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在《世界报》工作是颇不容易的。普利策对他们很苛求。他要求他们忠心耿耿为《世界报》服务,而且出色地完成任务。如果有谁违反他的意志,他就会调动其工作,甚至将其解雇。但普利策也时时不忘“犒劳”部下。他付给他的雇员的工资几乎是纽约报界最高的。为他出谋划策的《世界报》主要工作人员的收入极其丰厚。对《世界报》做出任何贡献的人,普利策一律发给奖金,有时还提高工资。他为在《世界报》上发表的好新闻、标题、社论,标出了奖赏的金额。此外,他还建立了《世界报》建房与贷款协会,帮助他的雇员购买住房;买下半个霍布肯公园作为《世界报》雇员们及其家属的游乐场地。
普利策自己也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之中。他亲自过问各种事情,在编辑部里,他不断同编辑、记者研究新闻报道、版面安排及社论撰写。过度的劳累使他的健康迅速恶化,视力衰退以致最后双目失明,外加极度神经衰弱,经受不起一点轻微的声音,否则就会刺激得头痛难忍。从1890年后,他名义上宣布了“退休”。但是,“身病而心不闲”,有着顽强的事业心的普利策是不肯真正放下《世界报》的。事实上,直到他去世之前,他一直保持着对《世界报》的控制与指挥。他不断地在海上旅行,几名有才干的秘书帮助他处理信件,给他朗读新闻电讯及书刊上的重要内容,每天向他介绍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据统计,在他失明的21年中,他的秘书仅书籍一样,每年就要给他念近100本。他尤其喜爱传记文学,“读”了很多拿破仑的传记。他最中意的书籍是麦克利的《论说文》,其中的精彩段落,他让人多次朗读,最后他能流利地把它们背诵出来。他和他的秘书们谈论他能想到的一切题目。他常常从他的豪华的“自由号”游艇里,口授各种指示、命令,让千里之外的《世界报》按照他的意志经营和出版。
普利策晚年十分注意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他梦寐以求地想建立一所新闻学院。早在1892年,他就曾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恩·洛提出申请,由他出资建立新闻学院,不料遭到该校理事会的婉言回绝。1903年他又向该校新校长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表达了同一愿望,由于议而未决,仍未如愿。但普利策并不罢休,又在遗嘱中宣布捐款200万美元,作为实现这一计划的建筑费。可惜的是当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于1912年落成时,普利策已离开人世。他还在遗嘱中留下50万美元作为设立“普利策奖”的基金。奖励的项目有优秀的文学、历史、音乐和新闻作品,其中以新闻奖的比例最大。普利策奖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荣耀的奖赏。
普利策的《世界报》尤其欣赏该报的女记者内莉·白丽的所作所为。她原为匹茨堡《电讯报》记者,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她曾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混入疯人院了解其黑暗的内幕,写出轰动一时的独家新闻。1890年11月14日起,她开始作环球旅行,企图打破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主人公福格80天环游世界的纪录。《世界报》开辟“内莉·白丽的猜谜比赛”专栏,逐日报道她的行踪:让读者猜测她的旅行可能用多长时间、每天行止地点,猜测相近者给予奖励。结果,报纸销量大增。
是他将美国变成一个“轮子上的国家”。是他将旄下的工人率先推向中产阶级行列。今天人们一提起汽车就想起他的名字。
驱动时代的引擎
——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
1863年7月3日清晨,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南郊迪尔本镇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福特虽是个农民子弟,却对农事自小就很厌恶。与此相反,他对摆弄机械兴趣极浓。年仅7岁,他就是轰动全镇的天才少年技师了。
福特12岁那年春天,母亲突然病逝。但母亲的一句箴言却永远铭刻在福特的心里,成了他一生创业精神的宗旨:“你必须去做生活给予的不愉快的事情,你可以怜悯别人,但你一定不能怜悯自己。”也就是在那一年夏天,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7月的一天,他随父亲坐马车到底特律去。一路上,马车和人拉的车川流不息。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发出巨大的吼声。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用蒸汽推动、在马路上行走的车子。福特立刻跳下马车,仔细地观察起来。他好奇地向驾驶员请教。态度和蔼的驾驶员不厌其烦地介绍车子的性能和操纵方法,并邀请福特去他家练习驾驶蒸汽车。他们成了一对好朋友。从此,亲手制造“利用引擎行走的车”成了他的梦想。16岁那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来到了底特律市。
福特很快在该市最大的工厂——密歇根铁路车厢制造厂当上了见习生,可仅工作6天就辞职了。接着,他又来到福拉瓦机械厂。由于薪水低,他只好晚上到钟表行打工,赚取每晚50美分的工钱。9个月后,他又辞职不干了,因为那里已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福特第三次跳槽是到底特律造船厂工作。那里周薪更低,每周只有2美元,但能学到一点东西。为交房租,他吃花生和葡萄干来填肚子。在造船厂,他幸运地被分派到引擎车间,并得到上司的赏识,很快由见习生升为正式员工。工作之余,他还注重学习。两年后,他以熟练技师的资格跳槽到“西屋引擎公司”工作。作为移动式引擎的示范操作员,他学到了不少有关引擎的知识。
1887年,福特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上干了8年后,返回了父亲的农场。
这时,美国的工业在各种领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钢铁业开始发达,石油精制技术也进步神速,电灯、电话相继问世,汽油引擎的优点已被大家所公认。在时代热潮的涌动下,福特再也按捺不住了。
1891年9月25日,福特带着年轻的妻子再度来到了底特律。他们在穷人区租下一间破旧的公寓。福特正式受雇于爱迪生公司,担任夜间值班工程师。两年后,他又晋升为主任技师。每天下班后,他都来到屋后放煤炭的工作场里埋头于汽油引擎的实验。1896年6月4日凌晨3时,福特亲手制造的第一辆“不用马拉的车”终于完成了。福特和他的两名助手钉上最后一颗铆钉,兴奋得高喊起来。他们像胜利的运动员一样,相互击掌庆贺。
1899年夏天,由福特任总监的底特律汽车公司宣布成立,这是在底特律设立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不过它在1900年生产了12辆汽车后就草草解散了。总结失败的教训,福特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计划,就是设法用自己的车参加赛车比赛并获胜,只要在比赛中获胜,就会大扬其名,招来赞助者。
到了1901年夏天,他的第一辆赛车造出来了。它具有25马力,车体轻,速度快,直道上跑可达每分钟1英里。这年的10月10日,底特律赛车比赛开始了。
这是决定福特和他的汽车的命运的一天,福特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冠军。福特和他的汽车由此声名大振,他不但拿到了1000美元的冠军奖金,而且立即引来了一群赞助者。仅仅过了20天赞助者就出资3万元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并给了福特一些股份和工程师的头衔。但是福特认为公司给他的报酬不够恰当,便于1902年3月辞职。他辞职后,公司更名为别克汽车公司。
1903年,福特故伎重施,又制造出一辆赛车,并创造了一英里行驶速度1分零1秒的世界纪录,立即引来一位叫马尔科姆逊的投资者再建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接受以往的教训,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生产价格低廉的大众车。他开发了耐用可靠的新引擎,制造出一种时速达50公里的敞篷车,并命名为A型车。由于它的售价只有850美元,价廉物美,颇受市场欢迎,不到一年,就销售了650辆。在随后的3个月中,又猛升到1100辆以上。到了第三年,每月的生产量高达360辆。福特汽车公司成了底特律最大的公司。
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1908年福特又推出一生中最骄傲的T型车。单就价格而言,T型车比其他厂家的轿车便宜一半还多,因而获得了“廉价小汽车”的名声,在美国广受欢迎。T型车不但价钱低,而且质量与性能雄踞全美国第一。
T型车不仅是一种车子,更是一种召唤,它将把汽车工业带入有希望、有前途、有实用价值的领域。它的价格低得一般工薪阶层都买得起,并成为进入农民家庭的第一种汽车。这种“廉价小汽车”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福特公司当年生产量就达1,9万辆,第三年竟高达7,8万辆。
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取流水作业法大量生产。为此他聘请了有“机械化天才”美誉的沃尔特·弗兰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生产线,公司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管理制度“泰罗制”。这一年,采用传输设备装配线,使装配一辆车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为9分钟。
这一年,将T型车的售价降至440美元。虽然每辆车的利润从200美元降到93美元,但销售量从7,84万辆增至24,83万辆,利润增长740万美元。1908年福特汽车在美国占有率不到10%,1914年上升到50%,1920年,美国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有60%是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卡曾斯在阅读《社会主义倾向》杂志后,向福特提出一项惊人建议:将工人的日薪由2,5美元增加到5美元。福特采纳了卡曾斯的建议。加薪的消息一宣布,引起底特律通宵达旦的狂热,数千人拥向福特公司要求工作。但是有产者和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愤恨地咒骂福特是阶级的叛徒,将毁掉整个汽车工业。然而,加薪一举不但使公司的缺勤率从10%下降到0,5%,更重要的是将福特的职工造就成了中产阶级。每人1500美元以上的年薪,可买四辆T型车(1916年T型车售价降至360美元)。
1927年5月,福特公司决定停止生产T型车。这时已是64岁高龄的福特,同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设计。当第一辆新车制造出来时,福特亲自试车,发现缺点后又作了改进。同年12月,由福特定名的新“A型车”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然而,时代前进的步伐的确是太快了。A型车畅销四年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形势迫使福特研制新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又制成一种名为“V一8”的汽车。这种车共有14个型号,质优价廉,销售状况良好。由于一次又一次地改型转产,福特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度过了经济危机期间遇到的困难。
1947年春天,亨利·福特死在他豪宅的床上,死因是一场暴风雨引起的昏迷,享年83岁。
1946年6月,为了纪念汽车工业创建五十周年,底特律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福特特别受人尊敬。底特律成为汽车工业城市,汽车成为人们普遍乘坐的交通工具,与亨利,福特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人们称他为“汽车工业之父”,可以说是对这位发明家和工业家的最高赞扬。
福特总是试图支配他周围的人,但他的妻子克拉娜例外。那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人,凡事最后总是她说了算。他们结婚59年,始终是一对亲密、忠实的伴侣。福特在第波恩有一处住宅,名叫费尔巷。亨利一走进费尔巷的大门,总要先站在门庭里打呼哨。妻子则总是从楼上或目光室的安乐椅上以呼哨相迎。白天,他俩就坐在这个目光室里,身边放着一副双管望远镜和一本鸟类画册。晚上,总是两个人单独在一起,不是妻子给他读《一岁的小家伙,班比》及《飘》之类的书,就是打开收音机,两人一起收听。妻子随便一句戏言对丈夫都是命令,他从来言听计从。
在他之韵,经济学家多是一些沮丧的否定派,而他是毫不动摇的乐观i义者。面对20世纪。他的理论有起死回生的神奇。
复苏经济的天才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1883年出生于英国萨利斯堡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内维尔·凯恩斯是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研究员,出版过《形式逻辑》、《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等著作;其母是剑桥首批女毕业生,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
凯恩斯孩提时代所受的教育是维多利亚式的,在4岁半时,已开始思索利息的经济意义;6岁时,他已在想他的脑子是如何运作的;7岁时,他父亲已感觉出他是“十分有趣的伴侣”。
14岁时,他获得了奖学金前往伊顿中学就读。他在学校里表现得极为出色,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赢得了无数个奖。此外,他还学会了品尝香槟酒。他喜欢跟人争论,是一个可畏的辩论家。他虽然是伊顿的佼佼者,却没有变成势利鬼。他17岁时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辨识能力已超过了他的年龄。当时波尔战争正处于高潮,校长此时发表了一篇演讲,凯恩斯用短短的六句话很精彩地将之描写出来:“又是老调重弹。对学校必须心怀感激,记住学校的荣誉,凡事求其尽善尽美,又是老生常谈。”
大学毕业后,凯恩斯想去待遇较高的铁道公司或信托公司。但是,铁道公司和信托公司并没有高薪礼聘他,于是,他决定试试公职。他漫不经心地参加公职人员会考,反而考得不错,成绩名列第二。而他最低的分数却居然是经济学这一门。“考试官知道的可能比我少”,他后来对自己屈居第二如此解释道。
1907年,他被派往印度事务局任职,但是他不喜欢这个职位。他上任不久即发现,这个公家机构的小差事,根本跟他经营铁道的初衷相去甚远;于是他便将他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他数学论文的初稿上。经过了两年之后,他实在无法再忍受下去,他曾告诉朋友说,他在那里最大的成就乃是将一头纯种公牛载运到孟买。而在政府机构做事如果考绩不良的话,往往会遭到冷落,于是他便辞职回到了剑桥。
剑桥比较适合他的喜好,他在那里的研究工作极为成功。由于他的研究成绩颇受推崇,所以他受聘出任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刊物《经济杂志》的编辑,这一职务他前后共担任了3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被叫到英国财政部做涉外财政工作,在那里,他很快就光彩夺目,甚至他的艺术趣味也容易得到满足。他想出了一种平衡法国账务的办法:叫英国国家美术馆以协议价格购买莫奈、高更、德拉克罗瓦大师的画。
他的第一次出名在战后很快来临,那时他被选作参加1918—1919年巴黎和会的一名代表。当伍德罗·威尔逊、戴维德·劳德·乔治和乔治斯·克里孟梭把报复性战争赔偿强加于德国时,年轻的凯恩斯没有应和。但回英国后,他发出了“轰鸣”,立即写了一本短篇《和平的经济后果》。
他犀利地写道,德国不可能付给胜利者所要的钱。愤怒的凯恩斯把威尔逊称做是一个“瞎眼的、耳聋的堂吉诃德先生”,把克里孟梭称做是一个“患有自大狂的病患者”。他预测赔偿将使德国保持贫困,而最终威胁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