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艺术小殿堂
46324300000004

第4章 实用艺术(4)

说宋朝嘉靖年间,北京有一个出名的成衣匠,他给人做衣服,不但注意观察人身体的长短、肥胖,还对人的相貌、性情、年龄,以及什么时候中了科举等,都要仔细询问一番。有个御史请他给自己裁制一件进宫穿的朝服。这位成衣匠间御史道:“御史老爷,你当官当宁多少年了?”御史不高兴地说:“命你做衣服,问我当官的年资干什么?”成衣匠回答道:“我并非多嘴,因为一般的老爷的脾气是这样的:刚上年任时,意高气盛,走起路来,往往是挺胸凸肚,衣服就需要后短前长,如果做官有了一年二载,意气微平,衣服就应当前后一样长短;如果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身体不免俯首前倾,做的衣服就需要前短后长。所以,如果不问明老爷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这个成衣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单按照成法量尺寸,定式样,还极其重视不同人的性格特点、神态、姿式,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人们不论做衣服,还是选择衣服,要与自己的体型相协调。一般来讲,高个的人,不宜穿短小的衣服,矮个的人,不宜穿长大的衣服,肥胖的人,不宜穿紧身衣服,瘦小的人,不宜穿宽大的衣服。鲁迅先生说: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鲁迅先生告诫人们要根据自己身体的不同情况,去选择不同的衣服。这个意见,从美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有道理的。那么,人们会问:为什么瘦人要穿白衣服,胖人要穿黑衣服呢?为什么瘦人要穿横格子衣服,胖人要穿直条子衣服呢?

因为这样可以利用人的错觉,让瘦的人显得胖一些,胖的人显得瘦一些,个大的人显得矮一些,个小的人显得高一些,以弥补身体的不足,增强身体的美感,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服装的审美特性。

第二,服装美也同人的年龄、身分、性别以及不同的爱好、思想性格相互应衬的。

在服装打扮上,就年龄来讲,儿童讲鲜艳,青年人讲朝气,老年人讲稳重,就身分来讲,体力劳动者讲方便、大方,脑力劳动者讲文雅、严谨,国家干部讲质朴、庄重。女同志讲鲜艳绚丽,形式新颖,男同志讲落落大方、款式多样。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便很容易失去服装的美学意义。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小孩穿上成年人的衣服,一个男同志穿上女同志的衣服,一个国家干部穿上港式服装,那该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显然,是滑稽的,是可笑的。它非但不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反而会感到别扭。因此,服装美往往同一个人的年龄、身分、性别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句俗语说,“老太太戴花——老来俏”。这是讽刺那些不顾年龄、身分而去乔装打扮的人。这种“俏”,不但不美,反而变得“丑”了。由此,我们想到了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描绘的三仙姑的形象: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三仙姑的形象之所以是不美的,就衣着打扮来讲,超出她自己年龄,身分的范围。因此,当人们看到她时,都纷纷议论道:“看看!四十五岁!”“看那裤腿!”“看那鞋!”引起人们的讥讽、嘲笑、认为是不美的。

当然,我们主张衣着打扮要符合人的年龄,身分,性别特点,不是取消自己的爱好,更不是不要求符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人们常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的服装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也库当有符合自己性格的偏爱。但这种偏爱不能出大格,不能超越自己年龄、身分、性别的特点。许广平在回忆鲁迅先生的衣着打扮时说:说到服装,在北京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常穿一身黑衣服,一件衣服破了也不肯换,打几个补丁照样穿在身上,长发直竖,给人的印象是一团漆黑。在上海的时期,鲁迅比从前讲究了一些,头发也不那么长了,衣服也不打补丁了。但是,还是非常朴素,只穿布制农服,不穿丝织品和其他较讲究的。这除了他对物质享受方面很不在意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感到穿布制的衣服,可以随便些,可以和一般人民生活水平更接近,更一致些。

从鲁迅先生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特点:坚强、刚投、朴素,时刻想到人民大众。服装虽然极其平常,但仍然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第三,色彩美是服饰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各种色彩要配搭适宜。

色彩美是一种形式美,由色彩所带来的愉悦,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美感。不同的颜色,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讲,红,橙、黄属于暖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给人以兴奋、热烈、光辉、活跃、喜悦、奋扬、忠诚之感;蓝、深绿、紫属于冷色,使人联想到江水、夜空、大海,给人以深远、幽静、明朗、庄重、严谨、典雅之感;灰、绿、银属于中性色彩,使人联想到田园、小溪,给人以柔和、和谐、深厚、娴静、温雅之感;总之,颜色是富有感情色彩的,它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我们要充分利用色彩美,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的特点,来制做或选择自己的服装,利用服装的色彩美,来美化我们美好的生活。

此外,服装的颜色还有一个如何配搭的美学问题。有二次,现代女作家萧红(1911年—1942年)穿一件火红的上衣,问鲁迅先生道,“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上下打量一下说:“不大漂亮。”停了一会,鲁迅先生讲到为什么不漂亮的原因: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

鲁迅先生在这里谈到,红上衣是好看的,但由于配搭的不对,因此把红上衣弄得不漂亮了。红上衣要配红裙子或黑裙子。鲁迅先生这一段话,包含着服装色彩搭配的美学问题:近似色彩的排列与截然相反色彩的对比。

服装色彩的配搭,除了上下身色彩一样外,可以采用接近色彩互相补充、衬托,例如深绿与浅绿,深红与浅红、深蓝与浅蓝、深灰与浅灰,这样配搭的上下衣,可以产生一种和谐、自然的色彩美。有一句民谚说:“若要俏,戴得孝”,服装的色彩美不一定非得大红大绿。“淡极始知花更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制做、选择服装,普通的色彩,如若色彩和谐,顺乎自然,反倒显得清秀,有一种淡雅的朴素之美。色彩在对比中,往往更显得鲜艳。对比的色彩,既有互相对抗的一面,但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因此,鲜艳的彩色对比,也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一个女孩子,穿一件红色的裙子,配上一件白衫衣,再戴上一条红领巾,能够使人感到活泼、天真、自然、可爱,有一种无比的活力,一个青年女同志,穿上一件青裙,配上一件红色的上衣,往往显得美观、大方、娴静。一般来说,色彩的配搭,应不超过两三种色相为宜,如果颜色太多太杂,穿得象一个花大姐,不但不好看,反而会显得太俗气。

在配搭上下身衣服的颜色时,也要把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周围环境的色彩考虑进去。在春夏季的农村,如果一个农村女青年,穿上一件红上衣、绿裙子,走在乡间的路上,如同一团火在跳动,周围的绿叶与其相映衬,可真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呢!无怪乎农村有“红配绿,看不足”的谚语。但这种色彩配搭,换在城市里,效果不如农村好。一个男学生,穿上一身学生蓝,同教室的白色互相映衬,可以产生一种清新、明快之感。

总之,服装的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它既要求和谐统一,又要求鲜明丰富,既讲究色彩单一的美,又讲究色彩多样的美。我们注意服装的色彩美,不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协调,起到美化社会生活的作用,而且也能振奋人们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如果色彩配置不当,就适得其反,让人感到厌恶,甚至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第四,服装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并且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关联。

人们的衣着打扮,是属于生活的外观,或者说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就规定了有不同的服装。原始人披上兽皮,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他们喜欢它、赞美它、欣赏它,清代人穿长袍马褂,戴一顶瓜皮帽,认为它美,喜欢它,赞美它,欣赏它。但是,如果今天哪一个人再披上兽皮、穿上长袍马褂,人们总不会感到它美的,不怛不喜欢它、赞美它、欣赏它,反而会捧腹大笑,认为不适合时代的潮流。所以,一个国家,民族进入到什么时代,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服装。中山服必然代替长袍马褂,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原来新的美的服装,就会成为旧的不美的服装。这是服装美学的新陈代谢的规律。服装必须改革。人们的服装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可能是美的。那种落后于时代或者超越时代的服装,都不会获得审美意义。

还有,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量美的尺度和标准,服装美是建立在自己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上的。日本人喜欢穿和服,认为它美观,适用,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蒙古族喜欢穿配着宽腰带的三道镶边的长袍,认为它潇洒,适应蒙族的骑牧生活的特点。谁要违背自己民族的美的尺度和标准,就会被人耻笑,认为俗不可耐。自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服装也必然发展、变化,但它仍然不会离开自己民族生活的土壤。

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受自己的经济生活制约的。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变,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服装更能体现生活的美,特别是一些青年朋友们,这是一种正当的审美要求,足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的。但是,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朋友们,脱离自己的经济实际,不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讲穿戴,这是我们所不赞成的。不客气地说吧,这恐怕是一种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在作祟吧!大家都读过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1850年—1893年)的短篇小说《项链》吧。作品塑造玛蒂尔德这样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玛蒂尔德嫁给了一个教育部的小科员。她没有象样的服装,没有珍贵的首饰。她忧虑、失望,她伤心、痛苦。有一次,利用一次要参加盛大晚会的机会,她逼着丈夫把多年积蓄下来的四百金法郎,做了一件时髦的衣裳,又向朋友伏莱洁太太借了串金刚钻项链。

当她参加晚会时,很多人都羡慕她,追求她,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谁知道,在回家路上,正当她得意忘形时,项链失落了。为此,她丈夫负债累累。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形象,讽刺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今天,我们重新阅读这篇作品,也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如果刻意地追求物质享受,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单纯讲穿讲戴,不也同样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吗?当然,就是经济条件允许,如果在服装上追求华而不实,以“洋”为美,以丑为美,同样也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因此,人们的穿戴,打扮,往往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文明程度。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然而,它是否都被我、们认识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