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创世纪回声
45984500000040

第40章 豪华落尽见真淳——《马瑞麟诗选》序

里面有一颗璀灿的星座

里面有一条奔腾的长河,

里面有一支世纪的壮歌

这是著名回族老诗人马瑞麟咏《赛典赤墓》一诗。仅此三句的微型诗,洗炼凝重地概括了元代杰出的回族政治家、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一生。诗言志,借用它来概括老诗人马瑞麟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也许是较恰当的。

马瑞麟1929年11月1日出生于云南省澄江县一个名叫黑泥湾的回族山村,经名达乌德·马瑞麟。童年时因家境贫寒,按回族礼教进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经文,经文里那些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寓言和格言警句式的诗文,使他受到了最初的艺术熏陶。后来他在亲友和乡邻的资助下,到汉族学校里读完了小学、中学。他聪颖好学,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5年秋,马瑞麟考入昆华师范学校,他有机会聆听了现代著名诗人、教授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的演讲,并得到了前辈的悉心指导;同时,他直面坎坷的人生,热忱关注多灾多难的农村现实生活,对人民、真主、缪斯一样虔诚,以诗为号,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漫长道路。

“灾难几次地把我从农村里逼了出来,又几次把我从都市上逼回农村去;穷愁潦倒地出来,又穷愁潦倒地回去。这之间,我的父亲——那个被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人——于是曾失望地暗暗的叹息了无数次,我的好些诗,便是在他的叹息里写成的。”马瑞麟从1946年在《云南日报》的文艺副刊《驼峰》发表了诗歌处女作《有星星的时候》开始,4年多时间内,他在数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194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主编了《诗大路》、《火把》两个诗刊。同年,重庆火种诗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河》,收入长短诗19首,诗集出版后很快告罄。1949年8月由昆明大观报社再版。194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父亲和他的黑布袄》由昆明火把诗社出版,由于该诗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新时代的热烈呼唤,刚刚出版即遭查禁,致使诗集未能行世,只留下断简残篇。马瑞麟作为在四十年代后期就在诗坛崭露头角的回族诗人,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马瑞麟早期的诗歌,情感真挚深沉,诗风自然素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凝结着痛苦的血和泪,体现着鲜明的爱和憎,跃动着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在《家书》中诗人倾诉道:“依旧是灾难的描写/依旧是惨痛的哀诉/耕牛早已瘦死/屋角的犁耙在寂寞地默哀着/留着做种子的三升半包谷也吃完了/父亲为欠租而被关进了监……”诗人笔下的一幅幅真实景象涌现在读者的眼前——衰败不堪的《破屋》,荒芜苍茫的《田园》,《抓兵夜》的揪心断肠,《逃粮》者的流离颠沛……诗人愤怒地歌道:“没有田难过/有田也难过”“田园风景画是田园风景画!/田园风景是田园风景!”被选人《中国新诗人成名作选》的《父亲和他的黑布袄》是这一时期的力作:“……黑布袄哟黑布袄,/早些年就见父亲穿着了,/穿着在田里拔草,/穿着在田里撒肥料,/旁人问:‘你怎么不脱掉?’/父亲说:‘脱了就病了。’”紧接着的诗句燃烧着诗人炽烈的感情之火:

我在外漂泊了几年,

生活把我又赶回山坳。

回到家里一见父亲,

泪水忍不住往下直掉——

父亲脸上皱纹摞皱纹,

驼了脊背弓了腰,

然而依旧穿着那件破布袄,

风里雨里拔草撒肥料……

拔了一辈子野草,

撒了一辈子肥料,

幸福始终没有拔来,

灾难始终没有撒掉。

我为可怜的父亲痛心,

我为中国的农夫气恼。

不知天边的那颗启明星,

何时才能在这儿照耀?

1947年1月18日于黑泥湾

诗贵情真,情真方可善美;诗贵独创,独创才能永恒。《父亲和他的黑布袄》不仅是特定时代里边疆少数民族一位父亲的典型形象,而且也是旧中国农村农民的一幅缩影。

马瑞麟登上诗坛之时,正值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时期。诗人以笔为旗,为民歌哭,坚决抗争黑暗势力,急切召唤新的时代,憧憬美好的世界:“默念着死难的同志们的名字/我焦灼地想望着/大地的/那第一声春雷啊。”(《冬夜抒情》)“好朋友,听我讲/我们不是绵羔羊/要吃饭,要活命/来!我们只有/去找剥削我们的去算账!”(《账》)在《我们要去犯罪》的诗中,诗人振臂疾呼:“我们要去犯罪/假若——/普罗米修斯是‘罪人’/耶稣是‘罪人’/闻一多是‘罪人’/我们要去犯罪/我们不怕——/被封锁在高加索/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被枪杀在菜街子/假若——/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就叫做‘犯罪’/”这类如火把投枪的诗还很多,如《我们的旗》、《期待》、《江流底歌》、《在自己的国土上》等。诗人昂扬的激情、可贵的胆识、强烈的召唤与憧憬抒发了各族人民的心声,难怪当红旗插遍昆明城头时,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送诗人写于解放前的诗歌《城》:

……

真理的花朵重新在这城里开放了

民主和自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里了

这座城解放了

这座城复活了

赞美啊!人民的力量

多伟大啊!人民的力量

一个在旧社会唱哀歌与战歌的诗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时代和各族人民新的生活自然唱起了欢歌与颂歌;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担起了中学教学的重任。马瑞麟欢快地唱出了《为解放而歌》、《翻身曲》等诗作。诗人在解放前曾写了一首很有影响的诗《河》,以河为镜,用“您是最熟悉的”铺陈排比句式刻划的系列画面:那些村妇们在河里淘洗的食粮是怎样变成山芋野菜;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是怎样将辛酸的眼泪挥洒在淙淙的流水里;那些年轻的女人是怎样用红嫁衣蒙着惨白的脸跳进河水深处;那些年青的汉子是怎样被乡丁用刀枪押过河上的木桥……全诗没有一个“悲”字,用冷峻深沉的白描手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而达到了“作者的观点愈隐蔽,艺术作品的质量愈高”(恩格斯语)的境界。建国以后,诗人以欢快明丽的笔调写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流蜜的河》:“稻海涌起层层金浪,/晨风送来阵阵浓香,/小河弹着琴弦欢快地流过,/电磨放开嗓子纵情歌唱……。”接着笔锋一沉:“眼前的美景使我陶醉,/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家乡/……回彝农民为了争水结下深仇,/民族之间竖起了可悲的高墙。”诗人不禁感慨高歌:“……这是一条流着蜜汁的河哟,/河水甜透我们每个回民的心房。”总之,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各民族的幸福生活成了这段时期诗歌的主调。然而,由于莫须有的“胡风集团”的冤案,我们的诗人痛苦地写了多次“检查”,由于繁重的教学工作,更由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的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无端地被打成“黑线人物”,我们的诗人歌喉喑哑了,从诗坛消匿了。

即使双翅完全折断了,对母亲

依旧怀有浓浓的深情……

诗人借《云雀》之歌喉低吟沉思着。“是祖国给了我不屈的灵魂”,诗人坚信着。粉碎“四人帮”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诗人马瑞麟重新崛起,虽然年事较高,然而诗情高涨澎湃,尤其离休以后,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请看这一行行坚实而闪光的足迹——诗集《“咕咚”来了》荣获云南省和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儿童传记文学《雷锋叔叔》;诗集《松树姑娘》;诗集《云岭短笛》;寓言散文诗集《忘了大海的海豹》;《马瑞麟童话寓言诗选》;叙事长诗《山恋》;歌词集《孔雀与森林》;诗集《诗的星空》;散文集《看云集》;古籍译注《清真指南译注》;主编报告文学集《童心流出的爱》;诗论随笔集《诗的沉思》;微型诗集《云雀集》;寓言集《摇篮》;诗集《我轻轻地吹起芦笛》等16本著作。他的很多诗、童话、寓言入选各种选本,不少作品用阿拉伯文、英文译介到国外。马瑞麟也是位优秀的儿童文作家,他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著名童话、寓言及儿童文学,深受儿童们喜爱。

吹起芦笛我走过半个世纪

反反复复把幸福之门轻叩

还是祖国给了我神奇的力量

越过冬的原野,我才寻到了

寻到了生命的绿洲……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著名回族诗人马瑞麟作出他独特而丰厚的奉献。正如回族诗人、评论家贾羽所说:“作为四十年代成名的老诗人,马瑞麟较好地保持了顺承下来的传统诗学的风格,每一首诗作都让人感到传统诗学的不朽的力量。……像马瑞麟如此感情激奋、真挚、长久的诗人,在回族前辈诗人中,不愧是佼佼者,尤其是他对于人民和祖国的欢情悦意,恐怕连年轻的回族诗人们也望尘莫及。”是切中肯綮的。马瑞麟这一时期的创作的重要特点和诗歌风格是:题材十分广泛,体裁极为丰富,既有祖国恋歌,民族咏赞,又有云岭短笛,家乡抒怀,边疆行吟;既有长篇叙事诗、长篇儿童文学,更有大量的短小精致的佳作,诗论随笔散文;既有众多的著名童话、寓言,还有报告文学、古籍译注;既有大声镗鎝,也有小音铿锵;既有大山巍峨,又有小桥流水;云蒸霞蔚,绚烂多姿,老树新花,硕果累累。诗风上真淳与冲淡相融,自然与洗炼交汇。

叙事长诗《山恋》是民族诗苑一部不可多得的佳构。诗人七十年代中期到几个回族和彝族村寨生活了一段时期,从采访、构思到写作、修改达10多年。长诗根据红军长征过云南时流传的一个故事,热忱歌颂了回族姑娘玛娜和彝族小伙阿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坚贞爱情,情人之恋与山川之恋祖国之恋浸润交织,构成了叙事长诗的脉络和魂灵。《山恋》思想厚重,人物描绘细腻,语言朴实清新。正如回族评论家白崇人指出的:“《山恋》叙事繁简得当,张弛有致,既汲取了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的优长,又追求现代新诗的节奏韵律。……而且体现了诗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我以为《山恋》是一部成功之作,尤其在长篇叙事诗不太景气的时候,更显现出它的闪光价值和瑞麟兄不懈的艺术追求。”

一位民族的优秀诗人,必然是民族的赤子。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往往通过对家乡的爱、对本民族的英雄人物的爱表达出来。减如诗人所说:“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回族群众中,有着一种天然的民族感情,故所写作品多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各地回族同胞称他为“我们回回的文学家”。诗人贵真诚,非真诚不能成诗。诗人笔下的历史英雄杜文秀墓:“埋着一串惊天动地的炸雷/埋着一曲鬼哭神号的挽歌/埋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埋着一枚悲剧的苦果”。诗人深切地怀念郑和是“可敬的先贤”、“矫健的海燕”。诗人写的宁夏的抗日民族英雄马和福“为人民追求真理追求美/为理想献出热血献出头颅/蓬勃的生命千代长存/圣洁的灵魂万世不枯”。诗人写的《传油香》:“团团的油香/圆圆的月亮/……甜了千人/香了万乡/簇拥出一轮爱的太阳。”诗人抒发他的《故乡》之情:“什么都会沉淀/不会沉淀的是心上的故乡/……童话垒起的故乡/一直暖在我的心上”。诗人咏叹的《故乡月》是首难得的精品:“银镰、破碗、磨盘/一月复一月/一年复一年∥割断多少岁月/盛过多少苦甜/磨碎多少悲欢/伴我一天天长大/教我一次次飞旋/给我一根根琴弦∥故乡的月啊/天上挂着一半/我心中挂着一半”。

马瑞麟不仅捧出众多歌咏祖国壮美山川的好诗,而且对生长于斯的红土高原、各个兄弟民族的生活风情、边疆风物也献出无数佳作。诗人所吟的《大理石》:“抱着大理的山/抱着大理的水/彩翅轻轻一抖,飞/……给人类以爱/给历史以歌/给世界以美”。白族著名诗人、评论家晓雪说:“读到这样的好诗,看到一个回族诗人这样来赞美我故乡的大理石,我感到格外亲切、特别兴奋!”“回族诗人马瑞麟的诗,如他的为人:自然,朴素,诚实,深情。”马瑞麟有较深厚的中外诗歌理论的功底和写诗的造诣,著有专门的诗论文集《诗的沉思》。他写了大量的绝句式的凝炼精粹的诗。朱光潜有句著名的诗论:“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请读马瑞麟的《羊》:“嚼着青草/嚼着白云/两只耳朵一竖/绷紧牧人的心/牧鞭蓦地一挥/撕裂山中寂静/茅草动处/掠过一只山鹰”。又如以下的诗之精品:

水灵灵的童话

活鲜鲜的传说

从掉光牙齿的嘴里流出

越流越多……

——《外婆》

山路上移动着长长的身影

晚风飘散着淡淡的血腥

狗和人渐渐溶进黄昏

枪和歌挑起天边的星

——《猎归》

马瑞麟在《诗的沉思》中道出个中三昧:“诗人对美的追求总是强烈的,总是没有止境的,总是不会满足的。诗人有一根永远不会老化的审美触角。”“艺术贵新。”“诗的花朵开放在多思与巧思的枝头上。”“诗走浓缩的道路”。马瑞麟近年来致力于微型诗的创作,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微型诗集《云雀集》收入诗人130多首诗,这些诗短到1行,最多3行。诗集《我轻轻地吹起芦笛》中的《看云记》也是言少意丰的微型诗和短诗。这些诗如食橄榄,如品佳茗,咫尺千里,含蓄凝炼,隽永味醇。如《杨慎》:“也成了云南的一朵云/诗化了云南的天空/诗化了云南的历史”。《徐霞客》:“他跋涉在云南的山川里/云南的山川跋涉在他的游记里”。《莲花池》:“陈圆圆的泪痕/李广田的诗魂/留下千年遗恨”。《闻一多衣冠冢》:“死水一天天干了/红烛却越烧越旺”。《泼水节》:“湿淋淋的笑声/在湿淋淋的阳光中/编织着湿淋淋的梦”。《火把节》:“燃烧的传说/呼唤着燃烧的歌”。《虹》:“一句美丽的空话/悬在高高的天上”等。都是些精妙的微型诗。又例如诗人写著名回族翻译家、云南通海纳古人的《纳信故居》:“走出这个世界/走进那个世界/,从第一夜走进第一千零一夜。”三句诗相当于一部人物传记。又如《访边纵回族连老连长》:“额上刻满峥嵘岁月/忆起往事/血便不停地撞击着胸口”。三句诗浓缩了一篇小说的人物故事,境界顿出。《碑》仅二行:“历史的注脚/晾在今天的昨天”含蓄精粹。《怀念》:“我知道你已走得很远/远得与我不共一块蓝天/而我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仅三行,却想象奇妙,诗意浓烈。

羊大为美,诗小为佳。这些抒情诗和哲理诗,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珠联璧合,简洁精纯,洗炼隽永,豪华落尽见真淳,为读者击节,过目不忘。1996年8月在日本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诗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诗应当尽量短”。近年微型诗在全球备受关注,其实这种诗在古希腊早有。黑格尔的《美学》中举了一首诗:

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

为了听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

这是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写公元前480年波希战争中斯巴达三百勇士全师阵亡的历史事件的一首墓志铭诗,仅此两行。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作为历史来写用了整整一卷。这就是诗。黑格尔认为它是一种“无可估计的丰饶”。当代微型诗应如中国古诗中的绝句,小而美刺,流传久远。

马瑞麟先生向来淡泊宁静致远,已是诗苑名家高手。《马瑞麟诗选》是诗人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精选,它即将出版,谨向马老致以诚挚的祝贺!

1998.6昆明

说明:此文发表于宁夏《朔方》1999年1月,后收入《马瑞麟创作研究》一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再后用作《马瑞麟诗选》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