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政府能在如此险恶的军事进攻下生存下来,归功于列宁领导有方。他建立了一支由托洛茨基指挥的工农红军,并在战略策略方面给以指导。尽管经济陷于崩溃,他却能动员足够的资源供养红军和产业工人。他宣布的民族自决直至分离的权利,赢得了俄国境内非俄罗斯民族的积极支持。他对产业工人在定量供应、住房、政治权利等方面给予优待,从而得到了无产阶级的效忠。他维护农民无偿取得乡绅、教会、王室的全部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从列宁一开始执掌政权起,他在国际关系方面就有两个长远目标:防止形成一条反苏维埃俄国的帝国主义联合战线;更重要的是促进国外的无产阶级革命。他的第一个目标取得了很大成就。在1924年他去世后不久,苏维埃俄国得到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世界主要强国在法律上的承认,但他更大的希望即建立一个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愿望未能实现,苏维埃俄国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下的孤立状态。
1922年底,列宁因为长期的革命斗争,积劳成疾,加上1918年8月30日在莫斯科参加群众大会被刺成重伤。到1922年,病情加重。经过多方医治无效,于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郊外的哥尔克村病逝,终年54岁。
列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为劳苦大众的利益奋斗的一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他在同国际国内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他所留下的极为丰富的思想遗产,至今仍是世界人民、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财富。
列宁的生活非常俭朴。当有人想给列宁置办一些华丽的摆设.给他付大量的薪金时,他很生气:他曾为一个卫队长给他送了一桶花生酥而大发脾气。1918年5月23日,人民委员会总务处处长擅自给列宁增加300卢布,列宁宣布给他以严重警告处分。
他在去前的四分之一世纪晨所行使的权力,让一个国家悲喜交加,正如有人所说:能够名垂千古的人不多,他是其中的一个,然而他的不朽是不安宁的。
钢铁铸就的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1879年12月21日,约·维·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哥里镇的一个贫穷的鞋匠家里,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是他参加革命之后改的名,这个词在俄文中的本意是钢铁。斯大林也正是以这种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成了社会主义,但也正是他那种冷酷的意志和对绝对权力的追求使他的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使他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种种弊端。
斯大林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由于穷困,常借酒消愁。1890年,在一次酗酒打架中,被人用刀捅死。母亲是农奴的女儿,靠当佣人,含辛茹苦地把斯大林抚养大,并供他上了教会小学。母亲希望独生子将来当个传教士,在为上帝服务的同时,也可摆脱低微的出身,过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父亲的惨死,母亲的艰辛,给年少的斯大林留下了痛苦的烙印,也养成了他勤奋好学、刚强不屈的性格。斯大林上小学时,由于个头矮小,穿着寒酸,常受到一些富家子弟的嘲弄和欺负,但是他毫不示弱,敢于回击他们的挑战。由于学习成绩较好,14岁那年,他被校方保送到第比利斯正教中学。
斯大林入学不久,就参加了当时南高加索一些俄罗斯人在学校秘密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他在这个小组读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研究了英国进化论者达尔文,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屠格涅夫、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这使他的思想豁然开朗。由此,他变成了一个不信神者,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他因此而受到学校当局的多次处分。
校方的压制,反而更坚定了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念。自此以后,他不仅在校内宣传无神论,还于1898年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始在校外组织秘密工人小组,写传单,组织工人罢工,结果于1899年被学校开除。从此,斯大林成了一名职业革命家。
从1907年到1912年3月,斯大林先后6次被沙皇政府逮捕,其中5次被流放,但是每次他都机智地从流放地逃回。1912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召开了第六次代表会议。斯大林在此次会议上被缺席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主持党中央俄国局工作。斯大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逃出流放地,前往彼得堡,受列宁之托创办《真理报》,并兼任主编。这年12月,斯大林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受到了列宁的表扬。1912年3月,斯大林第七次被捕,流放到北极圈附近的图鲁汉斯克边区。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3月,斯大林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按照党中央指示,主持《真理报》工作。4月,他出席了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会上,他坚决支持列宁关于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策略方针,5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堡党的工作,10月16日,斯大林站在列宁一边,投票坚决主张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斯大林因此被选人起义总司令部,直接参与组织指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被选为苏维埃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民委员,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先后担任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方战线、西方战线和西南战线革命委员会委员。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哪里形势最危急,哪里情况最复杂,列宁就将他派往哪里。尽管斯大林在执行任务时经常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发生激烈冲突,但是他基本上完成了列宁交给的任务,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了功勋,因此获得了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红旗勋章。
从1922年起直至他逝世为止,他担任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正是这一职务提供了他进行独裁统治的权力基础。1921年斯大林与病中的列宁政见发生分歧,列宁曾对斯大林的粗暴和滥用权力感到了忧虑。
列宁逝世后不过四个月,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对派就首先挑起了一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1925年5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又结成了“新反对派”。该派认为,列宁在国内战争后,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在这种政策下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为了捍卫列宁主义,维护党的统一,斯大林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批驳了新老反对派的论点。同时,发动全党展开大辩论,从思想、理论和组织上击败了新老反对派。1926年至1927年,新老反对派又结成了“托季联盟”,重新提出已被全党批判过了的“苏联不能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调。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他们在历史上曾反对过列宁这一致命弱点,新账老账一起算,结果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托季联盟”。
在同党内反对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从1925年4月起,斯大林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针对苏联工业比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落后50至100年的状况,他要求苏联人民用10年时间跑完这段路程。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严重缺乏资金和技术,斯大林便采用加大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由农民向工业缴纳“贡税”,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等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措施,来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计划。虽然经过1929—1937年提前两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二位。但是在此期间,苏联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农民付出的代价更大。在强行实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上百万农民因反对集体化,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被“专政”机关驱赶到偏远的边区,其中饿死、冻死和被处死的不计其数。联共(布)著名的经济学家布哈林也因为反对这种工业化政策,而被扣上了“右倾”、“反党集团头子”的帽子,遭到了无情批判和残酷迫害。苏联农业因为这种工业化政策而长期滞后,最终制约了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34年1月,斯大林在党的十七大上宣布: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已不存在阶级斗争。然而不到一年,即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今彼得堡)州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这一事件发生后,拉开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在全国展开的“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间谍分子”的大检举、大揭发、大处决的清洗运动。这场运动时紧时松,一直延续到1938年。它所造成的冤假错案,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没清理完。当时苏联最有威望的党政军领导人、列宁的亲密战友和学生、老布尔什维克,包括第三国际的著名领导人和活动家,差不多都被处决。它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恶劣影响。
受这场运动摧残最严重的是苏联红军。由于大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高中级优秀指挥员被处死,导致了在苏德战争初期,号称“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受了重大损失。不过,斯大林在经受了战争初期几个月的挫折后,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这一错误。他及时地总结了经验,汲取了教训,亲自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军最高统帅部统帅,调整了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破格提拔新人,团结和率领全国军民。经过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