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人说他罪孽深重,却不得不承认他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从白手起家到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能的一生如同一艘驶过险滩暗礁的巨轮。
开创垄断时代的石油巨子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他父母的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14岁那年,放学后,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因为就在那儿,他开始了学做生意。
1858年,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办的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C)0美元。第二年年底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三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出头,做生意已颇为老练。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两人都知道石油前景广阔,在拍卖公司产权时都不肯放弃他们原来的经纪行在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最后,洛克菲勒终于以7,25万美元取得了胜利。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决定。”从此,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一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当时的石油业,秩序还十分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船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果断地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扩大市场,首要的是制定质量管理f,示准,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他向银行贷款,新建了一座堪称“标准”的新炼油厂,生产出标准的煤油,很受人们的欢迎。
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如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三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当时年仅30岁。
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26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讲求效能,憎恨浪费精力、浪费成本的无谓竞争。他讨厌当时通行的那种一次次降低价格,直到把竞争者赶出这个行业,再随意抬高价格的竞争方式。他向竞争者们提供现金或标准公司的股票,来换取他们的炼油厂的所有权,结果大多数人都同意将工厂出卖给标准公司。可以说,他是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在兼并公司的同时。洛克菲勒还网罗了一批能人干将,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价值远远超过被兼并的所有公司。”
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刚满9年,就已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随着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的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并引起重视。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9世纪8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街26号,成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896年,洛克菲勒离开纽约总部,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
洛克菲勒在退休后又活了41年。他退休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对此有人表示尊重和感谢,但也有人说那是为了赎他自己深重的罪孽,是出于一种犯罪感。有一位公理会的牧师谴责洛克菲勒的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是“肮脏钱”而拒不接受。在流言的影响下,洛克菲勒经营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也被迫解体,被分解成38家新公司,直到今天,这些公司都还是美国工业的巨擘。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的别墅里去世。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惟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小,洛克菲勒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他是精通产业竞争的商人,又是恪守职业道德的报人,缝将二者集于一身,在人类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西方现代报业创始人
——美国报人普利策
约瑟夫·普利策于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边塞城镇马科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匈籍犹太人,而母亲则是奥籍日耳曼人。1853年全家迁往布达佩斯,在那里普利策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普利策1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普利策离家投军。因美国联邦军在南北战争中急需兵员而到欧洲招募志愿兵,普利策遂应征入伍。1864年9月他加入了林肯的骑兵团。退伍后,他历尽艰辛来到圣路易斯城。他做过各种杂工,还在一家餐馆里当过侍者。工余时间他便去当地的图书馆看书学习,念英语,钻研法律,学习新闻采访写作。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冰雪严冬,从不间断。1867年普利策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人美国籍,并兼任德人协会秘书。
1868年,是普利策命运重要转折的一年。他被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聘为记者。从此,普利策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采访的特殊本领,赢得了报界的赏识,并且在1869年1月被选为密苏里州议会的共和党议员。普利策参政议政,热烈地支持州议会正在讨论的反贪污议案,经过一番斗争,终于使这个法案通过。他成为一名英雄人物。
普利策很崇敬《纽约论坛报》主编霍斯勒·格里利和他的社会改革思想。1872年格里利竞选总统,普利策和《西方邮报》的业主舒尔茨一起,在密苏里州德语地区到处为格里利作竞选演说。但这次选举以格里利失败而告终。普利策利用选举后《西方邮报》股东心理涣散之际,以低价购买了该报的部分股票,之后以3万美元高价出售,转手间赚了一大笔钱。1874年,他又以同样手法买下破了产的《密苏里国家报》,稍加修改后卖给了《环球日报》,从中又获利两万多美元。
此时,创办于1864年的《圣路易斯电讯报》在前几任老板控制下连连亏本,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拍卖。普利策以2500美元的价格购得《电讯报》。31岁的普利策至此才算有了自己的报纸。在把《电讯报》抓在手中的同时,他对当地报业市场做了精细调查。他发现当地另一家竞争对手《邮报》也处于困难之中。经与《邮报》老板商议,以对等的条件,实现了《电讯报》和《邮报》的合并,改为晚刊《邮讯报》。将近一年后,普利策又购买了原《邮报》老板的股份,成为《邮讯报》的独资者。
雄心勃勃的普利策为打开合并后报纸的局面,首先打出了“超党派”的“独立”的旗帜。在办报的具体实践方面,普利策的《邮汛报》一开始就进行各种“社会运动”,致力于“医治各种弊端”,诸如无赖政客、有钱的偷税者、受警察保护的赌博集团和营私舞弊的公用事业等成为其主要抨击对象。普利策这些做法固然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他多年来渴望改革不平等社会现状的夙愿,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扩大报纸销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正因为如此,普利策同当时的一般资产阶级报人一样,常常乞求于“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招徕读者。
普利策精力充沛,工作热情,他深入编辑室,充分发挥雇员的能力和特长,并且在他的职工中不断扩大分配所得利润。这些措施激发了员工的干劲,《邮讯报》也越来越吸引读者,1881年3月发行量上升到1.2万份,在以后18个月中又猛增到2,23万份,1881年赢利即达8.5万美元。《邮讯报》的声望日益提高,足以与当地有影响的日报相抗衡。
1883年,《纽约世界报》标价50万美元寻求买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普利策最终以34,6万美元的价格将其买下。
交接手续完成后,普利策就投入到《世界报》的改造工作中。编辑部暂时仍租用原《世界报》大楼,但普利策却要使《世界报》以新的光彩呈现在世人眼前。他在发刊词里宣称:《世界报》从即日起,要置于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之下。《世界报》将以新的宗旨、方针、信息和兴趣面向其读者。
普利策重视报纸的言论工作。他对社论版比报纸其他任何一部分都更为关注。他认为社论版是报纸的心脏,也是报纸之所以存在的主要理由。他为社论版物色了能干的编辑。他自己也经常为之撰稿或对重要社论发表写作意见。
法国《费加罗报》主编威尔梅桑曾说,报纸“每天要把一块石头投入池塘”。普利策也信奉同样的办报哲学。他说,报纸要发表独家新闻。“在我看来,如果报纸只依靠现成的随手拈来的消息,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的报纸每天至少要有一条独特的新闻,每一期都要有一条爆炸性新闻。要提前准备,不要守株待兔。”
普利策意识到自己喜爱有声有色的故事和新闻,难免会助长他的记者、编辑们添油加醋的作风,因而他常常提醒工作人员要尊重事实。在他的命令下,城市版编辑室的墙上贴着大标语:“精确,精确,再精确!”如果一个记者说1万人参加了集会,实际上只有5000人到会,这个记者就会受到斥责和罚款。
《世界报》的销量不断上升。三个月后,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两倍,达到3,9万份。1887年初,销售超过25万份。同年,《世界报》以25万美元,在法兰克福街海德公园旁,盖了当时纽约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大楼,供《世界报》晨刊、晚刊和星期日刊办公所用。这座镀金圆屋顶大楼里,安装了最新式的印刷机器。这一年该报已拥有职工1300人。1893年《世界报》资产为1000万美元。它已成为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