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生理与健康
46361000000017

第17章 健康是生命之本(1)

现代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人生最为可贵的。”“健康地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健康就是金子。”“健康的青年——我们最好的资源。”“健康地生活——皆可成为强者。”可见,健康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何谓健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所处的环境条件、世俗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健康的看法不尽一致。在古代,由于人们对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为肤浅,加上受到宗教迷信桎梏的束缚,对健康的认识仅停留在“没有疾病”的基础上,对健康和疾病的判断全凭人们的直觉,甚至认为健康是天神的赐予,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对天神有邪念,是鬼魔缠身,是犯有罪孽而受到的应有惩罚,因此把赎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应该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并通常能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化指标来衡量。”但是这种健康标准是建立在人体生理功能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它忽视了人的心理性和社会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美国健康教育学家鲍尔则说:“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结各国的经验后,在《宪章》中对健康作了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精神)的健康以及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

人体健康首先要求身体的健康,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匀称,体重适当,动作协调,体魄健壮,维持体内代谢稳定,能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予以加工处理,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等。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的躯体健康提出新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良好;“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得快”,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

人体健康不仅要求躯体的健康,而且必须要求心理健康。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现代医学认为:(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所组成。智力低的人心理能力较差。智商(IQ)应超过90(低于90为迟钝,低于80为低能,低于70为智力残疾)。(2)情绪稳定: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喜怒无常是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处于和谐状态,快乐能使人积极向上,对一切充满希望。如果一个人总是愁眉苦脸、心灰意冷,就是心理不健康。(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人的行动是自主自觉的,与之相反则是被迫盲从;果断性是指遇事能当机立断,与之相反是优柔寡断;自制力是指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论和行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与之相反是任性和懦弱;坚韧性是指知难而上,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与之相反则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4)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言行举止协调自然,有条不紊,落落大方;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做事常常反复无常,自相矛盾,有头无尾,语言不流畅,思绪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5)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友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当一个人不愿与他人接触时,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开始。长此以往,必然会变得孤僻而冷漠消沉。(6)反应适度:反应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的应答。人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人反应过敏,对一件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句话胡乱分析猜疑;稍遇不快,就大发脾气;稍遇挫折,就无法容忍,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对人体的心理和社会健康概括为“三个良好”。即:一是“良好的个性人格”,包括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感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二是“良好的处世能力”,包括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等。

人体的心理因素的异常改变可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机能变化,表现出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性改变,称为“心身症”。如果进一步导致躯体的功能失调,同时发生组织结构损害,可引起“心身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偏头痛、神经性皮炎、口吃,甚至癌症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人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人体的健康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体的疾病和一切生命活动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人体健康必须包含社会适应健康,它要求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躯体和心理健康,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能由个人意志支配的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经验等。我们应该认识到,健康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但是它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因为健康问题不单是一种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行为;健康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又是家庭欢乐、民族繁荣和国家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特别强调健康是从家庭、学校和工厂开始的。

总之,现代健康指的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健康,健康既是一项基本人权,又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怎样才能达到健康标准呢?有人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8条:

规律的生活制度可防止积劳成疾;

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证营养需要;

情绪的自我控制能获得身心健康;

用脑的保健训练能保持大脑功能;

适当的有益劳动能增进机体活动;

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减少患病因素;

科学地健身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

及早地发现病情能学会自我查病。

21世纪健康趋势将是多层次健康的需求、高质量的健康追求、全方位的健康要求。这就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做生理、心理、社会都健康的人,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健康危险因素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这些因素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健康的因素,称为“健康促进因素”;另一类是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招致疾病或死亡,或可使发生疾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称为“健康危险因素”。

从医学角度来说,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无一个截然明显的界限。因为有时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很“健康”,其实身体可能已受到某种有害因素的不知不觉的侵袭,在其体内可能已潜伏着某种病理性缺陷或存在着某些功能障碍,只是自己还没有明显感觉而已。只有当出现明显症状或体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这就是说,在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中,有的可以很明显,使人感觉得到;有的可以很不明显,使人根本感觉不到;有的健康危险因素甚至寓于“享乐”之中,很难认识它。

健康地生活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为达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有必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1)生物遗传因素:人体对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身体素质好,抵抗力大,反之抵抗力则小。例如同时接触流感病人传染源后,有的人可以发病,有的人可以不发病,人体抵抗力是很重要的决定条件。

人们早已认识到先天遗传因素对人体健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医学上,先天和遗传是有区别的,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是两个不同类的疾病。“先天性疾病”是指父母亲的生殖细胞是正常的,但受孕后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损害而引起胎儿的疾病。例如孕妇在妊娠期,尤其是早期妊娠期患了风疹,风疹病毒就可能损害胎儿,引起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是指父母的生殖的细胞染色体的缺陷或生殖细胞本身的其他原因而引起胎儿的疾病。例如生殖细胞的某种染色体畸变,可引起先天愚型,某种基因突变可以引起血友病、白化病、半乳糖血症等。另外,还有一种“遗传性缺陷”,这主要与父母的年龄、生理状况有关。例如40岁以上妇女所生子女患先天性愚型(严重智能减低)的机率要比年轻妇女高100倍,大龄生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也明显增加。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具有“家族倾向”。这种遗传易感性并不是遗传性疾病,也不是遗传性缺陷,而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例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和某些肿瘤。现已初步证实,有3000多种疾病(占人类疾病1/5以上)与遗传有关。

非特异性免疫是肌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这种免疫受遗传因子控制,在出生时就具有。当病原菌或其他外来物质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把病原菌消灭,恢复健康。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有利于机体防御功能可转化,反而引起肌体的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一种是“免疫性缺陷”,另一种是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2)环境因素: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人类癌症有80%~90%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