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宫室”一词是指帝王所居的宫殿。但是在先秦时期,“宫”“室”二字意思相同,是对地面建筑的房屋的通称。如《易经》上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易经·系辞下》)。而管子则说:“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管子·八观》)。秦汉以后,“宫室”才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
然而,先秦时期统治阶级的宫室与被统治阶级的“宫室”却有着天壤之别。夏、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达时期,从考古发现的当时的居住房屋建筑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奴隶主贵族的、真正的宫室,也可以见到广大奴隶平民的所谓的“宫室”。
无论在当时的都城,如殷墟、郑州商城、长安洋西等都城址,还是一般的聚落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地穴式、半地穴式住居,面积狭小,构造简单、阴暗潮湿,充分显示了当时广大奴隶居住条件之简陋,与奴隶主贵族的宫室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然而,正是居住在条件如此之差的原始住居中的奴隶,创造了商周奴隶制时代灿烂的文化,把居住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仅就陕西周原西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来说,不论是结构严谨、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还是中国最早的砖、瓦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发明和使用,都是当时的居住建筑高度发达的标志,是奴隶劳动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