓雪诗选》中写苍山洱海、白族历史风俗、传说故事、人物性格的诗章,最具民族特色。有趣的是,诗人写的一字标题诗竟达13首——舞、云、花、歌、石、泉、她、碑、塔、草、帆、夜、梦。这些诗的形式大多数是3节12行,也有2节8行等,看得出诗人是在有意探索小诗的特质和技巧。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

故乡像一片歌声的湖,

我从小游泳在湖中;

数不清见过多少歌手,

记不得听过多少歌曲。

有的如泣如诉,倾吐着悲怨和痛苦,

有的如雷如鼓,喷射着仇恨和愤怒;

然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

母亲唱着引我入梦的摇篮曲。

它像秋夜朗朗的月光,

它像暑天温柔的凉风,

它像洱海嘻笑的浪花,

它像苍山淙淙的溪流……

晓雪在《学诗漫笔》中说:“我写自己故乡的苍山洱海、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的诗,所以比较得心应手,就因为是自己从小熟悉(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而又朝思暮想(对它反复思考过)的缘故。”

晓雪献给故乡的诗太多了!而且很多诗中诗眼(或称为警句)迭出,从而照亮了全诗,升华了全诗,彰显出诗人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如“水那么蓝,那么亮,/朵朵浪花播送歌声串串;/每朵浪花都开在渔民心上,/每朵浪花都含在鱼儿嘴上……”(《水那么蓝》)又如“拉呀拉,一齐拉,/几十双手臂一齐拉,/把整个洱海拉动,/拉起一百里滚滚浪花……”(《拉大网》)再如“渔船出海去了,/渔船出海去了,/它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洱海的边;/小伙子打鱼去了,/小伙子打鱼去了,/他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姑娘心间……”(《早晨》)再如“友情不会嫌多,/欢乐不怕渗透心。/泼呀泼呀,让我们一起/沐浴在亮晶晶的幸福里……”(《泼水》)再如“敲响所有的铓锣,/每一块石头都发出回声;/年轻人的心跳得多么急促呵,/想把太阳也当一面象脚鼓!”(《采花路》)这些诗犹如自然清丽的大理石,亦如朴素娇妍的山茶花。

《晓雪诗选》中较优秀的叙事诗也不少。不过,说真话,相对有些构思一般、太过铺排的抒情长诗而言,我更偏爱这些短诗、小诗。

(四)

《晓雪诗选》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它较高的艺术性,而这种艺术性对于一个高产的成熟的作家而言,往往集中表现在艺术风格上。综观晓雪诗歌的艺术风格,若以司空图《诗品》来品,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加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就是看似信手拈来,不留斧凿痕迹,所谓“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然,也就是得天趣;凡是矫揉的,就必是造作了。晓雪诗的风格——自然。

有的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究其原因,其中一条是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领域。按照丹纳关于文学产生的三元素理论,环境不仅造就了文学,而且还造就了人本身。中国的钱谷融先生在1957年干脆提出《论“文学是人学”》。可以说,一个诗人就是一个艺术世界。作为诗人兼诗评家鱼和熊掌兼得的晓雪,他当然睿智地知晓并且寻找到自己的环境和领域,找到自己,表现自己,从而建构起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

晓雪只要一写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往往神思激越,神采飞扬,每有神来之笔,令我等神往。不妨读《帆》:

我从小爱帆,

故乡蓝蓝洱海上的白帆,

它每天在晨雾中出发,

向着东方,

渐去渐远,

直到溶入

灿烂的朝霞。

我从小爱帆,

故乡蓝蓝洱海上的白帆,

它总是闪着光,

总是前进着,

总是乘风破浪,

载着我天真的幻想

和美好的希望。

我从小爱帆,

故乡蓝蓝洱海上的白帆,

它能顺风而行,

也敢逆风而上,

不管风浪多大,

它总能朝着自己的目标

到达彼岸。

这种自然单纯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在晓雪描写苍山洱海、彩云之南的诗歌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描绘中华大地锦山绣水的诗歌中。甚至我还发现,晓雪只要一写到中国名山胜水,他的诗歌就更富自然之美,就往往成为名篇佳作,如《诗选》中的《桂林山水》、《阳朔》、《天池》、《镜泊湖》、《白洋淀》等等优美诗章。这一方面说明“挥毫当得江山助”;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诗人美学思想的烛照,所以“我看江山更妩媚”。

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有首《论诗绝句》云: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这里,张问陶提出了自然朴素之美,源于千锤百炼功夫。与袁枚说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随园诗话》)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晓雪诗选·后记》已经道出了诗人成功的“秘诀”:

我品诗,谈诗,评论诗,有时也尝试着学写一点诗。

我认为,真正的诗,都应当是美的。它追求美,探索美,揭示美,创造美。它应当挖掘和表现出我们生活的美,时代的美,自然的美,人类精神的美,人民内心的美。它应当给人以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营养和丰富的美的享受,以净化人们的灵魂。或惊人魂魄,或沁人心肺,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诗都必然要通过美的形式,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985年10月二稿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