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花人独立
46382000000056

第56章 灵隐

我向来不喜欢去寺庙,理由很简单,我无求于神佛,对宗教文化也缺少足够的热忱。大学三年级时,八二汉语班在山西实习,集体去五台山作四日游。好奇心也仅仅鼓励我去看了清凉寺。号称千年古刹,居然十室九空,佛像的金装早已剥落,露出坯底,寒碜之极。记得当时香客也很少,冷冷清清的。有好事者访了几十座寺院和庵堂,回来说起,却不见有多少稀奇,那一行便终告彻底失败。

这回到杭州,本拟不去灵隐,友人立即搬出许多说辞来打动我。灵隐是禅宗十大宝刹之一,且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就由这庙里供饭。我想,他们既是这样劝,或许真有可观之处。

山门内,游人多如恒河沙数,香客占到三成,游人占到七成。远远望去,大雄宝殿外摆放着几只巨型铜鼎,香火极盛,于百米之遥,就能吸入呛鼻的烟尘。近观鼎内,积了厚厚的细细的白灰。很多人买来大把香烛交给一个老和尚。瞧他们心安理得的样子,似乎向佛祖献了礼,草草地作了交待,种种良心上的亏欠就可以从此一笔勾销了。有些香客在殿前的草坪里暴晒,长跪着不停地叩头,不知其用意是忏罪还是悔过,佛祖每天要面对这么多良心上很不安妥的俗人,哪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真不容易。

好不容易挤进大雄宝殿里,立刻见到一尊三丈有余的金光灿灿的如来佛,他手捻莲花,俯视众生,庄严宝相摄人心魄,令不少信男信女不敢仰视。

世人谀佛,不遗余力,唯恐佛像造得不够高大,佛祖的着装不够华美。世间以貌取人、以衣装取人者多矣,但移用到佛身上,良苦之用心可谓用错了地方。释迦牟尼连皇太子都不愿意做,眼下却被信众这么供奉着,一定觉得很不自在。小庙堂的冷清和大寺院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也可见出香客的势利。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庙里的菩萨不灵,大庙里的巨佛才能降恩赐福。

友人说,这灵隐寺里有一件宝贝,一定要去瞧瞧,那就是济公的画像。似癫非癫,似狂非狂,似恼非恼,似笑非笑,僧衣僧帽很是齐整,不像电视剧中那副邋遢相。这画像奇就奇在那双眼睛,你站在房中的任何地方,都觉得他正盯着你,直盯得你心里发毛。你走动,那目光也走动,甚至你转过身去,仍感觉如芒在背。

汉地的禅宗是达摩老祖所创,后分南北二宗,惠能创南宗,讲究顿悟,读不读书固然不重要,当和尚也很可以偷懒。传说中,济公就是典型的酒肉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他破戒之后仍能振振有词。偌大的千年灵隐寺,出高僧不计其数,但盛名不衰的却是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在民间办了许多惩恶扬善的事情,这多少有点荒诞。

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残存五代、宋、元石刻三百八十多尊,许多石像早已断头折臂,年深月久,吃了不少苦头,一些胆大的游客倚着石刻照相,热脸伴冷脸,状极滑稽而不自知。在石壁上雕刻人物,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拿手好戏,龙门石窟如此,敦煌石窟也如此。用满山的石头雕琢出一个石佛的家族,许多代人的努力叠加在一起,就极为壮观了。可惜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敌不过岁月的恶意,日渐零落和残破了,各怀心思,凑不成一台热闹戏。好在山下有溪,水声潺潺,不绝于耳,让人觉得,毕竟是南方的山,不因雕了许多冷冰冰的石像而失去了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